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重温红军东征之

抉择:东征东征

 

 

 

 

 

  这是一个新版的《隆中对》,他们在纷繁的历史中抓住一条清晰的脉络,在此之后,华北形成了全新的战略格局。

在复杂的局势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再次展现了纵横捭阖,这一点,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陕北新版《隆中对》 

东汉末年发生在南阳山中那个著名的《隆中对》,竟在1600多年后在陕北的瓦窑堡又上演了极为相似的一幕。于是,有人把瓦窑堡会议比做上世纪新版的《隆中对》。

1936年农历正月初三,在电视剧《红军东征》中,毛泽东等人刚刚吃过饺子。几天之后,他就到了陕西延长县。历史上的红军东征就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东面是正在消融的黄河,一块块破碎的寒冰正随着黄河的滔滔流水南下。红军战士们凝望着对岸的山西。对岸情形则复杂得多,阎军已然严阵以待。诡诈多变的阎锡山还相信“红军不过是虚张声势”。对山西虎视眈眈的蒋介石一面对阎赔着笑脸,而他的长袖之中,拳头也已握紧。还有土肥原贤二这个日本特务则居心叵测地在山西活动,木村一郎甚至借着经商的名义跑到了偏远的石楼县。在石楼县的民间,有被关在土牢中的枣花,在婚姻和理想之间苦苦挣扎的姜玉涵,在进步与保守之间徘徊的姜校长和经历着由盛而衰的晋商世家钱耀祖家族……大人物和小人物的人生竟然如此奇妙地交叉在一起。他们可能都不会想到,在不久之后,一个历史事件就会上演,而它会改变每个人的命运。

在电视剧里,这些不过是一条条线索,能将这些线索理清并能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就要算一部好作品。而在现实中,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抓住事物发展的要害的人物,却是少之又少。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说:“伟大的领导能力要求有一个伟大的远见,这种远见能激励领袖,又使他尽全力去鼓舞全国人民。”而在东征的问题上,共产党人就体现了非凡的远见。

在电视剧里,毛泽东对整装待发的红军和渴望拯救枣花的河娃做了动员讲话:“我们看看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和草原,缺乏生存的条件;再看西面,我们刚刚从那里走过来,也是地广人稀,不适合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南面是蒋介石的重镇,屯积着重兵,只有看东面了。”他的这种认识,其实是瓦窑堡会议的通俗版,许多年之后,聂荣臻也是如此回忆的:“只有向东——向阎锡山要去!如果在山西有了立脚点,再向东进打日本就好办了。”

上海业余小说家吕白看完这一幕后在微博上说,“我这个历史通对那段历史也确实不了解,东征发生在红军到达陕北后至西安事变之前,红军到陕北后,在北上、南下、东征三条战略路线上,毛泽东力排众议,通过了东征决议,眼光确实很高明。”

这其实就是一个新版的《隆中对》,在东汉末年南阳的一间草庐里,诸葛亮对流浪的汉朝宗室刘备说,往北走,是强大的曹操,往东走,是团结的孙权,只有荆州是衰老的刘表。“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毛泽东和红军来说,山西的战略地位好比当年的荆州。与当年不同的是,毛泽东和他的同事,还抓住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抗日。红军东征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山西绥远,打通抗日的通道,在《红军东征》这部电视剧中,不时会出现有关抗日的对白。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却是一个大胆而非凡的预言,东征前的瓦窑堡会议,不仅预言了抗日的必然,“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而且预言了和国民党抗日的可能,毛泽东说:“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它甚至预言,“太平洋战争是必然的结果。”这一切都在以后的几年间相继发生。仅仅就这一点来说,毛泽东的远见卓识足令孔明先生叹为观止。 

再读《沁园春·雪》 

 1936年红军东征的博弈中,山西是棋盘的中心。参加这场博弈的分别是:毛泽东、蒋介石、阎锡山、张学良和企图浑水摸鱼的日本人。

 东征之役斩获颇丰,通常的战绩描述是:“从3月中旬到4月底,短短一个多月即筹款40万元,扩红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立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但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影响力,当年33日《大公报》说:“毛泽东等在三交镇,(共军)渡河者二万余人,蔓延七县。”国民党中央社太原39日电称:“阎军在晋西与共匪激战,我方伤七八千名,亡五千余名,实为空前未有之激战。”这意味着,红军又一次回归了全国的政治视野,长征路上毛泽东和张国焘北上和南下的争论,在此时也有了答案:红军不曾南下,从而避免了被边缘化的危险。事实证明,毛泽东的确是高瞻远瞩。

 蒋介石是火中取栗者,电视剧里的蒋介石,先是坐山观虎斗,接着在阎锡山告急时让陈诚率10万大军开进山西,达到了削弱阎锡山染指山西的目的。

张学良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观望,当红军东征的时候,已经与张学良达成协议,红军与张学良联合后,有了稳定的陕北根据地,红军才敢于过黄河。当毛泽东在石楼附近活动的时候,张学良正和共产党代表李克农在洛川喝茶,他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红军不通过宁夏前往绥远抗日。李克农则诚恳地回答道:“红军东征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为了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到山西、河北政治影响大,到宁夏对全国影响小。同时,到山西,还可以适当解决我军军需和兵源问题。”张也最终表示了谅解。我们无法知道隔河相望的张学良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但可以断定的是,他对抗日确实是真诚的,他没有趁红军后方空虚之际趁人之危,对阎锡山,他也极尽劝说之能事,1936429日,他在太原与阎锡山密谈,解释红军东征实为抗日。也是在红军的东征中,张学良看到了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的真诚,才决心与共产党合作到底。

在这一次复杂的博弈中,毛泽东展现了他纵横捭阖的能力。东征前后,红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式的联合。对阎锡山,他则是先败其军,后收其心,当蒋军开进山西时,他很快意识到红军的不利局面,也想到了阎蒋之间的矛盾,他给阎锡山写信道:“敝军抗日被阻,然此志如昨,千回百折,非达目的不止,亦料先生等终有觉醒的一日。”阎锡山虽无答复,但在日记中却感叹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道理,亦是利害。”对蒋介石,他一开始主张反蒋抗日,当意识到蒋介石抗日的可能性时,便又提出逼蒋抗日。他在黄河岸边还抽空写了首词——《沁园春·雪》,如果说在长征中他还说:“而今迈步从头越。”那么,现在他可以在黄河之畔指点北国风光了。

  相关阅读:红军东征专辑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20317;本文作者:平瑞方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3-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重温红军东征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