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勤学不怠,笔耕不缀,几十本读书笔记即是见证。在这些读书笔记的扉页和空白处,还题写着一些父亲喜爱的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有爱国的,有治学的,有励志的,有为人处世的,它们有的成为父亲的座右铭,有的成为他信奉和坚守的原则,有的成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父亲书写这些格言警句,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止于欣赏,而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他追求正义、憎恶邪恶的正直品格,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理想、信念,等等,都写进了字里行间。
  在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回想起父亲的高风亮节,父亲的形象愈加高大伟岸,更加令我崇敬,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我将再次温习并且努力遵循,让它们也成为我行为处世和教育后代的指针与原则。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鲁迅诗作《自嘲》。形容对敌人绝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冷对,冷落对待。千夫指,原意是许多人的指责。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这里比喻敌人的指责。俯首,低头,表示听从的样子。为,做。孺子,儿童。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为儿子装牛嬉戏的典故,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原诗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又,千夫指为千夫所指,千夫指的,也就是人民的公敌。
  父亲一生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仁民爱物,关注民间疾苦,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精神的体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经》,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是出用此处。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不过,对于这段广为流传的名言,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当然,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
  父亲出生于底层,家境贫寒,正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愤读书,勤勉向上,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教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八岁儿子的诸葛瞻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译文: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时济世,可悲地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父亲一生的写照,他也将这种品格传递给了子女,成为延续的家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原文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脍灸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自古以来,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鞭策、激励自己。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两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先天下之忧而忧”,好就好在一个“先”字上,“后天下之乐而乐”,妙就妙在一个“后”字上。“先”“后”对比,何等鲜明,真能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能因为个人的祸福而置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当时清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很多人都明哲保身,林则徐认为国家的命运需要个人不计生死,体现了林则徐的爱国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左传·昭公四年》中有“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句子。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出自唐代诗人罗隐《夏州胡常侍》,其意为现在正值国家用人之际,大人您应该心存社稷,披肝沥胆为国家效力,不要学那些蝇蝇苟苟,只会求田问舍,为子孙攒钱的庸官贪官。古人罗隐的这句话,应该成为现代官员们的座右铭。

 

  为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
  忠、义、仁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本句源于明代于谦诗作《入京》。清风两袖:喻居官廉洁,别无所有。朝天:进京朝见皇帝。明代习俗地方官进京都要携带特产、礼物献给皇帝,贿赂朝宫。于谦为官清廉不贪,时为兵部侍郎,河南巡抚,进京时一无所带,两袖清风,并作了这首《入京》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现了作者不媚上,不逢迎,严于律己,廉洁刚直的高贵品质。这种清廉无私,不阿权贵的品格,永远值得学习。“两袖清风”已成廉洁的代称,活在人们的口头笔下。  

 

  充海阔天高之量
  养先忧后乐之心

  此为明代诗文家、抗倭英雄任环的自题志联。“海阔天高”形容气量之大,“先忧后乐”语自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演化概括而成。此联意在教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宏之修养,堪为箴言。上联言度量。上联的“充”,乃扩大、发扬之意。“海阔天空”语出“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的题竹诗,后因以“海阔天空”形容空间广阔或形容性格豪放不拘。“量”则是度量、肚量,指人的脾气好、度量大能容人。下联讲心志。“先忧后乐”,语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或谓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联反映作者的道德情操,表示要发扬海阔天空的容人之量,培养先忧后乐的心志。作者当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在太仓抗倭前线写给儿子的信中,袒露了这种情怀:“倭贼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家,尔老子领兵,不能诛讨,齧毡裹革(即咬吞毡毛充饥,马革裹尸,喻坚贞不屈),此其时也。安能作楚囚对尔相泣闱闼间耶?”并勉励其子不怕尝“恶滋味”,敢于吃苦,“苦海中未必不是极乐国也。”作者倡导的襟怀和心志,对于摄生养性也是十分重要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出自明朝无极县知县郭允礼嘉靖三年(1524)十月在任所题书“居官座右铭”。这段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为官者的经验总结,是著名的“官箴”,意指公正使人光明磊落,廉洁使人不怒自威。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基本品德要求和人格追求,为官者有了这种品德和人格,才能忠诚于人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此联可以成为今日为官者的座右铭,至少可作为重要的借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本诗作于1903年,鲁迅到日本不久,在他所在的仙台医专江南班内,鲁迅第一个剪掉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拍照留念并作《自题小像》,可已看作是鲁讯最早的爱国誓言。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
  这是父亲最喜爱的一首诗,也是他最书写的最多的一个题材。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中国传统文化重祖训重传承重文脉重诗教,古谚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句,大概莫过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了。这副对联在中国流传极广,无论巨商大贾还是清贫之家,无论达官显贵还是一介寒儒,对这副对联所阐释的理念都是认同的,并且自觉地身体力行。可以说,这是中国历代家长们的理想和对晚辈们的期望。“忠厚传家”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成为许多家族处世待人的家规家训。“忠厚传家久”,是教家人做人要忠厚;以忠厚之风传家,家运才能长久;“忠”是忠心;替人办事尽心尽力,不推诿,不耍猾;“厚”是厚道,宽容;以诚待人,总把人往好里想,不刻薄,不苛求。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提倡的处事做人之道。“诗书继世长”,意思是让子孙读诗书,使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家族世世代代才能永葆昌盛;无论贫富,都不丢掉诗书,才会使家运绵远悠长。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
  清郑板桥撰写,联咏竹。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象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体现王夫之气节的名句。乍看此联,是一副对仗极为工整、写作绝佳的风景联。但细加分析,却是一副巧用比喻手法,借以自述志向的千古不朽的联语。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以明朝遗民自居的王夫之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这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指清朝。“清风有意难留我”:指清政权入关安定全国之后,曾多次派人请王夫之出仕,衡州知府还亲临草堂送礼,恭请出山,但都遭到王夫之的拒绝。“难留我”,换言之,即是说我不会被收买。“明月”,不言而喻,即明朝。具体指明末永历帝等抗清政权。虽然王夫之有抗清的决心和志向,并且积极地参与了其行动,但却得不到当权者的重视,虽屡有建议而未被采纳,从而有“明月无心”之说。这恐怕也是南明政权不能持久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当时民族存亡之时,爱国之士不光是王夫之一个人,但南明政权却不有让他们发挥作用。“自照人”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依恋故国之情,亦反映了当时不被重视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清文学家纪晓岚先师陈自崖撰的一副联书“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作家冰心94岁时书为“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叶圣陶是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此联写于十年动乱后期,用以书赠友人及自勉。叶老生于1894年,干支为甲午,属马。故上联以自己的生肖,引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典故,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有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之意。下联用“孺子牛”的熟典。鲁迅《自嘲》诗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联语表现了叶老不计个人恩怨和为人民服务甘当孺子牛的豪迈情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陶行知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探求、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其闪光的一生正体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

 

  凌霄羽毛原无力,堕地金石自有声
  这是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自题的座右铭。1984年发表于《湖湘诗萃》创刊号上,诗名《重与轻》:“万类人间重与轻,难凭高下作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诗中的“坠地金石”是正面形象,“凌霄羽毛”是反面形象。诗人将两者进行对比和权衡,歌讴了“坠地金石”,否定了“凌霄羽毛”,从而揭示出“高高在上的不一定贵重,脚踏实地的不一定轻微”这一发人深思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为有才华翻蕴籍,每从朴实见风流
  作者汤金钊,浙江萧山人,道光年间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才华”,显露于外的才能,多指文才。“翻”,反而,反倒。“蕴藉”,宽和有涵容。《后汉书·桓荣传》:“荣被儒衣,温恭有蕴藉。”上联对有“才华”的友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绝不可骄矜自大,目空一切,而应越发地谦逊谨慎,对人宽和,这样方能真正表现出其大家风度,令人钦佩。下联本是论述写作的。“朴实”,指质朴无华。“风流”,英俊、杰出,用于文学作品,喻超逸、俊秀的风格。显而易见,“朴实”与“风流”意本不同,但如能于朴实中见风流,在风流中蕴朴实,达到常人难以达到之境界,方见其真“才华”。作文若此,做人亦若此,这也正是此联耐人寻味之处。此联虽是作者为题赠友人而撰,但就联语本身来看,其特点是既见“才华”,又显“朴实”,不落俗套,颇具哲理,读之令耳为之一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出自汉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建本篇》: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原意指: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有蜡烛的光明指引,比在昏暗中摸索,哪个好呢?这是说明学习并不是分年龄的。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从古到今也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在坚持学习。这种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父亲一生好学,极其勤奋。青少年时代,正是因为勤奋好学,依靠知识改变了命运,毕业以后,依旧勤奋,终成一位学识渊博、令人尊敬的教授,及至退休之后,更是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莫嫌老圃秋容淡,最爱黄花晚节香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父亲退休之前,在读书笔记的空白处写下了这两段名言,一方面自我提醒保持晚节,一方面宽慰诸多志向未及实现的自己何须惆怅。2002年11月,父亲退休,以淡泊平静的心态在家休养。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14日

无尽的思念献给敬爱的父亲——张弼元教授网上纪念馆

纪念馆留言簿   电子邮件:taiyuandao@yeah.net   联系QQ:3786689   
返回首页    父亲生平    父亲自传    格言警句    书法作品    硬笔书法    睹物思人    怀念奶奶    魂系故乡    唁电挽联    留 言 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