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解放山西之二:老民兵亲历三打中阳县城

  在今天的中阳县城中心,矗立着一座老式的钟楼。19493月,中阳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在解放中阳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动员全县人民捐资对这座建于1919年的钟楼进行了修饰。修饰后的钟楼被正式定名为烈士楼,每年的清明节,楼前都有许多人进行悼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老民兵王丕山以前参加悼念活动时,心情分外沉重,因为这些烈士都是他的战友。1945年,当时23岁的王丕山当上中阳县邢家岭村的民兵中队长。解放中阳县城的战斗中,王丕山带领村里的20多名民兵为参战部队架云梯、当向导、抬担架,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现在,王丕山老人已不能参加悼念活动了,他已87岁高龄,耳背得厉害,且不善言谈。采访王丕山老人时,他儿子一直在旁做“翻译”。

  A 县里第一个领到枪的民兵

    1945年初,王丕山还在中阳县城附近的山上放羊。放羊时他认识了一位操临县口音的八路军地下侦察员。开始的时候,这位侦察员向王丕山打听当地一个爱乡团(由日伪军改编的反动武装)便衣的行踪。后来,由王丕山带路,地下工作者清除了这个便衣特务。

    事后,那位侦察员问王丕山:“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当时完全没听过这两个名词的王丕山蒙了,答不上个所以然来。那人又问:“八路军好还是阎锡山的军队好?”

    王丕山问:“你是什么呢?”

    那位侦察员告诉他:“我是八路军。”

    王丕山说:“城里阎锡山的兵动不动就打人,不好。你们的人好,从不打人。”

    此后,王丕山被慢慢发展成了我党的地下情报员,代号202。不久,村里成立民兵时,王丕山担任了民兵中队长。

    1945年,王丕山参加了攻打中阳的第一次战斗。

    19459月,八路军358旅从陕北出发渡过黄河东进。95日,358715团包围中阳县城,中阳县人民自卫军等地方武装5个支队积极配合,协同作战,拉开了解放中阳县城的序幕。阎锡山部下中阳县城城防司令张居乾据城凭险坚守,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正值相持之际,358旅奉命转移北撤,首攻未克。战后,由吕梁军区武装和中阳县地方武装继续围困与敌周旋。

    攻城时,王丕山带领的民兵队被派到城南门,负责配合攻城部队抬担架。中阳县城城墙高12米,攻城部队由于云梯高度不够,只有少量攻城部队能攻到城墙上。攻城那几天,虽然只是初秋,但山里的风刮得特别厉害。在王丕山的记忆里,有一位操南方口音、个子不高的八路军营长,大家都习惯叫他一营长。攻城时,他眼见这位营长爬着云梯冲到了城头上,但由于缺少战友配合,被三四个敌人用刺刀捅到胸口,从城墙上摔了下来。一营长被抢救回来时,浑身上下都是血和土混成的污泥,口里还不住地吐着血。一营长在被王丕山用担架抬到后方医院时牺牲了。一路上,一营长只是一个劲说还要战斗,却没喊过一声疼。王丕山说:“八路军的人都是硬汉子,伤成那样了都不喊痛,还想着打呢!”

    第一次攻打中阳后,县里给王丕山配了一支65式步枪,成为全县民兵里第一个领到枪的。虽然没有发子弹,但也让周围的民兵眼红了好久。

  B 游击队的地雷手榴弹藏他家

    194512月,吕梁军区为了加强与所属第九、第十军分区的联系,开展地方工作,拔去中阳县城守敌这颗钉子,打通晋西北与晋西南的通道,决定由军区司令员张宗逊、参谋长张希钦率军再次攻打中阳县城。1221日拂晓,战斗打响。战斗开始之初,双方以猛烈的机枪、炮火互相射击,然后在碉堡周围短兵相接。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进行到27日晚,惊恐不安的阎军城防司令张居乾重金悬赏,在中阳、离石爱乡团中组织百人敢死队。敢死队从西城墙溜下来,潜到城北攻城部队右侧桥底,对攻城部队进行偷袭。攻城部队奋起反击后,由于所处地形不利,伤亡较大,遂放弃攻城,向后撤退。

    1945年开始,守备中阳县城的阎军不断受到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部队和游击队的打击。阎军抓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者和怀疑是“八路”的无辜群众。由于王丕山是民兵中队长,游击队经常会把一些不方便携带的地雷、手榴弹藏在他家。第二次攻打中阳后,村里有人向阎军举报说王丕山家里藏着游击队的地雷和手榴弹。这一天,王丕山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带上家里的地雷、手榴弹到邻村开会。王丕山到了邻村才发现是敌人的一个圈套,可为时已晚,国民党特务二话没说把他抓了起来。在将王丕山押往县城的路上时,正好碰到一个姓张的熟人。此人在县城里人缘很广,好说歹说把王丕山给保了下来,没被带进县城。

    事后,王丕山的老父亲王学智被国民党的特务抓进中阳县城投进了监狱。直到中阳解放后,王丕山才知道父亲在监狱里没关了几天,就被阎军填了枯井,惨遭杀害。“中阳枯井惨案”让当地人记忆犹深。在县城西南角,有一眼深十八九丈的枯井。这里成了阎军的杀人魔窟。解放后,当地人从枯井里打捞尸体时,事先用绳子量井深,只剩下了八丈左右,下面的空间全被尸体填满了。

  C 敌团长投诚 打开县城缺口

    194612月,晋绥野战军359旅、独立4旅在晋西南地区战役胜利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率领下,包围了中阳县城。由王震任总指挥,彭绍辉、罗贵波任指挥,成立了前敌指挥部,驻城北2公里处的庞家会村。决定由独立4旅主攻城南、城东南槐树梁高地及城南、城东南外围敌碉堡群;城西山高地势险恶不易主攻,由吕梁三军分区独立营,其他地方武装配合主攻部队,实行四面包围。并调太岳军区2472团加强攻击力量,以防敌人从汾阳、孝义来兵增援,共7000余人的兵力,打响了第三次解放中阳县城的战斗。

    当时,守备中阳县城的是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第1团的两个营,约1800余人,张居乾为暂编45师副师长兼中阳城防司令,郝佩恭为第1团团长,实际带一个营。为了攻克县城,人民解放军武力进攻的同时,加强了对敌人的政治攻势和策反工作。

    此次战斗时,王丕山接到命令,带领民兵为主攻南门部队总攻时架云梯。战斗从123日开始,到129日,有中阳门户之称的南山碉堡群被攻克。张居乾一日数电阎锡山:“南山已失,弹尽粮绝,城垣难保,今生已矣,来生再见”。经过6天激战,城郊外围高地及碉堡群全部被攻城部队占领,中阳县城成为孤城一座。1211日,攻城部队接到命令,12日拂晓总攻。

    1211日晚,王丕山和同村的民兵抬着云梯在城下守了一夜,等待总攻命令。前半夜,城上城下的枪炮声一直没有断过,民兵心里又紧张又激动。这时独4旅的一个团长过来,拍着王丕山的肩膀说:“小鬼们,只要你们能把云梯给我第一个架到城墙上,我给你们请功。”

    等到下半夜时,中阳城上的枪声逐渐停了。12日总攻开始时,城上守敌一枪不发,攻城部队解放军非常顺利地先从中阳县城南面攻进了城里。原来敌第1团团长郝佩恭经过我军策反,选择了投诚。总攻发起时,郝佩恭命令守南城门的部队不许开枪,这样主攻南门的部队顺利进入中阳县城。而此时,其他几面的敌人仍在顽抗,各城门的攻击战斗在先进城部队的配合下,不断被攻下。与此同时,进了城的部队活捉了中阳城防司令张居乾。天亮时,中阳县城解放。

  吕梁战役

    解放战争开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太岳军区第24旅和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第359旅等部,在陈赓、王震等指挥下,在晋西南地区对国民党军开展的攻势作战,史称吕梁战役,亦称晋西南战役。吕梁战役,解放了离石等10座县城。

    战役从19461120日开始,到194711日结束,歼灭国民党守军1个旅、8个团共一万余人。当时,国民党为掩饰其在军事上的失利,准备偷袭延安,命令胡宗南从晋南抽调2个整编师共4个旅西渡黄河入陕,晋南仅剩6个旅的兵力;阎锡山部在晋西南10余个县仅有地方团队一万余人分散守备,失去机动能力。奉命西进保卫延安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暂缓西进,乘虚进击吕梁地区分散孤立之敌。

    吕梁战役中,攻打中阳县城是一次十分艰巨的攻坚战斗。解放战争时,中阳县城曾称为 “国民党阎锡山在吕梁山上的最后一座堡垒”。

    中阳县城解放后,当时吕梁地区的10县全部成为解放区,晋西南和晋西北解放区之间的通道也被打通。

  专家点评

    师文华:山西省史志院研究员,近年致力于山西解放战争的研究,著有《解放战争与山西》《三晋赢得曙色开——漫话山西解放》两部著作。

    吕梁战役即晋西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前,为打击国民党军偷袭延安的阴谋在山西进行的一次重要攻势。此役共歼敌一万余人,生俘阎锡山晋西地区武装上将总指挥杨澄源、少将参谋长胡芳珍和暂编45师副师长张居乾、第67旅少将副旅长陈诚武以及第六行政区专员张海丞等高级将官,解放了北至中阳、南至吉县城郊、西至黄河、东至同蒲路之间长达20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广大地区和290万人口,解除了陕甘宁边区东边的威胁,推迟了国民党军偷袭延安的计划,完成了中央赋予的任务;同时使晋西南解放区与晋绥解放区内地完全连成一片,逼迫胡、阎军退守平川的孤立据点和同蒲路中段沿线的狭长地带,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在山西战场作战的更加有利的态势。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王晋磊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4-13 )

太 原 道 >> 山西晚报解放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