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找太原消失的街巷之11:寻觅三圣庵

    当年的三圣庵是一条“Y”形街巷,清代的地方志中没有记载,民国中叶的《太原指南》中说:“三圣庵,东至海子边,南至东校尉营,西至中校尉营、右字巷、麻绳巷。”在上世纪50年代初城市改造中,右字巷、麻绳巷、袁家巷以及东校尉营西段、小袁家巷西段、三圣庵西出口西段等街巷被拆,被一条新的街道“柳巷南路”所取代。闹市中的丁字路首次在太原的城市建设中变成了十字路口。

    三圣庵这个街名,实际上就是一个佛寺之名,寺宇早不见踪影,街名却留存下来。街名向世人招示:此街原有尼姑道场,供奉“西方三圣”,所以叫做“三圣庵”。所谓“三圣”,佛家有“西方三圣”、“东方三圣”之称。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即中为阿弥陀佛,左肋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肋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众生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另外,所谓东方三圣,即琉璃药师佛及左肋侍日光菩萨、右肋侍月光菩萨。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地名普查中,有说三圣庵庙原有儒教孔夫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三尊圣像,取“三教归一”之意故名。这种说法是不确的。严格地讲,在中国的各个教派中并没有“三教归一”之说,也没有“三教归一”这个词。但是,从儒家、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到后来中国本土教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西来,这些诸家学说和诸教学说,在佛教本土化和道教发展过程中,相互融汇,相互补充是客观存在的,都成为华夏文化或者说汉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不存在谁归谁的问题。至今佛、道、儒自成体系,各有门户,何来之“归一”?

    从“三圣庵”到“三圣庵”街,究竟是先有寺宇,还是先有街道,就目前所占有的资料还一下难以说清。但是,寺宇和街道都是明代之后产生的,这似乎没有疑义。因为明之前,这里是宋金太原城的东城墙,海子边乃是城外护城河的一个部分。而且,此街名得之于寺宇名,也脉络清楚无须多辩。因为我国的村社名和街巷名的产生是当地土著在生活、生产中约定俗成,逐渐产生的,民国之前官家并不过问。或许,明拓展太原城后,这片土地进入城中,天长日久居民聚居,民宅日增,遂成街巷,而在这个过程中佛家亦在此化缘修庙,“三圣庵”落成。于是“庵”名成为“街”名,也在情理之中。

    诠“三圣庵”之名,以我陋见,“庵”,作为佛教专用名词,原指隐世修行者所居之茅舍,据《释氏要览》载:“草为圆屋曰庵,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但后来的庵演变为佛家道场,不在囿于圆形,形式渐多,用来命名比丘尼(即尼姑)所居寺宇之名。

    据当年地名普查的资料记载,我们寻觅的三圣庵,“位于柳巷南路北段东侧。”有三个出口,成“Y”形,总长约330,宽约6.6米,街区住宅多为旧式瓦房建筑,颇有太原老城传统风貌,可惜容颜不再,已成为记忆中的憧憬。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09-23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寻找太原消失的街巷 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