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被遗忘的晋绥军,曾经的三晋子弟兵!(上篇)

 

 

 

 

  晋绥军,一段落满尘埃的陈旧记忆,一个让年青人倍感陌生的历史名词,但是,做为山西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他们遗忘。这支纵横阖捭近半个世纪的地方军事集团,肇始于辛亥革命的太原起义,终结于太原战役的隆隆炮声,它的历史贯穿了民国的大陆岁月,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都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前方是杀戮战场,身后是吾土吾民,他们吹着军号义无反顾的前行,

只留下渐行渐远的模糊背影,消失在历史的深处。1936年,方大曾拍摄于绥远抗战前线

 

 

 

 

 

 

  显著的地域性是晋绥军最重要的特征。山西百姓,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三晋子弟,是这支军队的主要兵源;保境安民,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无论盛衰强弱,晋绥军始终根在山西。草创之初,军阀环伺,强敌觊觎,晋绥军先后击退了众多军阀的进攻,牢牢掌控着山西这块根据地;鼎盛之时,晋绥军坐拥晋冀察绥平津六省区市,但他们的大本营始终没有离开过山西;民族危亡的之机,山西大部沦陷,晋绥军“宁在山西牺牲,不到它乡流亡”,始终战斗在表里山河。

 
 

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的晋绥军士兵,方大曾拍摄

 

 

 

 

 

 

  晋绥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位强势领袖贯穿始终。从太原起义当天被拥戴为山西都督开始,阎锡山就成为这支军队无可替代的唯一统帅和精神领袖。这个民国政坛罕见的不倒翁,集谋略权术与个人魅力于一身,他对部下控制之严密、部下对他之忠诚都是其它军阀所不能比拟的。阎锡山一生中只有两次离开过晋绥军,一次是中原大战失利之后避居大连,一次是太原决战前夕飞往南京商讨和谈条件,即使是在晋绥军最后的谢幕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阎锡山也依然牢牢掌控着这支身陷绝境的孤军。

 
 

阎锡山,晋绥军的唯一统帅与精神领袖。1948年,美国LIFE杂志记者Jack Birns拍摄

 

 

  显著的地域性与领袖的唯一性,使得晋绥军虽然服从于中央,接受中央的编制番号和统一军令,但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即使到了国共内战时期,军务处副处长雷良如还因为将晋绥军编制机密泄露给军统,而被冠以私通共产党的罪名处决。

 
 

1925年1月26日,山西陆军第21团第1营第3连全体官兵祝贺杨连长荣升营长合影留念

 

 

 

 

 

  晋绥军的这种独立性,虽然并不等同与历史上的封建割据,但也使它成为一个与政治紧密捆绑的政治军事集团。这种政治性,既主导了晋绥军的大多数军事行动,也扭曲了它在大陆的历史评价。对于大多数晋绥军官兵而言,他们不懂政治也无意政治,他们只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职业军人,但诸多在战争与运动中幸存的官兵们,却被贴满了伴随终生的政治标签。

 
 

1936年,绥远抗战期间,晋绥军士兵向国旗宣誓,方大曾拍摄

 

 

 

 

 

  在晋绥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太原雄厚的军工基础功不可没。太原兵工厂与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并称民国三大兵工厂,这个军工体系一直支撑着晋绥军直到最后关头。太原兵工厂生产、仿制了大量武器装备,山野炮使晋绥军建立了远超其他军阀的炮兵,冲锋枪装备到了基层连队,大号手掷弹、大口径驳壳枪等武器更是成为晋绥军的标志。

 
 

晋绥军炮兵,图中的“一三”式山炮和山寨版“汤姆森”冲锋枪均由太原兵工厂制造

 

太原兵工厂仿制的16式105毫米山炮,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张珉拍摄

 

太原兵工厂仿制的38式重机枪,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张珉拍摄

 

太原兵工厂仿制的“汤姆森”冲锋枪,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张珉拍摄

 

 

 

 

 

 

  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格外重视正规化军事教育,为晋绥军建立了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晋绥军的中高级军官基本都是科班出身,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这一批毕业于保定军校晋绥军军官曾被称为“十三太保”。这些以卓越战功从学员、基层军官一步步擢升的青年将领,既感恩于晋绥军这个平台,也忠诚于阎锡山这位长官。

 
 

晋绥军建立了山西军官学校(后改称北方军官学校)、学兵团等一批军事教育机构,晋绥军后期军官多毕业于此,

上图为1935年元旦第68师留学晋绥军军官教导团学兵队同学合影

 

晋绥军宪兵传习所第八期学兵毕业典礼纪念照

 

1922年,山西陆军第四混成旅步七团二营七连同人拳术摄影纪念

 

 

 

 

 

 

  “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不过是民间的一句戏言,真实的晋绥军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包容,各级军官来自晋绥各地、天南海北。晋绥军甚至接纳过土匪出身的军阀孙殿英,孙殿英也以坚守孤城亳州三个月的行动报答了知遇之恩。担任过晋绥军高级将领的还有孔庚、商震、徐永昌、张培梅、张荫梧、郭宗汾、郭景云、续范亭、董其武等人,真可谓将星闪耀,名人辈出,他们或入主民国军事中枢,或成为新政权的开国上将,或因为非凡表现名噪一时,都以不平凡的经历在民国军事人物志中为自己占据了一席之地。

 
 

晋绥军后期主要将领王靖国与孙楚,西北电影公司拍摄于抗战时期

 

 

 

 

 

 

  民国之初,军阀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华大地成为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喧嚣之后,这些军阀大多成为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强盛一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军事集团,最终不是分崩离析就是成为一盘散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晋绥军却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凝聚力,无论内忧外患,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体系和统一的指挥。与某些地方军事集团盛产“三姓家奴”不同,晋绥军在历次战争中鲜有叛将。中原大战失利之后,西北军各部大多望风而降,晋绥军众多高级将领也收到了故旧甚至蒋介石亲笔写来的劝降信,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回归山西。在这次大撤退中,最后接到撤离命令的,是扼守运河渡口的一支连队,在确认不再有友军通过这个生命通道之后,他们才踏上了艰难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归乡之路。两千里的行程危机四伏,这支弱小疲弊的百人孤旅穿行在陌生的土地上,一路先后遭遇西北军、红枪会、地方民团、东北军的围追和紧逼,但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漫长和险恶,都无法阻挡这群普通士兵回家的渴望和对于晋绥军的归属感。

 
 

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的晋绥军,方大曾拍摄

 

 

 

 

 

 

  那么,晋绥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这却是一个尖锐而尴尬的问题。的确,在这支军队的征战史上,既创造过辉煌的战绩,也有过不可思议的失败,笔者也曾愤懑地掩卷感叹:“这仗是怎么打的?!”。不过,有一点似乎是得到了大家的公认,那就是晋绥军的善守之名。曾有军史爱好者评议民国十大经典守城战,晋绥军十而有其三,涿州、临汾、太原榜上有名。这一评议未必全面和客观,但至少从一个侧面映证了这支军队的防守能力。一些人习惯将晋绥军称为“顽军”,看来,这“顽军”之“顽”,并非浪得虚名。

 
 

1948年,阎锡山向美国LIFE杂志记者Jack Birns展示五百颗毒药,表示将死守太原

 

 

  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很多人因为358团团长楚云飞而第一次知道了晋绥军,但他们却不清楚这支山西的军队为什么要在名称中加上一个“绥”字。

 
 

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的楚云飞,堪称晋绥军的当代形象代言人

 

 

 

 

 

 

  晋绥军之“晋”,指的自然是山西,而“绥”,指的是当时的绥远省,这个省直到1954才被撤销,划入内蒙古。 

绥远省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均在其范围内。早在清代,绥远道做为山西四道之一隶属于山西。民国初年,袁世凯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而实行了“晋绥分治”。1926年,阎锡山在与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中获胜,取得绥远的合法控制权,从此,晋军更名为晋绥军。

 
 

 

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的晋绥军,方大曾拍摄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另设战区,山西再一次失去了绥远的控制权,但绥远仍由原晋绥军将领傅作义、董其武控制,绥远,依然是山西人的天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49年从太原突围的晋绥军官兵,很多都选择投奔绥远。

 
 

 

 

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的晋绥军,方大曾拍摄

 

 

 

 

 

 

  需要说明的是,晋绥军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名称,通常只用于口语或非正式文本。除了中央授予给各部队的番号之外,也有人统称他们为山西陆军或第二战区,日本人称他们为山西军,还有人称他们为阎军或顽军。虽然民国时期山西对绥远的控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晋绥军这个称呼却习惯性的延续下来,本文也依循惯例,无论是绥远归晋之前还是离晋之后,均统一称之为晋绥军。 

 

太原起义,打响建军第一枪

 

晋绥军的前身是晚清的山西新军。

得益于阎锡山等一批同盟会成员的多年布局与临阵决断,太原在辛亥革命中成为第四个响应的城市。套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太原起义,打响了晋绥军建军的第一枪。

 
 

19111029日凌晨,起义的山西新军由承恩门攻入太原,

承恩门后来改名为首义门,其位置就是现在的五一广场。1914年美国人Clapp, Frederick G拍摄

 

 

 

 

 

  1912918日,孙中山先生访问太原,在演讲中肯定了太原起义的历史功绩:“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孙中山的赞誉虽有溢美之嫌,但晋绥军在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就展现和预示了它在这个风云乱世里的历史担当。

 
 

1912918日,阎锡山在太原率晋军官兵迎接孙中山

 

1912918日,太原首义门外正太火车站,列队迎接孙中山访问的晋军官兵

 

 

 

  保境安民,无愧三晋子弟兵 

北洋政府时期,在阎锡山的苦心经营之下,山西成为全国少有的安定之地,初具“模范省”的表征。

 
 

民国初年的晋军军官

 

1914年,美国人Clapp, Frederick G在晋祠圣母殿拍摄的照片中,出现的两位军人

 

这张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拍摄于应县木塔的照片,里面那些模糊的面孔,是奉军?还是晋绥军?

 

1929年,在海子边自省堂参加太原市工人卫生展览会开幕典礼的晋绥军官兵

 

 

 

 

  木秀于林的山西遭到众多军阀的垂涎,冯玉祥国民军为了激励进攻山西的士气,甚至编出了“北地胭脂大同女,银子窝窝府十县”的军歌。成长中的晋绥军,先后击退了国民军、奉军、郭坚、樊钟秀等大小军阀的进犯和滋扰,无愧于保晋安民的誓言和三晋子弟兵的荣誉。

 
 

1925年,樊钟秀建国豫军进犯山西,晋军在辽县全力抵御,小钢炮是他们的致胜法宝,

一左一右那两位士兵,以其拉风的围巾引领着民国时尚。

 

1925年,在抵御樊钟秀进犯的战斗中阵亡的晋军士兵,不要忘记他们是为了保卫山西而牺牲的。照片由辽县外国传教士拍摄

 

 

  中原大战,晋绥军的巅峰与噩梦 

北伐战争时期,改易青天白日旗的晋绥军率先进入北京,使得阎锡山坐拥晋冀察绥平津六省区市而风光一时。

 
 

中原大战四巨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

 

 

  全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之后,却因为缩编军队而引发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冲突,并最终引爆了民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或蒋冯阎战争。

 
 

生死存亡之际,将晋绥军以基本完整的建制带回山西的徐永昌

 

 

 

 

 

  中原大战期间,经过四次扩军的晋绥军凭借25万兵力成为反蒋阵线的主力,以问鼎中原的实力和野心登上了它的历史巅峰。然而,表面有利的形势却迅速急转直下,随着张学良挥师入关,反蒋阵线土崩瓦解,阎锡山宣布下野,晋绥军虽然被徐永昌以基本完整的建制带回了山西,但却无法逃脱被大规模裁军的结果。

更多内容,请点击链接阅读被遗忘的晋绥军,曾经的三晋子弟兵!( 下篇)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本站原创;本文作者:张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4-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