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李星民著:山西饮食民俗
46:鸽蛋燕菜

  在干燥的冬天,晶莹剔透、清甜滋润的燕窝甜品实在是人们的最大诱惑。山西不产燕窝,但自明清以来从干货涨发到菜肴制作,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技法,具有浓厚的特色,最有名者当数晋中商家的鸽蛋燕菜和太原的冰糖燕菜。

    燕窝是金丝燕在海岛悬崖绝壁上以胶质唾液、纤细海藻、身上绒羽和植物纤维等做成的巢穴。食燕窝始于唐代,相传一群困于南洋孤岛的水手觅之充饥,并携返陆内,名闻于世。唐代故事《镜花缘》,记唐敖“把燕窝货卖,置了几顷庄田”,足见其名贵。但故事中轩辕国的人却食如嚼蜡,实因烹技不高,不然即使以大萝卜细烹的色艳味鲜菜,武则天何以称之为假燕菜?又有相传始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洋船队于荒岛峭壁采食,回国后曾献给明成祖。其实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就有“燕窝,味甘平”之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调鼎集》载数种“上席菜单”,名列首位的即燕窝。

    燕窝亦称燕菜,名贵于市井、盛行于宫廷,不仅因其味美,更在其养生。《本草》记载有“燕窝甘淡平,大养肺阴,化痰止咳,补而能清,为调理虚劳之圣药……”现代医学也证明,燕窝含有水溶性蛋白与微量元素,有极强的免疫与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功能,对术后、化疗、肺疾等病人有益,同时还有益寿、美容之功效。难怪嗜食燕窝的乾隆寿至八十有八,而慈禧老而有仪容,在60岁生日时还要以燕窝配鸭块、鸭丝做成“万”、“寿”、“无”、“疆”四字燕菜。

    燕菜,明清晋商大户则用鸽蛋相配而制,称为鸽蛋燕菜,也是祁县传统筵席代表“八十八碗海碗席”的第一领碗大菜,制作分三步。第一步,先是将干燕窝温水泡发,用镊子摘净燕毛,入清水锅烧沸后加碱略煮,捞入开水盆内,隔30分钟换一次沸水,反复三次去掉碱味。第二步,将鸽蛋下冷水锅煮沸,捞出过凉水去皮。第三步,清汤入锅上火,放进燕窝、鸽蛋后,再调入适量精盐、黄酒、白酱油、姜末、花椒水等,烧沸撇去浮沫,对好口味,淋入明油,盛入金碗,银匙品尝,汤清色亮,味鲜食美。因此,《特色菜肴》记晋食山珍海味第一位,即此鸽蛋燕菜,曾以祈县乔家在中堂招待过数位山西巡抚而名播乡里、食单犹存。

    山西巡抚,从清朝末期1871年到1911年的40年间共计有25位,著名的如曾国荃、张之洞、胡聘之、岑春暄、丁宝铨等,莫不与乔家往来,品尝祁县鸽蛋燕菜外,吃的更多的怕是太原府衙与市井名店的冰糖燕菜。冰糖燕菜原属宫廷名菜,与满汉全席一同在清末太原扎根。《名食掌故》记,民国时期,阎锡山的警卫处长南培兰,因他母亲抽大烟被罚,在新美园办了晋式满汉全席,其中就有冰糖燕窝这道菜。晋式制作冰糖燕菜亦分三步,第一步略同鸽蛋燕菜;第二步,是将燕菜控净水分放进盆内,加入冰糖和适量的水,盖严盖上笼蒸2小时左右,下笼分装小碗;第三步,将京糕切好的小菱形片摆在燕菜上面呈九珍花形,最后将切好的南荠片摆上即成,色艳汤美,最为名贵,是过去晋式燕席菜或燕翅席中的第一道大菜。

    如此大菜燕窝,主产于东南亚,于我国粤、闽、浙亦有少量生产,即便是多产的海南岛,也“岁不出数斤,最难得”(《琼州府志》),誉为东方珍品。燕窝稀少而名贵,寻常百姓人家是难得吃上一回的。冬春若是肺燥干咳,可用银耳替代,制成冰糖银耳羹,早起空腹温饮一杯,疗效甚佳。其制法是将银耳温水泡发,去掉耳根黄叶,洗净放入碗中,上笼蒸约10分钟后取出,倒入旺火烧沸的冰糖水即成。随食随做,不可过夜。

    太原名店全晋会馆传承官府、庄菜传统,融入时代技法,制作的木瓜炖官燕、雪蛤炖燕窝等名品,鲜香适口而滋阴润燥,是冬春补肺养颜的食疗佳品,仅思其菜名,也徒增了些“梅花雪啜茗怀人,消寒诗食瓜夺彩”的红楼梦境。今日时代进步,百姓生活渐裕,然能食燕菜者寥寥,却不妨偶而为之。有道是人有少长无贱贵,食可疗身多稀珍。从来燕翅天上客,今作天上客一回。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李星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23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饮食民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