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行游大汖古村落

 

 

 

 

 

  他们从“水泥之城”走出,去踏访古村落,而祖辈居住在那里的年轻人们,却也早已走入喧嚣的都市。在这样的“心理换位”之间,时尚的驴友们究竟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一

    初春时节,“老虎”(网名)忽悠我去“大汖村”,他说:“那个村好像有人称作‘小布达拉宫’,是个摄影爱好者喜欢光顾的古村落。”我将“大汖(念 chǎng 村”听作了“大厂村”,以为某家大企业又弄什么“民俗大厂”转型赚钱,便忙里偷闲跟着驴友“龙抬头”、“张洁·飞扬”蹭上“老虎”的车,跟着“游多多驴友群”,去看看“大厂村”搞什么名堂。

    从滨河东路出发,驱车前往盂县,路越走越窄。在柏油路变成沙石路的交界口上,一个“大汖村”路牌,让我一下子从与久不见面的网友、驴友们的闲聊中清醒过来:“啊呀……泳友‘清风’两年前说过这个村!”

    路牌上的“大汖村”的“汖”,一个“山”、一个“水”,垂直垒了起来,“古”得让人不是眼前一亮,而是眼前贼亮。嘿!我前一天才把一年多以来拍到的照片按“山”、“水”分了类,今天就出现了这个“山”、“水”合一的“汖”,好玩,太好玩啦。我双手合十嘿嘿叽叽:“祖先呀,能不能别这么伟大呀,怎么把个‘象形’或者‘会意’的字搁在这里,让我如此快乐如此感慨如此……哈!

    后来得知,这个距离太原大约170公里,深藏在盂县梁家寨乡深山沟谷中的村子里的那个“汖”字,在《康熙字典》里读 pìn 而当地人念 chǎng 他们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瀑布是也。原来,村山口瀑布有三,故名“大汖”。

    过河疾行,山路蜿蜒,仅容一车,沟中小水暗淌,山谷杨树繁密,五六土屋散落路边,主人守在门口抽烟。急弯的山崖边上,是修路人用石头垒起来的类似草原“敖包”的险弯提示。八九个堆有“敖包”的险弯过去,“大汖”忽然出现在眼前。

   

    村口上,迎接我们的是一棵千年古槐,老太太,一条摇着尾巴的黑狗,还有一只只体型很小的山羊。山羊从院子里,从小道中,从屋檐上,从墙头前急匆匆跑来,好奇地盯着我们,甚至“亲吻”一下,又影子似的一下子散得精光。这场景真有点不可思议。

    抬眼仰视,半山瓦房,好一个石头村:整个村子建在一个石头斜坡上,随山势以半椎体的形式,房靠房,屋靠屋,层层叠叠展落下来。我们拾阶而上,八九十个院落都用石头垒成,远看好似连接,近观各自分离,上下参差却为一家。很多家分成上下两三个院子,下面养羊储物,上面住人,基本是先搭建一层裸石建筑,作为藏储间、牲畜圈、厕所,再将上面平整后盖房子。这里的不少房屋不像山西本地老屋,石头垒壁,屋顶青瓦,其中有二层甚至三层木板墙的楼房,雕花格子门窗,画栋雕梁,很有几分南方古建筑的韵味。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或显圆滑、或显破旧地叠印出岁月的沧桑。

    “咦呀,这不是南方建筑嘛!”我好奇心大增,独自晃晃悠悠“穿越”在时空中:那些住人的房子还算结实,无人的房子不少已损坏坍塌,或摇摇欲坠,令人唏嘘伤感的还有那些屋中摆放整齐的家具,椽梁上悬挂的农具、藤筐和落满尘土的衣服,还有那极具南方特点的背篓——仿佛主人突然决定远行,而妻儿们仓促中也突然尾随而去,而这一切的发生,似乎仅仅只有一二十年。

    “哎呀,你在这呀。”村口迎接我的老太太拐了上来,见我和羊亲昵,满脸的核桃纹笑成了花:“快下来吃饭,凉啦,就你一个,吃了再上去访古,啊……”她眼神像我姥姥,语调中透出的是一个隔代长辈对孙辈的疼爱。我跟着老太太回到房牌007号的院子。她老伴告我:“房子没人住,全毁了。”端碗功夫,又介绍:“以前村里有九十来户、三百来口人,现在只有八九户,十来口人,年龄最大的快九十,最小就这个,五十一岁了。”她老伴朝旁边一男子努努嘴,那位五十一岁的老后生看着我们笑,手脚麻利地在一边帮“游多多驴友群”的“刺儿”烧火,煮醪糟汤圆。

    老太太给我端来一碗拌着土豆、白菜、粉条作调和的面,桌上还有一盘酸菜。大山深处有此伙食,无异于蟠桃盛会。

   

    我和“驴队”队长“大德”问房主老汉:此村源于何时?北方的大山深处如何竟会出现类似南方建筑风格的院落?

    老汉和老太太很是自豪:“约摸1000年前福建马姓人避祸来到此地,当年可能是个朝廷重臣,犯了罪,携家眷逃到了这深山老林里。后来就是我们这些姓韩的了。我们村也日怪,连历代朝廷都寻不到的地方,抗战时也被小鬼子光顾了一次,好多人被枪杀了。”后来我查了一下,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图片报道:当地文物部门调查,“大汖村”后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七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的背后有一些磨损风化了的文字记载,最后的落款是:“承安五年”。“承安五年”应是公元1200年,距今已有810多年。

    老太太领我到下面院子,门口是阳泉政协摄影协会挂的摄影基地的牌子,牌子后面是客房,新被新褥。我又上山寻访到了那位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请我喝水,屋里干干净净,电视放着时尚的节目,靠窗的案台上,整整齐齐放着厨房用具,电磁灶上的蒸锅一尘不染。老人声音宏亮,笑声爽朗。他说:“吃水从沟里抽上来,我们这水好,盂县一个老板,经常过来拉水,一回好几吨呢。嗨,我们村里现在一人一年三袋面,衣食无忧。”

    门外有人喊我,老人送我出门,不停地挥手。摄友“张洁·飞扬”和我匆匆忙忙上了村对面的山,这时,我才从好奇中苏醒过来,发现初春到此,草未绿,花未开,冰未化,雪未消。放眼望去,整个“大汖村”被群山环绕,附阴抱阳,避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水泉绕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格局,马姓韩姓避祸人等后代得益于此,繁衍至今。

   

    也正因为大山的阻隔,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古朴与宁静。也许是寂寞得久了,村口这块斑驳的牌子便不愿孤独了:“大汖老乡欢迎你,请您献出一颗炽热的心,一份真诚的爱,以保他人的一路平安,欣悦而归。谢谢合作。”写牌人似乎怕人们不明白,又用小字羞答答写上:“入村费30元,主要用于危房改缮,路面维护,村容整建。”我内心一震,滑过一丝不安:牌子不是老人们写的,他们压根没提入村费一事。一顿饭10元,住一晚20元,顺便推销点10元一公斤的山核桃,足矣。他们那些被褥,好像是阳泉政协摄影协会实实在在的捐赠。老人们说:“以前山核桃几千斤几千斤地往下打,现在年轻人走光了,我们打个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汽车已经发动,我回头看看路牌,又望望可能从来就没有人光顾的村口的健身器材,我的心,一片茫然,茫然一片,无法快乐的“哈”了。

    当那棵村口的老槐与我渐行渐远的时候,当那片石头消逝在视线之外的时候,当那千回百转、如玉带般温婉流淌的河水伴着车轮的时候,我心里不禁纠结起来:那清幽而调皮的如少女般的河流,滋润了山脉,而在民族融合中,在对天灾人祸的逃避中,形成了人类最厚道的“自然之城”。但“自然之城”终究挡不住被淘汰的命运,村里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出走,是因为城里是“希望之城”、是“霓虹之城”、是“喧嚣之城”……

    然而,我们来了!我们是驴友、网友、摄友,是从自己住腻了的水泥之城走出,来到“大汖村”的年轻人住腻了的地方,来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古村落,认识了这些作为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一样的精神故园,品味村里曾经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人生信条。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呼吁保护古村落的冲动。

    也许“大汖村”再过几十年可能就会彻底消失了,它可能被岁月悄悄蚕食,被乡人们自然遗弃。可是我们还是心存希冀:如果那些购置体育器材的善款,变成修缮村子的资助,让这些古村落陪伴着我们的生活,不是更好么?

  本站更多关于大汖古村的信息请阅读:隐藏深山的千年大汖村大汖之魅

 

 

 

大汖古村落

 

 

 

大汖古村落

 

 

 

行游大汖古村落

 

 

 

行游大汖古村落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5-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行游山西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