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找太原消失的街巷之19:街存名变的棉花巷

  太原的棉花巷,街址尚存,已无当年一丝风貌,而且街名也改为云路街。

    追溯棉花巷的以往,最晚在明代已成街。康熙廿一年(1682年)《阳曲县志·卷三》中有“绵花市巷”之名。清入主中原对明太原市无多大改拆,只是在被火焚毁的原晋王府遗址,建精骑营,在城西南隅建“满城”。可见,当年的“绵花市巷”,乃袭前明而未更。

    太原人都知道棉花巷之名是“棉花”的“棉”,殊不知最初是“绵丝”之“绵”,是经营丝绵即蚕丝和以蚕丝为原料的其它衣着商品比较集中的地方,故名“绵花市巷”。那么,绵花市巷是何时改名“棉花巷”的呢?不得而知。惟可查知,道光廿一年成刊的《阳曲县志·卷三》,有“棉花巷”之名。

    从康熙廿一年(1682年)到道光廿一年(1841年)间隔将近160年,“绵花市巷”演变为“棉花巷”。“绵”、“棉”之变,有人以为是康熙《阳曲县志》误将“棉”字为“绵”字;有人以为是道光《阳曲县志》将“绵”字讹为“棉”字,其实都不然,两《志》的“绵”、“棉”之差,自有个中缘由,乃反映各自当时之实况,并非粗枝大叶的讹错。

    棉花是舶来品,非中国本土之物。史料载:“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填充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还有资料说:“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而山西省南部种植棉花乃明中叶之后事,可见,太原明代的街巷“棉花市巷”,并非“棉”之误。逮清太原盆地亦逐渐植棉,棉花成为并人生活常用之物,从“绵花”交易的商市,转变为“棉花”交易的商市,街名遂由“绵花市巷”变为“棉花巷”。

    需多说几句的是,太原的棉花交易,或者说太原的本土人购买棉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钱币交易购进,另一种却是以旧物、旧货去换。清中叶以来,太原有一种行业,老百姓叫做“换棉花的”。所谓“换棉花的”其实就是“收破烂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废旧品回收”。当年大部分太原百姓,多不是以现钞去买棉花,而是用旧物去换棉花,于是一些穷困之人便购买了棉花用小车推着,沿街叫卖“换棉花!”以此营生糊口度日。听到这种呼叫,各家便拿出旧货与之交换,并招呼左邻右舍“换棉花的来咧”。

    笔者虽与共和国同龄,并没有用自己家的旧物去换过棉花,但在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前后,仍常听到自己的奶奶和院中老人都把收烂货的叫做“换棉花的”,并听他们讲过过去以旧物换棉花的旧事。而当时仍有一些收购旧物、旧货的小贩,虽不再以棉花易货,却依旧吆喝:“换棉花!”

    经营这个行业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住在棉花巷,往往在自己所住的宅院门前,或门外,或院内旮旯处的房子进行旧物回收交易。或手推小车沿街兜售,昼出夜归。所以到清末民初,棉花巷实际上成了旧货、旧物收购、交易的一条街。

    光阴倏忽,“换棉花”的叫卖声早已淹没于时世的推移,太原人以旧物换棉花的习俗也往事如烟,棉花巷的旧貌更隐迹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留下的只有知情者对不知情者的忆述和往事重谈。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23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寻找太原消失的街巷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