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老兵不死——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下 :21——32)

 

 

 

 

 

  21、利民堡 

利民堡,原属神池,现属朔州市利民镇。

今天的利民镇,只是一个孤悬于朔城区西北、基本以农业为主且日益萧条的小镇,但回到大明王朝,这里却是内长城上的战略通道,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利民堡一线,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筑有长城,明代在重修长城的同时,又建造了包石的利民堡,它也成为老营与阳方口之间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城堡。利民堡如今破坏严重,三座城门均已不存。

利民堡两侧的长城,特色鲜明,沿线还分布有靳马沟堡、蒋家峪堡、口里歇头场堡等十余座规模不大的袖珍关堡,如此密集的布局小关堡,在山西长城沿线并不多见。

 
 

远眺利民堡

 

 

2008年10月1日清晨,利民堡与护城楼笼罩在炊烟与薄雾之中

 

 

 

 

 

 

  22、阳方口与宁武关 

山西镇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亦称太原镇或三关镇,所谓三关,即以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合称的外三关。山西镇的治所,最初设在号称“九塞屏藩”的偏头关,后来改为有凤凰城美称的宁武关,山西总兵则防秋时移驻阳方口,防冬时移驻偏关。

宁武关居于三关中心,无论对于山西还是京畿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明朝灭亡之前的最后一场大战即发生于此,殉难的山西总兵周遇吉也成为宁武关的象征。

阳方口因传说杨将家驻防而得名,它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宁武关的门户与前哨,号称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曾是晋北交通的咽喉枢纽。

 
 

阳方口堡堡门

 

 

 

 

 

 

  23、雁门关 

以“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的雁门关,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被当之无愧地誉为“中华第一关”,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正所谓“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双关并存,互相倚防,现在所说雁门关,通常是指东陉关。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广武口和南口,连接西陉关的白草口和太和岭口,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

 
 

修复之前的雁门关

 

 

修复之后的雁门关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镜头下的雁门关

 

 

 

 

 

 

  24、猴儿岭与白草口 

猴儿岭是山西长城最壮美、最原汁原味的精华,堪称冷兵器时代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也是山西长城中出镜率最高、公众最熟悉的段落。

迎着塞北的朔风,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一座座规格各异的空心砖楼因地制宜的占据各处要点,精美的垂花砖雕和“雄皋”、“壮橹”、“鍼扄”、“控扼”这些敌楼匾额彰显着守边官员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味。

猴儿岭长城西接白草口,东至新广武,从属于雁门关防御体系,因而也称雁门关长城、白草口长城或广武长城。白草口位于猴儿岭下,与太和岭口一起连接起西陉关,目前仍保存有一座关楼和一座关便门。

 
 

猴儿岭长城

 

 

猴儿岭锯齿长城与山下的白草口

 

 

猴儿岭长城上残存的砖楼单墙

 

 

与长城脚下的长大的孩子们在猴儿岭长城的标志景观前留影,拍摄于2005年9月18日

 

 

 

 

 

 

  25、旧广武与新广武 

在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锋线上,矗立着旧广武与新广武两座古城,分别守卫着雁门关“双关四口”中的白草口和广武口,为雁门关首当其冲的承担着来自塞外的攻击。

旧广武古城紧邻广武汉墓群与汉阴绾故城,始建于辽金时代,城墙为明代修建,保存较为完好,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民谚曰“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修建于明代的新广武古城保存较差,远逊于旧广武古城,但也留下了大量明代建筑遗存,庚子年慈禧光绪西狩途中,曾在新广武古城住宿。

 
 

修复之前的旧广武古城,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佚名

 

 

旧广武的孩子们,照片拍摄于2005年9月17日,十年过去了,这些孩子也该长大成人了

 

 

 

 

 

 

  26、平型关 

平型关坐落于繁峙灵丘交界的内长城上,长城内侧设有关城,山下建有平型关堡。内长城由此西向,经西河口、凌云口、北楼口、小石口、茹越口可至新广武,向东经竹帛口、茨沟营可至牛帮口。

平型关早已有之,古称瓶形寨,但真正声名鹊起广为人知却缘于抗战烽火。19379月,第二战区以内长城为防线组织了平型关战役,晋绥军、中央军、八路军先后参战,平型关周边的团城口、东跑池均爆发血战,而关外的乔沟,则成就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已于2015年修旧如新,只有通过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拍摄于1908年的照片方可一睹原貌。

 
 

修复前的平型关

 

 

1908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镜头下的平型关

 

 

 

 

 

 

  27、茨沟营与竹帛口 

山西的敌楼,很多都有正式名称,如镇宁楼、平胡墩、天山楼等,正式名称佚失的,则以俗称或村名替代,如箭牌楼、北元敌楼、皂银洼敌楼等。而繁峙、灵丘两县的敌楼基本都是以茨字序列编号,盖因它们均由茨沟营管辖。

茨沟营又称应关城,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是内长城的关隘要塞和军事重镇,其防区包括晋冀两省的繁峙、灵丘、涞源、阜平、龙泉关、固关等地。

当年晋冀两省至少修建过37座茨字号敌楼,山西目前尚存19座,竹帛口是保存最集中的一处。虽然1970年因修建京原铁路而有所破坏,但仍留存着近十座基本完好的包砖敌楼。

 
 

竹帛口夕照

 

 

 

竹帛口长城

 

 

 

 

 

 

  28、牛帮口 

从竹帛口沿108国道东行十余公里,便是内长城上的牛帮口,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空心砖楼矗立在公路两侧,分别是茨字拾捌、贰拾、贰拾壹号台,此地原本还有茨字拾玖号台,1968年修建公路时拆毁。

《八路军挺进敌后》是著名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一张照片,巍峨的群山,庄重的敌楼,挺进敌后的骑兵,这一系列元素的组合使它成为经典的历史影象,其拍摄地点就在牛帮口。

 
 

牛帮口,照片中可见茨字十八号、茨字二十号敌楼

 

 

牛帮口敌楼

 

 

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左下角为茨字十八号敌楼,右上角为后来拆毁的茨字十九号敌楼

 

 

 

 

 

 

  29、狼牙口 

狼牙口位于灵丘内长城晋冀交界的狼牙山口,一关通两省,一侧山西,一侧河北。狼牙口矗立着两座空心砖楼,编号分别为茨字壹号、贰号台。

狼牙口东北六公里的荞麦茬长城是山西内长城的最后一段,这里还保存着五座空心砖楼,依次为插字肆拾柒至伍拾壹号台,编号得名于河北涞源的插箭岭。

进入灵丘太行山区之后,因为地势险峻,许多地段依靠自然山险足以御敌,因此没有修筑连续的人工墙体,而只在关口要道和易被突破之处建造若干空心砖楼和连接墙体。山西现存五十余座敌楼,仅灵丘就有17座,其中潘铺3座,木佛台1座,铜碌崖2座,龙须台1座。

 
 

晋冀天险狼牙口

 

 

踏查长城途中在狼牙口合影留念

 

 

 

 

 

 

  30、娘子关与固关 

太行山长城多名关险隘,它们散落于各条晋冀古道上。“太行八陉”之中有两陉建有长城,分别是第四陉滏口陉上的东阳关和扼守第五陉井陉的娘子关与固关。

号称天下第九关的娘子关是山西最重要的出晋关口,人们常用“娘子关外”来代指山西省外。娘子关原名苇泽关,那么为何更名呢?传说缘于唐高祖李渊之女曾率军驻守于此,实则是因妒女祠而得名。

娘子关以南八公里是据守另一个井陉西口的固关,过去太行关隘以防东为主,明建固关则体现了防御重点由东变西的转化,这正是明代修建太行山长城的根本目的和娘子关被誉为“京畿屏藩”的原因。

 
 

娘子关

 

 

日本《北支》杂志1940年第9期上的娘子关

 

 

 

 

 

 

  31、东阳关 

明代为加强京畿防御,沿太行山整合早期长城和旧有关隘又构筑了一条防线,俗称太行山长城,这条防线的一大特点就以山险为主,仅在战略战术要点修建关隘或少量墙体,鹤度岭关、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口、峻极关、黄泽关等都是太行山的重要关隘。

东阳关原名壶口关,位于黎城县东部,扼守着太行第四陉滏口陉。东阳关关楼在1953修建邯长公路时拆毁,目前残存长城墙体约六公里。东阳关对于中国长城而言,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内长城南端的起点,同时也是明长城的最南端。

 
 

山西省黎城县东阳关石长城,明长城的最南端

 

 

昔阳县鹤度岭关

 

 

昔阳县马岭关

 

 

和顺县黄榆关

 

 

和顺县支锅岭关

 

 

左权县黄泽关堡

 

 

 

 

 

 

  32、王家岔 

为什么前面罗列的地标全部属于明长城?这主要是因为:其它朝代的长城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差,知名度不高,而且明长城的不少段落本身就与早期长城重合。

王家岔位于岢岚荷叶坪南麓,是山西早期长城屈指可数的几个知名地标之一。在西至岚漪镇、东至荷叶坪二十余公里的山梁上,蜿蜒着一段雄伟的石砌长城,长城专家成大林在考察之后认定,王家岔长城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宋长城。公元980年,北宋名将折御卿设立岢岚军,为防御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的威胁,在北齐和隋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这段长城,使山西形成了从战国到清代修筑长城的完整历史。

 
 

王家岔长城

 

 

王家岔长城

 

 

 

  山西长城,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关、堡、口、边墙、建筑、历史遗迹非常之多,它们很多都堪称山西长城的经典地标,因为篇幅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仅列举了32处,对于可能存在的不足、疏漏甚至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长城分界碑,明确确定了大同中路与威远路的防区边界

 

 

荒烟蔓草大川岭

 

 

壮志凌云——凌云口

 

 

荒野干城——荞麦茬

 

 

寂寞石城——圈马堡

 

 

东魏遗踪——长城梁

 

 

山西长城踏查路线图,图在标示了部分经典地标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阅读:
老兵不死——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上:1——10)
老兵不死——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中:11——20)
大地的伤口——你所未知的山西长城

图说平型关的百年沧桑与修复争议
将军死战哀宁武——明末山西总兵周遇吉与《别母乱箭》
1942年日本《北支》杂志山西特辑珍贵历史图片精选

 

本文来源:本站原创;本文作者:张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0-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历代长城专辑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