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李星民著:山西饮食民俗
67:古代农历五月的民间年节、食风

  ■农历五月·端午节

  农历五月,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不但有赛龙舟等盛大的节日活动,而且家家户户还有争饮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以及家宴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

  端午节的饮宴食风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广大地区民间,都要过端午节。是日,民间不仅要赛龙舟,家家以蒲艾插户,人皆佩艾、戴符、挂香囊等物,而且民人还争饮雄黄、菖蒲酒以避虫毒,吃粽子、举行家宴以贺节。古代粽子常被称为角黍,它的种类很多,节日期间,民人们除享用外,还要分赠亲朋故友,以示其和睦与融洽。

  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八载:北宋时端午的节物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北宋都城开封府有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有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一齐供养的习俗,届时“士庶递相宴赏”。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卷三则称,端午又曰重午节,又称“浴兰令节”。届时“内司局以红纱彩金盝子,像中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都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士、宰执、亲王。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桔等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间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

  杭都的风俗是,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然后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然后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端午日杭州城子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民间庆贺端午节的风俗略有不同,但上述的许多主要内容仍被传承保留下来,并随着各地的民俗而有所创新、发展,且寓含许多新的意义。

  如元大都(今北京)庆贺端午,“艾叶天师符带虎,玉扇刻丝金线缕”。市中卖艾虎、泥天师、采线符袋牌等物。

  而江南与此略同,南北的城人于是日赛关王会,“有案,极侈丽。貂鼠局曾以白银鼠染作五色毛,缝砌成关王画一轴,盘一金龙,若鼓乐、行院,相角华丽,一出于散药所制,宜其精也”。这时太庙荐新,果类有:桃、李、御黄子、甜瓜、西瓜、藕、林檎、李子;菜蔬类有:胎心菜、蒜、茄、韭、葱、玉瓜、苦菜,而且神位前要摆设凉糕、(米亢)米粽、香枣糕、扇拂百索等物,一如所进仪式。“无敢有忒酒、马(女尔)子、笋、蒲、含桃”等时令食品。

  明代,自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等即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就如同是年节之门神,悬挂一月后才撤下。每届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和菖蒲酒,吃粽子,吃茄蒜过水温淘面,观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这天“圣(皇上)驾幸西苑,斗龙舟,划船。或幸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幺解)”。

  可见端午节的节日活动在当时充满着迷信与神秘色彩,且后来被传承下来。但不同的则是,在祭祀与庆贺活动中,其迷信的浓重色彩开始淡化,并逐渐向民间的纯粹娱乐节日转化。这可从有关民间的广泛载述中寻求答案。

  例如,顺义县端午节,民人家家插艾,悬符,饮菖蒲、雄黄酒,以角黍相馈遗。制五色线,系儿女臂,名为“长命缕”,以求避毒。是日男子于郊原采百草,相斗赌饮。

  天津南皮县,端午节时,男女皆佩艾叶、朱符,户皆插艾枝,以求避五毒。小儿以彩线系臂,谓之“续命”。以竹叶,裹黍、糯米粽,亦名“角黍”,亲友交馈,或筵客宴会,谓之“解粽”。

  武清县地方,端午日,民间有馈送角黍、饮菖蒲酒,贴符、插艾,曰“耍端午”的习俗。

  迁安县地方民间,端午日,家家除食角黍、饮雄黄酒,插艾于门窗等处外,午日前,妇女则多游于河滨,谓之“走百病”。

  新城县重午日,除有插蒲、艾,以彩索系项背,啖角黍,饮菖蒲酒,采药的便行习俗外,还有男女已婚者,是日以仪物相馈酬,谓之“追节”。

  山西省孝义县烹羊置酒,室家欢聚的习俗。

  长治者民间,端午日,以麦面为白团,与角黍相馈送。妇女剪彩缕金为花草鸟虫相问遗,风俗较为独特。

  而《沁州志》则载,此地民间端午包角黍,相馈送。采艾佩戴,饮雄黄酒,悬艾虎于门首,小儿带五色线、百索,以雄黄涂于耳鼻孔,谓之“避恶”。弟子拜礼师长,同侪具酒肴携往郭外,会食欢饮,俗呼为“踏柳”。

  在西北地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此大体相同。如陕西省《(幸攵皿)(匚至)县志》载,是地民间端阳节,食角黍,饮雄黄酒。妇女、小儿多以锡及磁、石制为各种花兽,以彩丝贯之系于项下,名曰“百索”。或以绫帛缝以小角,下再缝一婴儿相联系之,名曰“耍娃娃”。因为“族党、姻戚皆为工巧”,故制此以相问遗。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古代习俗在新的时代已演化为民间较为古朴的娱乐游戏。而甘肃镇原县民间端午有悬艾、柳于门的风习外,然后以糯米作角黍,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新婚者则佐以香扇、罗绮、巾帕、艾虎等属。是日,门弟子集父兄宴师长,名曰“享节”。

  在江南水乡,每逢端午节,除有“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的习俗外,还有赛龙舟的游乐活动。如《杭州府志》载称:端午日,民间祀神享先毕,各至河干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岸上人如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盛,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湖中。”

  ■古代农历五月的时鲜美食与佳肴

  农历五月,新麦登场,玉米入市。瓜果菜豆,时鲜味美,均为民间餐桌上的佳肴盛馔。值此时节,榴花似火,凤草飞红,五色芬芳,万物生机,更使大自然美不胜收。全国各地届时均有许多时鲜饮食与花卉应市,美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如在京师(北京)民间,家家户户夏至要吃“冷淘面”这一都门美食,而且小麦登场,蒜苗为菜,草青羊肥,瓜肉羹香,正可大饱口福。同时在街头巷尾、各胡同里,“五月先儿”,甜瓜贩者,吆喝之声,声声入耳,甚为悠扬。《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条载述:夏至京人大祀方泽,乃系国之大典。是日京师家家俱食淘面,即俗说的过水面,此为都门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可见,过水面这一京师美食,乃为全国各地游历京师者所喜食的时令佳品之一。

  至于该月的其他时鲜食品、瓜果、花卉时品,更是种类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史称,这时节“小麦登场,玉米入市。蒜苗为菜,青草肥羊。麦青作撵转,麦仁煮肉粥。豇豆角、豌豆角、蚕豆角、扁豆角,尽为菜品;腌稍瓜、架冬瓜、绿丝瓜、白茭瓜,亦作羹汤。晚酌相宜”。而瓜果等季节时品更是应时上市,其种类有西瓜、甜瓜、云南瓜、白黄瓜、白樱桃、白桑椹等。就品种而言,甜瓜之品最多,长大黄皮者为金皮香瓜,皮白瓤青为香丽香瓜,其白皮绿点者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为琵琶轴,均味极甘美,为都人所喜。至于桃品,其品类更是繁多,如五月结实者为“麦熟桃”,尖红者为“鹰嘴桃”,纯白者为“银桃”,纯红者为“五节香”,绿皮红点者为“秫秸叶”,小而白者为“银桃奴”,小而红绿相兼者为“缸儿桃”,扁而核可作念珠者为“柿饼桃”;更有外来色白而浆浓者为“肃宁桃”,色红而味甘者为“深州桃”。杏子除香白、八达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红等杏子,仁亦甘美可口。李柰有御黄李、麝香红,又有黄皮红点者为梅杏。又杏质而李核者,称为“胡斯赖蜜淋噙”。清代京师的五月,更是百花争妍、芳草碧绿的季节,在民间,“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江西腊五色芬芳,虞美人几枝娇艳,则又为端阳之佳卉也”。而且此时节,“凡居人等往往与夹竹桃罗列中庭,以为清玩。榴竹之间必以鱼缸配之,朱鱼数头游泳其中”。几乎家家如此,故京师谚云:“天篷鱼缸石榴树”,盖讥笑其同也。由此可见清代民人的普遍的消闲心理与时尚。此外,在五月里,民间市民还有买尝嫩玉米(五月先儿)和甜瓜等尝新的习俗。每届五月玉米初结子时,便有小贩沿街吆卖,曰五月先儿。“其至嫩者曰珍珠笋。食之之法,与豌豆同”。至五月下旬,甜瓜已熟,亦有售者沿街吆卖,民人争购。其中有旱金坠、青皮脆、羊角蜜、哈密酥、倭瓜瓤、老头儿乐等品种。

  ■难读字备查

  (盝,LU,四声,1盝子,古代小型妆具small dressing table,如漆盝。2通漉,使水干竭dry up。)

  (栀,ZHI,一声,古代的一种盛器。)

  (柰,NAI,四声,果木名tree name,与林檎同类,如柰园即种柰树之园。)

  ■农历五月·山西民间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代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手段进行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山西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代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日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西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子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被一雌性白色人熊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头一天。传统粽了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城市人杂,粽子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日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署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种应时食品。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长盛不衰。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戴老虎、狮子类,女孩多戴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入身。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线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拴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拴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他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枝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到。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今天,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李星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23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饮食民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