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沧桑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bt.jpg (7343 字节)

走遍山西 第六章:壶口秋风

  第一次见到壶口瀑布,其实是从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片头中,只是当时刚刚上小学的我对此竟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几年后,读到了一些介绍壶口瀑布的文章,却始终没有得到直观的印象。1988年春节,我从于承惠主演的影片《黄河大侠》中,终于看到了气势磅薄、雷霆万钧的壶口瀑布,当时我就许下愿望,一定要亲自去感受它的伟大与壮观。此后,壶口瀑布便频繁地出现在影视片与我的视线里,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黄河》;电视剧《长天烽火》、《司马迁》;电影《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等,就连1990版的50元人民币,也是以壶口为图案,一些电视文艺节目、MTV等,也将背景选择在了壶口,郭兰英的《我的祖国》、殷承宗的《黄河》、谢津的《黄河鼓谣》,都曾在观众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柯受良和朱朝晖的先后飞黄,更是将壶口的知名度空前提高。

  壶口位于晋陕交界的黄河峡谷之中,黄河西侧,是陕西宜川县,黄河东侧,是山西吉县。吉县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屈邑,在晋国的“骊姬之乱”中,骊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而以分疆为之将申生、重尔、夷吾三位公子逐出京城,公子夷吾就被分封到了屈邑。公子申生被逼自杀后,夷吾从屈邑逃到了黄河对岸的梁国,并在后来回到晋国即位,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这句不太光彩的歇后语,说的就是他的故事。屈邑在汉代被称为北屈县,公元428年,北魏拓拨焘的军队生擒夏王赫连昌,北屈改名为禽昌县,到隋代又改名为吉昌县。李存勖建立后唐后,为避其祖父李国昌之讳,吉昌县改名为吉乡县。金代在吉乡县建立吉州治,明、清因之,吉县之名,始于民国元年。

  虽然壶口瀑布真正蜚声海内外,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旅游开发,但事实上,壶口几乎是与文字一起同时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尚书·禹贡篇》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是“壶口”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黄河流经此地后,敛水成束,倾泻在三十多米深的石槽中,形如茶壶注水,故名壶口,《尚书·禹贡篇》中则写道:盖河漩涡,如一壶然。事实上壶口之名的形成,始于更早的古史传说时代,传说,在上古时期,黄河水流到此处就汇入暗洞流向下游,这些暗洞被称为“龙门”,每到雨季,龙门泻洪不畅,河水为之暴涨,造成水患,并漫过山川原野,直冲尧都平阳,大禹治水时,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经过疏导的黄河水这才一泻千里地奔流到海不复回,壶口瀑布,在这个神奇的传说中就是大禹治水为我们留下的杰作。“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清代崔光笏的这首名曰《壶口》的诗作,反映的正是此事。

  壶口一线地势险要,河道狭窄,自古以来就是晋陕之间的渡口之一,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晋惠公持政前后,晋国与狄人在这一带先后爆发多次战争。

  壶口历史上战争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是东西魏争霸期间。公元 534年,北魏王朝以黄河为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从此展开了以吞并对方为目的的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壶口一线成为双方的主战场之一,东魏强梁宰相高欢曾亲自来此勘察地形。

  另一位光临壶口的开国高祖是李渊,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的唐王李渊在攻克绛郡之后,绕过隋将屈突通重兵把守的河东,西进壶口,沿岸居民每天献船数以百计。就在唐军主力从壶口下游的禹门口西渡黄河之前,李渊在壶口接见了应诏前来的关中绿林领袖孙华,并建立了唐军最早的水师。

  在壶口烽烟之中最为壮烈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217年,蒙古军队在国师木华黎的率领下横扫山西,攻破金朝设立在壶口附近的军事要塞牛心寨,坚守不屈的金朝隰吉便宜经略史杨贞在兵败后投黄河自尽,他的夫人、两个儿子及女儿女婿也全部殉节。七百多年后,当阎锡山驻扎于壶口瀑布上游的克难坡时,为褒扬杨贞的忠烈、鼓舞抗战士气,重修了杨贞的坟茔并修建杨经略祠以纪念,祠前楹联写道:时穷节乃见,身陨道不孤。

  两支农民起义军此后也不甘寂寞在出现在了壶口岸边,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陕西全境,派遣部将由壶口飞渡而过,进而攻取平阳,杀明朝宗室三百余人。

  另一支由壶口突破黄河天堑的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西捻军,当时,在西北配合回民起义军作战的小梁王张宗禹准备率军回师中原救援赖文光率领的东捻军。为阻止西捻军东进,清朝政府派遣淮军刘字营沿壶口东岸一线,修筑了北起大宁县的平渡关,南至乡宁县的麻之滩,长达75公里的长城、栈道并用的防御工事。壶口边的这段清代长城十分险要,结构、布局奇特,为长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同时也将我国长城的修筑史下限向后推移了三百多年。如今,游客如果由壶口瀑布沿黄河北上三公里,仍然可以看到这段清代长城及景清门。但是,天不佑清,1867年,西捻军骑兵、步兵合骑一匹战马,星夜疾驰赶到壶口,适逢严冬,黄河封冻,十万捻军踏冰过河,淮军精心构筑的军事防线在一夜之间崩溃,吉州城也于当夜陷落。张宗禹后来率领西捻军转战直隶、山东,于第二年在清军的围歼下全军覆灭。

  壶口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更一度成为山西省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半壁山西沦陷,阎锡山于1938年撤退至吉县,在日军的追击下两次西渡黄河,重返山西后,阎锡山率领第二战区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移驻壶口瀑布上游六、七公里处的克难坡。克难坡本名南村,因为与“难存”谐音而被改名为克难坡。这个本来只有六户人家的弹丸之地,在1940年5月到1945年10月的五年多时间里,被营建为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成为第二战区的指挥中心和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阎锡山在这里住窑洞、吃小米、骑毛驴,与共产党合作,坚持抗战到底,为中国抗日战争史谱写下光辉诗篇。

  壶口下游三公里,还有一处名为小船窝的渡口,在1942年的安平会议中,日方在诱降阎锡山的同时,再次要求阎锡山让出小船窝至壶口一线,由日军驻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壶口在战略上的重要位置。

  在克难坡内,建有昭义祠和杨经略祠,昭义祠又称忠烈祠,里面供奉着抗战烈士的牌位。克难坡上还建有望川河亭,登上望河亭,滚滚黄河尽收眼底,瀑布烟柱直上云霄。望河亭的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幅: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

  当年蒙古军队占据壶口后,在壶口瀑布下游三百米米处的龙槽上凿石为窝,树桩悬索,架设了一座上铺木板的铁索桥,这座“黄河飞桥”对迅速运送军队过河、占领关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阎锡山退居吉县后,为了方便西渡入陕,在元代飞桥旧址上重建了一座铁索桥,被称为洋桥或兵桥。朱德总司令前往克难坡会晤阎锡山时,敏感地注意到了这座铁索桥的战略价值。国共内战爆发后,为配合延安保卫战,朱德总司令亲自签署命令,派遣一支配属侦察兵和工兵班的加强连,直插敌后,全歼河岸守敌,炸毁了铁索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克难坡被废弃,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克难坡的大部分建筑仍然被保存了下来。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吉县视察工作的同时,参观了壶口瀑布和克难坡遗址。1992年,当时的政治局常委乔石也来到这里参观了克难坡遗址。

nw-gulou.jpg (45078 字节)

壶口秋风

  那一年的秋天,我躺在吉县旅游局的招待所里一夜无眠,我是乘坐一辆老式大客车来到的吉县,一路颠簸了九个小时的漫漫旅程无异于一次艰苦的朝拜,虽然初秋的夜里寂静无声,但我耳边却澎湃着壶口的涛声,凌晨三点半,我从床上坐了起来,静待黎明。

  五点,漆黑的夜色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向着壶口出发了,46公里的盘山公路用去了我们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当天色渐亮的时候,汽车冲出了群山,穿行在晋陕峡谷之间的黄河赫然出现了我们眼前。我们行驶的是临七公路,即临汾至七郎窝公路,七郎窝是黄河边的一处渡口,1973年,为修建沟通大西北的国防公路,解放军某工程兵部队在这里架设了七郎窝黄河公路大桥,一河之隔的吉县、宜川从此变通途。如今,许多来此自助旅行的游客就是乘坐由临汾前往宜川的长途汽车在七郎窝下车后北行三公里前往壶口的,因为山西一侧的观赏效果优于陕西一侧,也时常有陕西游客驾车过桥来山西游览壶口。

  从景区停车场下车后,我第一个冲向了河岸,眼前是一片宽阔的河床,干涸的河床上淤积着黄色的泥沙,充耳不闻想象中应该是声闻四达的黄河涛声。

  “啊?!黄河居然断流了!”我身后传来同事失望的叹息。下了河岸,首先是一条窄窄的河槽,河槽上架着一座类似江南园林风格的水泥小桥,小桥下,静静地流趟着黄色的河水,其深度不及脚踝。后来我才知道,这条河槽,竟然是一条人工运河。过去黄河上游交通不便,货物运输多走水路,途经壶口瀑布时,必须停泊卸货,将船只拉上东岸,然后雇佣民夫和牲口运至下游七郎窝或小船窝处下水装货,重新启航。当年壶口因此形成了一个热闹繁忙的水陆码头,拉船时,数百人喊着号子推拉拖拽,场面壮观,人称“旱地行船”。民国初年,在当地绅士曹镗的组织下,当地人民历时三年,在黄河东岸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槽,从此以后,在丰水期里,往来船只便可轻松地渡过壶口瀑布。当地士民为此联名向曹镗赠送了一块“流芳闾里”的牌匾,曹镗去世后,商船船主们还联名送来“利我商船”的铭旌。

  过了小河槽继续前行,我终于听见了轰轰的涛声,不远处的河床上,隐约升腾起薄薄的烟雾。随着我们急匆匆的脚步,涛声越来越大,水雾越来越高,当我们感觉到一阵阵湿润的水气扑面而来时,波澜壮阔的壶口瀑布赫然出现在了眼前,放眼向上游望去,只见起伏不定的黄河波涛喷涌而来,晋陕峡谷两侧的群山都躲藏的波涛之后露出雾蒙蒙的山巅,真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千里黄河一壶收,数百米宽的河道很快就被约束进一条宽不过三十余米的石槽中,顺着石槽中的断崖飞流直下,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色瀑布,其情状正犹如悬壶注水。桀傲不驯的黄河骤然坠入四五十米深的石槽中,声若雷鸣,动地摇山,又在槽底掀起阵阵浊浪,白色的水雾如同轻烟扶摇直上,升腾起数十米高,“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这一景象,当地人更形象地称之为“水中冒烟”。

  我不知道其它游客最初见到壶口瀑布时的感受,我当时被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憾,足足呆立好几分钟,一片空白的脑子才重新启动,这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位诗人的赞叹:“从壶口归来,才认识了黄河。”而古人则为我们留下了更多的诗句:“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水底有龙掀巨浪,岸边无雨挂长虹。朝奔沧海夕回首,指顾还西瞬息东”……与壶口有关的文艺作品举不胜举,面对壶口瀑布浊浪排空雷霆万钧的壮阔气势,任何人都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创作激情与才思与随水着黄河水不可阻挡地喷涌而出。只有此时,你才更明白为什么光未然会在这里完成激荡人心的《黄河大合唱》。从山西走出去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隐退之后,虽然民间仍然流传着他行走于山西各地的消息与故事,但只有壶口,才能让他留下自己的印迹,瀑布岸边最醒目的一处石刻,即是华国锋书写的“黄河奇观”。

  壶口瀑布的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四、五月份,正值农历三月桃花盛开,人称“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九到十一月,雨季刚刚结束之时,常有彩虹出现,人称“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壶口的主瀑与副瀑宽达百米,如果遇上涨水时节,主副瀑能够达到一千余米。在九十年代初中期,吉县每年九月都要举行壶口旅游节,旅游节期间,总是要举办一些活动,诸如乘坐密封橡皮舱漂流壶口瀑布、千只鸭子漂流壶口瀑布、高空钢丝穿越壶口瀑布等等。几届壶口旅游节的举办,对壶口知名度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宝堂,这位看上去像个乡村干部的吉县县长对些功不可没。当然,对壶口的知名度提高最大的,还是柯受良、朱朝晖的飞黄,尽管轮到朱朝晖登场时,有人评论为“傻小子骑着摩托飞河沟”。后来也听到过一些关于飞黄的幕后传闻,诸如柯受良与吉县在利益上的冲突,朱朝晖在少管所的经历,朱朝晖妻子的身份与所从事的职业,朱朝晖与女记者的婚外恋,持续数年的朱朝晖飞黄策划知识产权官司等等。这些小道消息倒是比飞黄本身更具戏剧性和吸引力,更容易成为游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津津乐道。

  壶口瀑布下游,黄河被约束在四、五十米宽的石槽中,黄河就在石壁间流过,人称千米龙壕,元代的铁索桥及前几年的飞黄跑道、便桥,均横穿龙壕而过。瀑布以下沿龙壕南行三千米的黄河公路大桥下游,即是孟门山。《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虽然被称为山,其实是屹立于黄河中流的一座长约三百米的石岛,黄河从其身旁分流而过,类似于中流砥柱,当你远眺惊涛拍岸的时候,便能深刻领悟到“孟门终古镇洪流”的雄伟气势。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壶口瀑布与孟门是连在一起的,而唐代的《元和郡县志》中,壶口距孟门有千步之遥,千步,大约是一千五百米,时至今日,壶口距孟门已达三千米,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奇特的情况,是因为河水不断切蚀冲刷的结果,如果你对黄河水有如此巨大的冲击力难以置信的话,你可以去龙壕两侧仔细寻找,就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石窝宝镜,这些圆圆的石窝小者如杯,大者如瓮,窝壁平滑,窝底为一块圆形的石块,这都是河水长期冲刷石块盘旋磨蚀而成,难怪郦道元会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据专家测定,壶口瀑布目前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龙壕的仍在继续延长。但是,专家们同时也指出:80年代以来,壶口瀑布的气势呈衰减趋势,究其原因,一是流量锐减,二含沙量增加。失去了巨大的冲击力之后,壶口瀑布的宽度与落差都将日益减小,如果不切实治理黄河,保持上游水土,遏止黄河断流的加剧,一百年后“壶口瀑布可能消失”的警告将绝不是危言耸听,到了那一天,我们将拿什么来做为黄河的标志,我们将如何面对后人。


  下篇预告:

  走遍山西(7)——从洪洞大槐树、苏三监狱到广胜寺

撰稿人:张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1-06-18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旅晋游记 >> 走遍山西

太原道 >> 山西旅游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