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

阳城县润城镇

 

 

 

 

 

  阳城县润城镇,一直是山西阳城县最繁华的城镇之一,富商巨贾辈出。沁河明清时称“洎水”,它如乳汁浸润,哺育了润城镇的人们。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几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如今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基本保留了下来。2010年7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决定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
  润城镇四山环抱,三水萦流。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樊溪由镇中流过。晋阳高速公路由村北经过,并设润城出口,南接晋韩公路,离侯月铁路线阳城站仅7公里。
  润城镇占地面积72平方公里,全镇人口30519人,2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1707亩,镇村企业332个,个体工商户星罗棋布,2004年各项经济收入105140万元,人均收入4010元,是润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自古以来都以历史文化名镇著称。砥洎城、东岳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官家、商家大户建筑比比皆是。古为阳城四大镇之一,元、明以来,手工业和商业颇为发达,富商大贾迭出,文风鼎盛,科举人仕数冠于全县,人口多而集中。曾是阳城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商贸重镇。
润城镇(图1)
  现存有省级保护文物明代古城堡“砥洎城”,润城“东岳庙”(应为金代建筑),屯城“东岳庙”(金代)。并有春秋战国时期白启屯粮而得名的屯城村,明代尚书王国光故居上庄村,影响八省的道教圣地天坛山,望川村的开明寺,上伏村、中庄村的汤帝庙等名胜古迹。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到润城时住过的姚家院,炸毁日伪碉堡的紫台岭伏击战遗址建设的紫台岭烈士陵园等,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名人志士层出不穷,明代政治家、财政家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王国光,清代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户部尚书张慎言,布衣诗人张晋等名满天下。这些先哲躬身实践,奠定了文化润城的根基。
  润城镇,不仅是一座享誉久远的文化大镇、历史名镇、经济强镇、商贸重镇,而且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旅游圣地,古阳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就是对该镇沁河沿岸风光的高度浓缩。
  潮起洎水千层浪,风荡征帆一路歌。润城人民以昂扬的士气,豪迈的步伐,为把古镇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美好的三晋名镇、中华强镇而努力奋斗。
  “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是一句流行于润城数百年的谚语,久居润城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现在,好多年轻人却不明白个中道理。
  可乐山位于润城村东部,海拔超过1500米,是润城东河的发源地。其主峰樊山距润城村约25公里。由于可乐山又高又大,在夏秋季节,阻挡了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温湿气流,产生积雨云,因而形成地形雨,并且极易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东河暴涨。东河一旦暴涨,由于河道水位落差大,润城村内河道窄,常常给润城造成灾害。
  城,即润城村。沁河沿村由北而南奔流直下;东河由东而西穿村而过,注入沁河,向南流去。润城村是明清两代太行山中的一个工商业巨镇,居民稠密,商贾辐辏,重修润城东坪玄武庙碑中所列捐金的店铺字号就有202个。据阳城《县志》载:“明清时期,润城村是泽、潞、平阳、河东、豫北一带最大的集贸市场。”至20世纪30年代,润城村东河两岸仍字号林立,店铺相连,作坊无所不有,各种饭店、地方小吃自然很多。其中有不少饭店以卖煎饼和油馍等食品为主,所使用的炊具就叫“鏊”。
  在信息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便根据经验总结成谚语来躲灾避险。在夏秋雨季,东河两岸的润城人都会把不常用的物品搬到安全的地方,只留一些必需的,以便于临时搬动。只要樊山顶上乌云密布--远在25公里之外的润城看到这种景象,就像给樊山戴了顶帽子--东河两岸的饭店小吃摊点的主人,一边嚷嚷着:“樊山戴上帽了!”一边马上揭下鏊,封好火,收拾店内的东西往安全地带撤离。等到东河水落下去,或过了洪水季节,再重新搬回去做生意。这便是“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
  阳城《县志》又载:润城“抗战前,商业居全县各镇之首,是全县铁货产销中心。行炉、经商颇为发达……总计百余家,五百余人,不少人远赴中国各地经营商业。日军侵入,工商业备受摧残,趋于萧条”,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润城村东河两岸的各种店铺已经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润城镇“劈山改河”工程,迫使沁河从刘善山穿过,远离了润城村。夏秋季节东河暴涨带下的泥沙,由于得不到沁河水的帮助,便在村内的河床和东河以南的沁河故道里淤积起来。如今,就连那些店铺的遗迹也被埋在了厚厚的泥沙下面了。也难怪年轻人不知道,不明白这条谚语了。

 
 

dj.jpg (37008 字节)

 

历史照片:明代古城砥洎城远景

 

 

 

xixia.jpg (37008 字节)

 

 

 

xixia.jpg (37008 字节)

 

 

 

xixia.jpg (37008 字节)

 

 

 

xixia.jpg (37008 字节)

 

 

 

xixia.jpg (37008 字节)

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