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区开化寺有一处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位道台办公居住的地方,现在他的后人在此居住,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宅轮廓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开化寺南街34号院和西街28号院。是清道光年间一李姓道台衙门的办公和居住之地。建筑为四合院,呈山顶建筑,房屋均为砖木结构,两院共有大小房间40间。34号院现为四进院和一个北偏院,二院有雕刻门楼,三院有牌楼门,是一处能体现并州古民宅的典型建筑。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泽区开化寺南街,有一处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民居。有关这个老宅子,附近人们知道的字眼只是文物、危房。其实,这处曾经的官府大院里住着老宅主人的后代。他们无时不刻地关注着这所经历了世纪风雨的老宅,关心着每一个进进出出大院的人。昨日,记者走进这处古宅,探访究竟。
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83岁的胡爱云住在开化寺南街34号院里(道台府的前院),她是这所大院第五代传人李汤铭的妻子。“文革”以前,西街28号院(道台府的后院)、南街34号院都是李汤铭家的私宅;“文革”后,28号院由政府部门接管,并安置其他人居住。祖上的许多事情,她并不很清楚,只知道祖上有人在清朝道光年间做过官,也就有了道台府。但她记得自己嫁入李家时,大院很漂亮、很美。
“以前,大门口有石狮子,还种着大槐树;院子里有花园、鱼塘、还有睡莲;房檐屋角到处都挂着宫灯;窗户上糊着漂亮的窗纸,屋檐、房梁上精美的花纹都用金锡箔纸裱过……”提起大院过去的辉煌,老人的神情顿时明朗起来。
胡爱云老人说,自从进入李家门后,她就一直住在34号院。那时,后院的房间大部分都空着,只有几间房子让亲戚朋友住着。后院里还有专门的工具房、宫灯房、家具房等,只要有需要过去直接拿。好多家具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各种瓷器花瓶、桌椅板凳都是很讲究的。遗憾的是,这些美好的东西,如今都没有了。
现在的冷清与没落
1996年,道台府被列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胡爱云的女婿余先生说,在李家大院里生长的后代至少有十代人,现在34号院里居住的除了岳母胡爱云,还有叔叔李潘铭的后代,日子过得很普通。
记者看到,34号院中堆着许多土灰色的砖瓦,和普通的砖瓦相比,这些砖的个头、形状明显大些。“这些砖都是我们修葺房子时留下来的砖,想想它们也经历了世纪风雨,就留下来了。”余先生说。
28号院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上,拉着晾衣绳,花花绿绿的衣裳随风飘扬。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张女士说,院里几乎没有常住户,都是在外打工的。“都是些干粗活的,扫马路、看自行车的,啥都有。这里的房租便宜,虽然有些漏,可还能将就住。”张女士说,知道这房子是文物,因为后院立着块石碑。
后人的担心与无奈
现在经常有人来院里拍照,有学建筑的学生,也有摄影爱好者,还有文物学者。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对于房屋的维护保护工作却一直没有进展。28号院的情况是李家的后人们最担心挂念的,虽然房地部门负责出租和维修,可仍有许多房间塌了屋顶、破了窗户。对于这些,他们很心疼,却又无可奈何。“政府说列为文物,就应该加以保护。不论是引资,还是其他手段,别让那些美好的记忆全都化为灰烬。”余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