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沧桑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bt.jpg (7343 字节)

走遍山西 第七章:从洪洞大槐树、苏三监狱到广胜寺

  主要景点:尧庙、洪洞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寺、霍泉



  临汾,因为位于平水之阳而古称平阳,“尧都平阳”的故事告诉我们,华夏民族历史上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帝建都于此,临汾市因而也就当仁不让地在市中心建了一座古朴雄伟的过街牌坊,上书:华夏第一都。

  尧都平阳在过去仅见于文字记载,2000年初,考古工作者在临汾附近挖掘出一座深埋于地下的古城废墟遗址,距今约有四千余年,这正是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虽然这座古城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尧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但它的发现再一次证明临汾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临汾的旅游胜地,除了壶口之外,还有姑射山、隰县的小西天、蒲县的东岳庙、襄汾的丁村民居、霍州的霍州州署、霍山等等,那一年的壶口之行,我们在归程中,一路走过了临汾的尧庙、洪洞大槐树和苏三监狱。



一、尧庙

  历史也好,传说也罢,黄帝、炎帝、尧舜禹,这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在翻开小学历史课本后最先知道历史人物,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崇敬与景仰的祖先。中国人对祖先的祭祀由来已久,尧庙就是后人为祭祀古帝尧而建,它的地位,仅次于黄帝陵和炎帝陵。

  临汾的尧庙最早建于汉魏时代,屡经兴废迁徙,今天这个位置的尧庙始建于唐代显庆三年,虽然屡遭战乱,但历代均有修葺,清代康熙皇帝驾临平阳时,再次下令修缮了尧庙,现存的许多建筑就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

  尧庙紧挨着大运公路,看了一路田园风光的游客眼前骤然出现一片红墙碧瓦的辉煌殿宇,无不为它的雄伟壮观所吸引,山门正中的“古帝尧庙”四个大字,更是使人肃然起敬。

  传说,帝尧经常和他的四个大臣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之中讨论时政,制定决策,人们便将帝尧和他的四位大臣比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尧庙中的五凤楼因此而得名。

  在五凤楼内,我发现墙壁上粘贴着许多报纸,一看日期,竟然是1974年,在那一瞬间,这张报纸给我的沧桑感,甚至远远超过了五凤楼本身。

  绕过五凤楼后的尧井亭和古柏,便是尧庙的主体建筑广运殿。广运殿高大巍峨,其形制完全按照皇宫设计建设,气势宏壮,仅殿前的月台,就可供数百人祭祀。广运殿在建筑上也极富特色,尤其是大殿正面的二层彩楼,与大殿一体构成,在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

  我游览的尧庙的那一年,景区内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杂草丛生,破败荒凉,就在我参观半年后,忽然从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中传来消息,尧庙广运殿被故意纵火焚烧,殿顶圯塌,毁于一旦。关于这次火灾的原因及处理,始终没有听到正式的解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蓄意焚毁的案件竟然不了了之。广运殿后来在原址上重建,并举行了隆重的开放典礼。此后,我又几次乘坐汽车远赴临汾运城,在飞驰而过的那片刻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修缮的尧庙较之昔日更加宏伟气派,正门外新建的停车场上,也总是停满了汽车。在晋南期间,我也听到了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说是当年临汾准备开发尧庙的旅游资源,两家有背景的公司出面争夺开发权,因为利益的冲突,于是有人故意纵火焚毁了广运殿。



二、洪洞大槐树

  第一次看到政府出面做广告,是在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为修缮大槐树公园而在一本杂志上刊登广告,寻求赞助。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了大槐树,知道了大槐树下的移民故事。

  如果仅就景观而言,大槐树公园实在是普通至极,园内都是一些纪念性建筑,当年移民手续办理机关的标志古大槐树早已杳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古大槐树”的碑亭,而第二代大槐树也已变成干枯的树干,剩下了一株第三代槐树。我也看到一些网友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尽管如此,来自省内外的游客依然对大槐树公园趋之若鹜,许多游客都要请出记载着自已姓氏的牌位留影一张,甚至脱下鞋袜以验证自己脚趾上炎黄子孙的印迹,而地方政府,每年也要在这里兴行盛大的祭祀纪念活动。

  游览大槐树公园,不在于品味它的自然景观,而在于感受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圆寻根怀旧之梦。明朝初年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对社会与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数十万人和他们上亿子孙后代的命运,而这一影响,直到今天仍在持续。“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一首简单直白的儿歌,几百年来流传于大江南北,居住于乡野僻壤的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的向他们的子孙们传承着这首儿歌和儿歌后的故事,大槐树,成了一个标志,它就是万千游子的根。

  大槐树,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出版了一本本的专业著作,文学家们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饱含深情的寻根之作。大槐树,真的应该去看一看。



三、苏三监狱

  有人说,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县是山西的洪洞县。“苏三离了洪洞县”,这是一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京剧唱词,“洪洞县里没好人”,中国好象还没有哪个县遭受过如此怨毒的咒骂,当这句话出自于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弱女子之口时,就更增加了它的份量与正确性。

  洪洞之名,因其县治邻近洪崖、古洞,各取一字而得之。与洪洞毗邻的是赵城县,赵城之名始于周代,春秋时期,赵国先祖赵简子也曾在这里居住过。解放后,洪洞县与赵城县合并,也曾如法炮治,取名洪赵县,但不久便又恢复了洪洞之名。洪洞物华天宝,自古以来就是山西最富庶繁华的县份之一,前些年山西仅有四家上市公司,洪洞一县就占了两家,三维集团和山西焦化。以洪洞县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其实早该撤县建市,但却终究未能实行,原因很简单,唱了几百年的词突然改为“苏三离了洪洞市”,老百姓多不习惯呀。不仅中国人不习惯,美国人也不会习惯,因为美国人排演的第一出全本京剧就是这《玉堂春》,英语版《苏三起解》一折中也唱到了洪洞县,翻译成中文就是:苏三小姐离开了洪洞县,来到那高速公路边,哪一位旅客要前往南京去,请给我的第三任丈夫把话传……

  近年来影视界盛行将真实案例改编为警匪片,其实冯梦龙早在几百年前就采用这一手法完成了收录于《三言二拍》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因为这篇纪实小说和传统戏曲的缘故,苏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以至于关押过苏三的洪洞县明代监狱被人们习惯上称为苏三监狱。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县衙的组成部分,县衙内就有审讯断案的“苏三供堂”,这样的组合很符合“前店后厂”式的便利原则。目前的苏三监狱分为三个部分,走进外院,是苏三的塑像和苏三冤案陈列室,据说,直到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仍然保留着苏三的案卷,可惜它却未能出现在陈列馆内。

  穿过外院,即进入普通监狱,中间为南北向的过道,两侧为十二间监房。普通监狱虽然关押的是普通刑事犯,也依然戒备森严,过道上空布有挂有铜铃的铁丝网,令囚犯插翅难逃,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普通监狱的尽头,是禁房、死囚牢入口和狱神庙。禁房也就是狱警值班室,狱神庙其实就是镶嵌于墙上的狱神石雕像,像前供有香炉。狱神像下的墙根处,开设有一个小洞,过去监狱中自有一套行规和讲究,犯人如果暴病身亡或刑讯逼供致死,照例是不能从正门抬出去的,而是要打开这个小洞拖出去。

  狱神像的对面,是死囚牢的大门,大门上方绘有狴犴的头像,狴犴是传说中的动物,专门掌管刑狱。人们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这个龙子就长得随了老虎,虽然没有他的父亲那么酷,但总比他那个驮碑的兄弟强,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又将死囚牢称为虎头牢。虎头牢的大门只有一米五高,所有进入虎头牢的犯人都要在狴犴像前弯腰低头才能通过,以示对法律与政府权威的屈服与敬畏,认罪服法。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紧张之际思维往往难以突破常规,因而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ssjy1.jpg (33343 字节)

苏三监狱虎头牢牢门

  出了第二道门,便是关押苏三的死囚牢,死囚牢的外墙远比普通监狱高大、厚实得多,纵然你轻功再好也是难以逾越。爬不出去打洞如何?那就更是自寻死路了,因为夹壁墙内全部灌装满了细沙,想要越狱的死囚一旦在墙上掏开小洞,流沙便会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即便不能将囚犯吞没,也会使其望沙兴叹无计可施。死囚牢院里,还有一口水井,井口的直径仅有二、三十厘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绝望中的死囚投井自绝于人民,没准这一设计还曾打消了苏三轻生的念头,挽救了她的生命也挽救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这是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1964年考察苏三监狱时留下的一首诗作,不幸的是,号称现在最早的古代囚牢的苏三监狱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之后,几乎连这丈八墙都没有留下。文革期间,这个被看做腐朽的封建王朝对劳苦大众进行阶级压迫的罪恶场所被拆毁,直到1984年才重新修复,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四、广胜寺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在这些占全国总数70%以上的宋、辽、金以前古代建筑中,佛教寺庙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例。这些保留至今的古代寺庙,主要蕴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宗教方面的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当一些以建筑和彩塑闻名的寺院僧去楼空之后,曾经以为山西最值得参观的寺庙在五台山,我的这一想法一直保持了多年,直到有一天我来到广胜寺。广胜寺,无疑是山西古代寺庙中宗教意义与文化艺术内涵最完美的结合。

  在那一年的壶口之行中,因为行程安排与时间上的关系,我与广胜寺失之交臂。今天夏天,在扫荡普救寺、永乐宫、小浪底的归途中,我利用多余的半天时间来到了广胜寺,以弥补当年的遗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在中国的历史名山中,曾经有过可与五岳齐名的五镇之山,即东镇山东沂山,西镇陕西吴山,南镇浙江会稽山,北镇辽宁医巫闾山,中镇山西霍山。随着历史的变迁,五镇之山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因为周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多种原因,霍山直到近年来才搭上了旅游开发的末班车,据说,中央电视台将在今年九月份现场直播霍山旅游节中的汽车飞越霍山活动。

  广胜寺景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广胜寺上寺、广胜寺下寺、水神庙和霍泉。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初名俱卢舍寺,唐代郭子仪在原址重建新寺,改名为广胜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其中,“广”的含义是指佛法无边。建于山脚霍泉旁的广胜寺下寺落成后,建于山腰上的广胜寺于是被称做广胜寺上寺。此后,上下两寺屡经兴废,现在的建筑,主要是元代大地震后于元、明两代重建的。

  我是从候马乘坐汽车北上的,出洪洞县城四公里,在霍候一级公路与广胜寺的岔路口下车,没有多余时间等待来自洪洞县城的公交车,乘坐一辆出租车直接前往半山腰的上寺。

  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是上寺的飞虹塔,飞虹塔在金陵报恩塔塌毁之后,被推为全国第一塔,与应县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塔。飞虹塔的前身是阿育王塔,传说阿育王建塔八万四千,有十九座位于中国,这座舍利塔便中其中之一。阿育王塔毁于元代大地震之后,寺僧达连大师四处募化,在晋王的帮助下,历时十二年,于明代嘉靖六年重建了舍利塔。为了纪念达连大师的功德,新塔以达连大师的法号“飞虹”命名,故名飞虹塔。

  飞虹塔八角十三级,通高47米,远眺飞虹塔,从外观样式来说其实远不如太原双塔、莺莺塔等古塔优美挺拔,飞虹塔基座宽大,逐步上缩,上缩过程中线条平直,缺乏渐变的弧度,整体上呈椎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朝鲜平壤那座著名的椎形摩天大厦。

  飞虹塔真正的价值体现不在于它的外形设计,而在于它精美的琉璃艺术。飞虹塔是全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从二层以上,塔身外表镶嵌着七色琉璃构建与装饰图形,每一层又都有一组中心图案,或佛像、或鸟兽、或佛经故事,各具特色,毫无重复。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澜的的琉璃塔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绚丽的色彩使得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琉璃构件依然历历如新。

  导游美眉告诉我,在飞虹塔内,树立着一座高达五米的释伽牟尼立像,很显然,这尊佛像是在建塔前就树立于塔基内的,也就是民间所谓“先请神后盖庙”。在飞虹塔第三层,还建有一座高近四米的小塔。很想登上塔顶,也很想看看提前入住的佛像和那座塔中塔,遗憾的是,为了保护古塔,今年五一黄金旅游周之后,飞虹塔二层以上就不再对游客开放。

  上寺共有三座大殿,前殿名为弥陀殿,因为正中供奉着五米高的阿弥陀佛铜坐像而得名。在阿弥陀佛身前,还有一尊由明代信士捐铸的释迦牟尼佛像。在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至势菩萨的泥塑,他们身体微微前倾,面容平和而又略带笑意,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弥陀殿内,依墙摆放着12个藏经柜,当年蜚声海内外的旷世国宝《赵城经藏》即珍藏于此。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赵城金藏》是佛教典籍文献中的绝世孤本,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因其制版于金代,保存于原赵城县,因而被称为《赵城金藏》。广胜寺保存有经藏的消息在20世纪30年代被批露之后,立刻在相关领域引起了世界性的哄动与关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军的李默庵和阎锡山都曾就计划将《赵城金藏》转移保护,但寺内僧人和当地士绅对于藏经的安全有所顾虑而予以婉拒。日军占领晋南后,时任主持的力空法师害怕日本人有所图谋,主动与抗日政府联系,八路军派出小分队,秘密将藏经全部转移。建国后,《赵城金藏》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1982年以此为底本出版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的第一册,即被供养于广胜寺。

  弥陀殿后是供奉释迦牟尼的中殿,佛家弟子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即“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因此,佛教寺院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中心建筑一般都称做大雄宝殿。大殿佛龛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和胁侍两侧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在弥陀殿内,生动传神的泥塑佛像就已经把我深深感染,而大雄宝殿内的一佛二菩萨塑像则尤为精美,听完导游美眉的介绍后,更使我赞叹不已:原来这三尊佛像并非泥塑,而是明代木雕精品,不是我老眼昏花得连泥塑与木雕都分不清楚,古代艺术家的技艺实在是巧夺天工。

  我国诗歌作品传世最多的诗人据说是乾隆,他一生共写了一万多首诗,只可惜没有几个人能背出他的一首诗作来。除了写诗,乾隆从事书法创作的热情更为高涨,以至于我居住于乡间的姥姥都知道:乾隆的字不值钱,康熙的值钱。清代帝王中,比康熙的字更为珍贵的,恐怕就要数雍正皇帝的了,大雄宝殿的佛龛上方,就悬挂着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的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光辉万古。

  正在我仰望雍正牌匾的时候,一批身批黄褐色袈裟的男女信徒们在僧人的带领下鱼贯而入,导游美眉告诉我,近来寺里来了一批居士,他们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要做两次功课。

  绕过佛龛,我看到了佛龛背后的观世音塑像。在中国民间,观音菩萨是一副心慈面善的圣母形象,即使是红尘俗世间的都市青年,也都亲切地称其为观音姐姐。然而,这里供奉的却是观音哥哥,不仅浓眉大眼,而且为了强化其男性特征,还可以隐约看见两撇小胡子,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观音哥哥鼻梁高耸,明显不同于汉族人。其实,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原形确实是男相,只是传入中国后,为了满足普通民众尤其是女信徒们在求子、婚姻方面的诉求,并在完成这一系列使命的时候更具亲和力,才被改造成为女相,而这尊塑像又完成于清代,所以,就又带有少数民族的面部特征。

  观音哥哥身边,还塑有两对侍从,分别是善财童子、龙女和龙王太子、护法韦驮。本来任何一个地方的韦驮像都已经没有必要去仔细欣赏,因为平遥双林寺里那尊“弓型”韦驮早已占尽风头,但导游美眉的介绍使我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寺庙里的护法韦驮基本都持三种姿态,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双手平端降魔杵也就是这尊韦驮的姿态,表明此地可以停留观望;双手拄扶降魔杵,表明此地可以观望但不能停留;手持降魔杵靠于肩上,表明此地不得观望停留速速离去。真长学问。

  上寺的后殿名叫毗卢殿,但因为殿门上悬挂着“天中天”的竖匾,人们更习惯称它为天中天殿。天中天殿的屋顶在形制上被称为“四阿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最高等级,仅仅限于皇宫与少数宗教建筑。而殿门上的镂花雕刻,也是明代木刻艺术的上乘之作。

  在上寺的前两座大殿中,感染我的是古代佛像的艺术魅力,当我踏进天中天殿被笼罩于一片昏暗之中的瞬间,立刻感受到一种在其它寺庙古建中从未有过的震憾与感动,这种穿透肉体与心灵的震憾与感动同时来自于宗教与艺术两个方面。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站在天中天殿的佛龛前,宗教那种摄人心魄的神秘力量使得一个精神世界的游子无可抗拒地服从于它的庄重与威严,几乎跪倒在地上以表达自己的尊敬与顺从。出门时常常会带上一支手电,登塔与观看壁画、佛像常常需要它来帮忙,但面对两侧山墙前隐藏于黑暗中的数十尊铁铸佛像,我却不敢打开手电与其对视,唯恐冒犯神灵的尊严。

  天中天殿是广胜寺佛像最多的一个大殿,佛龛内供奉有三尊巨形泥塑主佛像,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右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佛。高贵肃穆的佛像后,各有一组巨形火尖背光,一簇簇火焰金光闪闪动感十足,向人们显示佛光普照、佛法无边的含义,一片烈焰上镶有六个金字:“炽胜光,降九曜”,意即佛的光茫胜过太阳等九曜。火尖背上的雄狮、大鹏金翅鸟、战车、飞天,佛像下的莲花宝座和力士,等等,也无一不是艺术精品。

  三尊巨形佛像侧前方立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他们分别代表着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普陀、五台、峨眉、九华。在毗卢遮那佛身前,还有一尊明铸青铜佛像,佛像坐于千佛台上,千佛台周边铸有一千个小佛头。由于抗日战争中日军破坏和后来人为损坏,千佛台损毁丢失严重,直到1989年才由寺内僧人出面修复一新。毗卢殿两侧山墙前,还排列有铁铸佛像35尊,它们与背后壁画上的佛像共同组成了八十八佛。所有这些佛像,全都保护在高大的铁栅栏内,与游客分隔开来,这些乌黑的铁栅栏,更增添了佛像的威严与弥足珍贵。在殿门两侧,还站立着四大天王,他们手中所持之物代表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这一点与其它寺庙没有什么两样。

  虽然拜访过五台山等一些佛教寺庙,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仍是这广胜寺,而如此深刻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天中天殿的佛像。

  在上寺中,我看到了张贴于墙上的“五好寺院标准”,我们的党,真伟大,可以让宗教寺庙按照几乎与党的基层组织一样的标准来自觉自愿的完成改造。

  游览完上寺,乘坐三轮摩托下山前往下寺。下寺早在民国初年就已经没有宗教活动,现在和旁边的水神庙共同组成了下寺景区。

  下寺有两座大殿,前殿名为弥陀殿,重建于明代。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太岳中学的校址,殿内塑像全部被拆毁。在前不久的大雨中,弥陀殿山脊发生部分垮塌,虽然对建筑影响不大,但从保护古建筑考虑,目前已经封闭。

  后大殿是下寺的大雄宝殿,这座又被称为大佛殿的大殿在建筑上可谓广胜寺上下两寺之冠,它不仅是元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更被誉为我国建筑史上经济适用、美观适度的典范。大佛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外观宏伟威严,结构上因为大胆采用减柱法和移柱法,使得大殿内部显得极为宽阔,殿内供奉的几尊大佛也因此显得渺小了许多。

  大佛殿四周的山墙前,陈列着一些封装于木框中的壁画残块。大佛殿的东西山墙原本绘有名为“善财童子拜观音”的元代壁画,提起元代壁画,很多人马上会想到芮城永乐宫,一道一佛,这两处元代壁画的风格虽然不同,但它们宝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却是相同的。令人遗憾的是,广胜寺里的元代佛教壁画却流失海外,就在伸手可及的七十年前。

  上世纪二十年代,多年未加修葺的广胜寺下寺愈加颓废,殿宇破损,寺宇和地方政府却无力修缮。1928年,有文物商登门求购大佛殿内的元代壁画,寺僧贞达和尚认为,与其大殿塌毁,壁画同归于尽,不如舍画保殿,他与地方官员、乡绅们商议后,于第二年将壁画剥离出售,售价仅为1600块大洋。壁画后来几经转手,流失海外,现陈列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寺僧用这笔钱修缮完庙宇后,立碑详细记载了售画与修缮的过程。

  很多年以后,当人们为壁画的流失痛惜不已之时,将僧人与士绅们的行为指斥为“卖国”、“掩耳盗铃”、“自我辩解”等等。其实,这些指责未免有些上纲上线或不够准确,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壁画会流失海外,他们也不指望在修缮工程中捞取什么回扣,他们甚至不知道所作所为的正误得失。造成这一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与地方政府的严重失职。因为愚昧无知,他们不能了解、珍惜广胜寺壁画的价值而将其贱卖,更因为愚昧无知,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仅不隐瞒推卸此事,反而沾沾自喜地树碑表功。而那个赵城县长张梦曾则不只是愚昧的问题了,不设法组织修缮辖区内的历史、宗教建筑就已经是失职,当寺僧征询他的意见时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表示支持,事后他还自以为这是值得炫耀的政绩之一,把大名也刻在了那块耻辱碑上供后人嘲笑。1600块大洋,不过是赵城县政府官吏们几个月的薪水而已,而今天,我们即便是再出1600万大洋也赎不回那失落的国宝了。前些年,有学者还提出过建议,向海外少量出售秦始皇兵马俑,所得款项用以弥补文物保护中经费的不足。离广胜寺壁画贱买半个多世纪之后,想不到还会有学者不是去追究现代张梦曾的失职行为,而要去步贞达和尚的后尘。

  参观完下寺,从西侧门我直接进入了毗邻的水神庙,其实这道侧门就是目前进入水神庙唯一的通道,因为水神庙山门与清代戏台之间的大院,在庙会期间是露天剧场,平时则居住着几户人家,水神庙的山门,通常是不开的。

  与广胜寺截然不同,水神庙并不是佛教建筑,而是民俗性祭祀庙宇,为祭祀“霍泉神”而建。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是明应王殿,又被称为大郎殿,大郎者,有人说是霍山山神的长子,也有人说是治水有方的李冰。霍山山神的公子当霍泉的水神,当然是天经地义,而山西人好象没有必要大老远跑到几千里外的四川去请一个并非独家垄断的水神,外来的和尚的好念经,但东山的神仙跑到西山可就不那么灵了,更何况,李冰的儿子是二郎神,此处却将李冰称为大郎,这可真成了那个万荣笑话:父子哥俩好。

  大郎殿内供奉着水神及其侍从的塑像,看过上寺精美绝伦的佛像之后,这儿的塑像也就不值得再多费笔墨,需要着重介绍的是殿内的元代壁画。水神殿内的壁画较之下寺主殿内的壁画更具价值,虽然都创作于元代,但中国并不缺乏佛教壁画,而此处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唯一不以宗教为内容的壁画孤例,这一组内容丰富、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壁画真实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价值上都极为珍贵。

  因为过去霍泉泉水同时惠泽洪洞、赵城两县,因此水神庙为两县共建,庙中壁画也是分别绘制。西壁“祈雨图”为霍泉南霍渠受益户集资绘制,东壁“降雨图”为北霍渠受益户集资绘制。

  水神庙壁画共约二百平米,又可以细分为十三幅。“打球图”绘于西壁北部上端,图中两位神仙打的竟是一种比较原始高尔夫球,而且,这两位神仙似乎还是打正式比赛的职业选手,因为图中还出现了两位专职裁判员。“下棋图”绘制于西壁北部下端,两位棋手聚精会神地运筹于胸,观棋者、侍者静默不语环立于周,图中棋局,既似中国象棋,又似现代围棋,或许正处于我国古代棋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吧。以上两图均被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摹展出。“卖鱼图”绘于东壁北部,五位负责水神内府的食官正在购买一位渔翁手中的三尾鲤鱼,人物表情惟妙惟肖,心理活动跃然纸上,生动逼真地反映了古代官员与百姓在商品交易中的不平等,画师或许正是希望通过这幅图画来反映当时社会中的一个侧面?“梳妆图”绘制于东壁北部偏上,侍女补妆,一个极为普通的生活细节,在后人眼中看来是那么的亲切。“司宝图”绘制于北壁西侧,图中侍女们正在整理水神府中的宝物,图中极不起眼的桌案底下,摆放着一个方形斗,斗中陈放着水果和冰块,也就是说,670多年前,古代就开始用冰块来储藏、冰镇食物水果,所以有人戏言,中国最早的冰箱就在水神庙内。“尚食图”绘制于北壁东侧,反映的是水神府膳房内的劳动场面,图中燃烧煤炭的铸铁火炉说明,洪赵地区早在元代就开始用煤炭来做饭取暖,这也应证了马可波罗在山西看到的景象:当地人使用一种能够燃烧的黑色石头。铸铁火炉旁,负责烧水的小侍女一手扶壶,一手遮挡在头顶以防炉中的灰土扑落在自己的秀发上,一个小小的手势,竟是如此的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此外,水神庙壁画中还包含有“古广胜寺图”、“唐太宗千里行径图”等等。

  广胜寺壁画中最为珍贵、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绘制于南壁东侧的“戏曲壁画”,内容为民间剧团唱戏酬谢水神降雨。图中舞台的横额上写着:尧都见爱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忠都秀,应该是当地一位戏曲名角,专家认为前排居者就是领衔主演忠都秀,图中忠都秀虽然穿着男装,但从俊俏的面容与耳环来看,应该是位女性,也就是说,早在元代,我国戏曲就已经是男女同台,而且女演员可以反串男角。图中粉墨登场的人物共有十一位,包括有生、旦、丑、乐师等,戏曲专家们判断,他们上演戏目名为《赠绨袍》。水神庙元代戏曲壁画是国我现存最早的戏曲壁画,它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宝贵的形象化资料,戏曲壁画与打球图在1998年被同时编入《中国历史》中学教科书。

  水神庙壁画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民俗、戏曲、体育、娱乐、建筑等各个方面,堪称一幅生动的元代社会风情画卷。只有成长于民间,创作思想停留于民间的民间艺术家们,才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通过对市井百态细致入微的观察,选择这些来源于活动而又不为专业画家重视的创作素材,在一座祭祀性的大殿内创作出如此生活化的作品,为后人留下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感谢你们,没有留下姓名的画师们。

ssjy1.jpg (33343 字节)

广胜寺霍泉

  天色已晚,我是最后一名进入下寺的游客,一位可爱的导游美眉一路微笑着为我解说,当我们从水神庙出来时,她的姐妹们早已推出自行车等待她一同下班回家。走在繁华的洪洞县城中,擦肩而过的女孩们留给我的印象与山西其它县城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此时,我不得不惊叹,广胜寺原来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人们常说,有了水才有灵性,或许正是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霍泉水哺育了这一方水土一方人吧。

  霍泉浇灌着二十余个村庄十万亩土地并同时解决两家省级大型企业和十几万人的用水,被誉于洪赵人民的母亲泉。霍泉的出水口就在正对广胜寺下寺山门名为“海场”的方形水池中,五股泉水喷涌而出,在水面上翻出五朵浪花,积蓄起一池清澈见底的清清泉水。当全世界面临水资源短缺,山西许多名泉日渐枯竭之时,面对生生不息的霍泉,不能不令人惊叹与感动。霍泉的出口水在海场,而它真正的源头是沁源诸山,伏流八十里而出,我说怎么沁源灵空山无水,原来都流到广胜寺来了。

  过去洪洞、赵城两地分治,两县农民在历史上为了争水屡有争斗,以至闹出人命官司,互不婚嫁。南霍、北霍二渠早在唐代就开始三七分水,清代雍正年间又建造了分水铁栅和分水亭。至于为何要三七分水,传说是用下油锅捞铜钱的办法来决定的,这倒与晋祠难老泉的三七分水如出一辙,据说,洪赵两县父母官无法解决分水问题,上级官员怒斥道:明天再想不出办法你们就下油锅去!于是,一个昏招诞生了。从历史争斗来看,洪洞县人更主动也更为强悍一些(洪洞县里果然没好人?),但一名勇敢的赵城青年却率先从退缩的人群中走了出来,为北渠争得了七分的水量。这位青年重伤不治身亡,赵城人为了纪念他而在泉边修建了好汉庙。当然,这只是后人编造的一个传说而已,好汉庙,其实是赵城人为纪念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被洪洞人打死的管水人员,用赔偿金修建的。

  海场边,十几位当地居民就地取水,脸盆架整整齐齐摆了一条直线,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盥洗室,一些游客就在这里花上一元钱一洗征尘,与霍泉水来个亲密接触。

  海场附近,还有几十个小吃摊和台球桌,如同一个热闹的夜市。广胜寺镇的繁华,不仅仅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有一家省级大型企业:山西焦化集团。前面说过,山西省的上市公司最初只有四家,洪洞占去一半,山西焦化就是其中一家。在山西焦化的广告与宣传材料中,地址写得极为简单明了:山西洪洞广胜寺,透着股子自豪与骄傲。曾经看到过太原直达广胜寺的依维柯,还以为是旅游班车,原来只是接送山西焦化职工去太原办私事的长途车。

  山西焦化建于六十年代,当初为什么选址在广胜寺不得而知。从晋中南下直到临汾,大运公路沿线烟尘滚滚一片苍茫,这些地方在大炼焦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污染着环境。在广胜寺上寺,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晋祠、绵山、历山、皇城相府等景区,它们同样被污染企业包围着,山西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呐。



下站预告:走遍山西(8)——抱憾绵山

撰稿人:张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1-09-26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旅晋游记 >> 走遍山西

太原道 >> 山西旅游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