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重走龙城老街巷

  策划人语――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人所说的五行,古人以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这5种事物,它们的运行和转化代表了中国最古老、最朴素的世界观。

  徜徉老街,走进这些宽宽窄窄、直直曲曲的老街巷,两旁是或者曾经是朴实的老民宅,有一种家的感觉,很亲切。

  突然发现,对一个城市来说,金木水火土,这5种元素是缺一不可的。没有金,这个城市便没有经济基础;没有木,这个城市便是一片荒漠;没有水,这个城市便会干渴枯竭;没有火,人们只能茹毛饮血;没有土,我们便只能露天生存……

  如果仔细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会发现,这5种元素必须协调发展,它们中的任意一样过于突出都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灾难。工业化过度(金)会带来环境污染,木和水都会受到影响;战火不断(火)又会摧毁我们所建设的一切;过度建设又会压缩城市中的绿地……它们之间的不和谐最终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和谐。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老房屋、老街巷在成片成片地消失,旧街道合并、改造,不见了踪影,新的道路又出现在并州大地。街巷,是城市变化的最好见证。在街巷变化之中,我们也逐步寻求着新的和谐。

  本期策划:郑彩霞 平瑞方 张栋

  重走龙城老街巷(一):它们的故事日进斗金

  金有两个含义,一是代表着最古老的手工业,二是代表着金钱。有一些街道,它们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它们的变迁,跟近代以来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太原的很多街道名字都源于作坊集市,从这些作坊集市的布局上,我们看到了城市的设计者对其规划非常细密周到。

  重访老街

  三桥街:太原近代工业起源地

  在太原市杏花岭区,有一条古街道,是由原上三桥街和下三桥街合二为一的。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动摇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后,突厥沙陀部族首领李克用率大兵南下进军晋阳。路途上,将士们扎营于古镇唐明。之后,李克用在一口井旁见到了奇异的景象―――井水突然翻腾上涌,直冲井口流溢,水中隐约飘荡着三座金桥。

  这时,水中传出一个声音:“克用,此去晋阳不可妄杀无辜,维系唐祚,自有王爵。”此后,李克用果成事,被封为晋王。

  从此,李克用对这口井奉若神明,派人在井台砌筑琉璃井口,并把井所在的那条街定名“三桥街”。

  三桥街自它问世以来,在并州大地上默默无闻度过十个多世纪,是太原近代工业的产生,唤起了它的新生。1892年,山西省的第一个近代工业单位――太原火柴局,就创建于三桥街畔。之后,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资本企业――西北实业公司,又在太原火柴局的旧址上筹备产生,开创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

  从龙潭公园南门处的旱西门街一路找来,在十字路口停下,往西即西缉虎营,北边那条是坡子街,南边那条便是三桥街了,路口矗立着现代化的金广快捷酒店,再经过几座宿舍楼后,会突然看到一处古色古香的老宅,往一旁的小道走,才寻到了高高的大宅门。只见门外镶嵌碑刻,写有“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民居(上三桥街8号院),太原市人民政府,2003年10月。”

  原来,这座传统四合院,为山西最早的火柴局故址,于清光绪年间修造,有影壁,正房5间,属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南房5间,只是临街的西厢房变成了门面房。走进院中,一棵绿阴浓浓的大树,让古老的民居青春焕发,令人倍感凉爽舒畅。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如今开了一家叫“古屋斋”的饭铺。

  接着,记者途经学校,继续南行,这时你会发现再熟悉不过的“山西国贸大酒店”双子座。你往街口东南角望一望,又一座王府商务大厦拔地而起了,与双子座相呼应,更显豪气逼人,充满了都市现代气息。

  鼓楼街:“三晋金融中心”今与昔

  现在你猜一下,从明清至民国上下近600年中,太原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是什么呢?它就是鼓楼。

  从明代的太原地方志书中得知,鼓楼街形成于元明之际,清初正式命名“鼓楼大街”。

  只可惜,巍巍古楼,被山西军阀阎锡山作为抵御太原解放的堡垒,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毁于一旦。我们现在的鼓楼街,其实是由原鼓楼大街、唱经楼街、楼儿底街、估衣街和过门底等5条街巷合并而成的。

  从柳巷北口处漫步至鼓楼街,先是看到一座“鼓楼饭庄”,望向饭庄二层,依然能看到那布满沧桑的灰色砖瓦,再往前走便到了东来顺饭庄。

  在鼓楼街中段北边,有一座明代的古建筑幸存于世,那就是“唱经楼”,它身后是“鼓楼世纪广场巴黎大街”,不少商铺大门紧闭,毫无生气的样子。

  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迹内,品着中国传统茶文化、赏着琴棋书画,可谓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到了夏日夜晚,文人墨客坐于楼外桌前,月下品着香茗,好不惬意啊。

  相信老太原人都知道,鼓楼街还是清代至民国时山西的金融中心呢。

  山西是钱庄票号业的发祥之地,太原则是省内钱庄票号的及集之地,名目繁多的庄号散布在城内各街,但中心却在鼓楼街,大清银行的山西总行就设在鼓楼东侧,山西官钱局与之毗邻。

  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为控制全省的经济实权,将前清银行和山西官钱局合二为一,重建“山西省银行”,全省主币、辅币以及各种流通货币,都需流通于此。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蒋氏的中央银行山西分行也驻行于此。

  而今,山西省银行旧址仍保存完好,就坐落于现今的唱经楼西侧,它的旁边有一扇大门,墙上挂着“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鼓楼办公区)”的牌子。这座欧式水泥结构二层建筑,就像一位历经风雨却依然康健、见证着山西省银行历史的老者,庄重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链接

  源于作坊集市之街名

  米市街 旧时卖米的地方。

  活牛市街 旧为买卖牛的市场,北接麻市街,南接南市街。清代、民国称活牛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南市街 北接活牛市街,南接大南门街。清代称南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麻市街 旧为买卖麻及制品的市场,北接府门前,南接活牛市街。清代称麻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估衣街 即今鼓楼街西端一段街道,东通帽儿巷,西通解放路。古为专卖旧衣服的集中地,因称估衣街。1963年并入鼓楼街。

  羊市街 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

  柴市巷 古为买卖柴薪的集市,清代以来称柴市巷。

  棉花巷 古为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以来称棉花巷。

  麻绳巷 旧时住户多以编、售麻绳为业,故名。1956年并入柳巷南路,今已不存。

  盘碗巷 位于今府西街南侧,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相对。旧时以销售盘碗等生活用品而名。1931年并入府西街。

  砖瓦巷 因古时为销售砖瓦等建筑用材的街巷,故名。1955年并入北司街。

  纸巷子 古时以出售纸张店铺多集中于此,故名。后合并于府东街。

  酱园巷 旧时因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集中,故名。今仍称酱园巷。

  咸肉巷 以加工熟肉的作坊集中而名。

  毡房巷 位于柴市巷内东侧,北与咸肉巷平行。以制作、销售毛毡作坊集中而名。

  靴巷 位于钟楼街北侧、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古时以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

  牛肉巷 古时以加工出售牛肉店铺集中而形成的街巷。按方位有南牛肉巷、北牛肉巷。

  馒头巷 清代为制作、出售包子的集市,古时称包子为馒头,故称馒头巷。

  大、小剪子巷 古为制作、出售剪刀的作坊集中地,故名。

  豆芽巷 因制售豆芽者较为集中,故名。

  猪头巷 明代,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故名。

  炒米巷 明代集中有加工制作炒米、炒豆的作坊、店铺,故名。

  猪耳朵巷 位于解放路东侧,西南与天平巷相接。明代开始,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为与猪头巷区别,名猪耳朵巷。

  铁匠巷 明代,太原炼铁手工业比较发达,新中国建立后,后铁匠巷并入起凤街,大铁匠巷、小铁匠巷今仍存。

  茄皮巷 位于棉花巷西口南侧。清代为饭店加工茄子(削皮)的场所,故名。

  锣锅巷 位于西羊市街南侧,东与都司街平行。清代为兵营制作锣、锅的地方,故名。

  通顺巷 位于解放路与帽儿巷之间,北通鼓楼街,南通钟楼街。原名鸡鹅巷,当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商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

  会锦店 为较综合的商业店铺,故名。又传说,科举年代,为参加太原府考试的文人学士聚会之地,故名。

  帽儿巷 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今俗称食品街。

  本报记者 李尚鸿/文

  重走龙城老街巷(二):它们的芬芳洋溢全城

  有一些街巷,它们的名字里凝聚着城市的绿色,虽然这样的街道不多,虽然那成片的绿色已经消逝,但对城市而言,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绿色的消退,有的出自历史的发展,有的却出自人为的破坏,我们的城市需要绿色,需要杨柳依依,这样,走在大街上,我们能感觉不是走在炎热的沙漠上。

  重访老街

  柳巷:不见折柳惟见时尚

  柳巷,一个很传情的名字,一个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街道。每天,在这片古老的商业街区上都发生着寻常或不寻常的故事,从过去到现在,许多人许多事都在见证着它的古老与沧桑。不用千言万语,单从柳北口上那棵被围栏保护着并时不时红绸高挂、香烟缭绕的古树就不难考证她已走过的风雨沧桑。

  传情的名字背后一定有传奇的故事,在老柳巷人的口中,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元末,明军攻打太原城,朱元璋手下的西征大将军常遇春假扮樵夫刺探敌情,不料被元军探子发现,当他经过桥头街时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情急之下,常将军杀出一条血路,躲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主人柳氏因其痛恨元军残暴统治,将常将军收留并掩护其逃过追兵。为报答柳氏救命之恩,常将军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并许诺如果明军攻入太原城,见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不犯。几日后,明军果然攻入太原城,柳氏便将折柳之约转告邻里。按常将军的命令,明军对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格外关照。战后,众街坊为感谢柳氏,将柳枝植入街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整条街巷绿柳成阴、枝条婀娜。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美丽传情的街名――“柳巷”。

  柳巷,由过去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变成了今天这个寸土寸金的太原商业中心。当置身在柳巷街头,你会深深被它的繁华、时尚和热闹渲染着。说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在这里最不乏的就是钢筋水泥建成的许多大型购物中心,许多世界级服装品牌及高档产品在贵都、联洋这类购物中心均可找到。现代的经营理念也逐步渗透到步行街头,这里既有连锁经营式的专卖店,也有纯正的外国风味式的餐饮店。时不时还会看到时装表演、即兴歌舞、明星捧场的促销活动在大型商场举行。这里成为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地方。在感受繁华之余,更多人感受到的是这里的时尚元素十足,耐人寻味。这里被称为“时尚的前沿阵地”,大到曾经红火的演歌台、各类特色小吃、婚纱影楼,小至满街的流行服饰、小孩手中的荧光手镯、呼啦圈、波板糖,甚至女士喜欢的首饰钱包无不出自柳巷。这里的嗅觉是超前的,它引领了太原时尚的潮流。当然,在柳巷穿行,还能感受到它的热闹非凡,热闹到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因为繁华,因为时尚,它吸引了太多的爱美人士,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柳巷在变,人也在变。但或许是人们变得更快更前卫,往日不太理想的购物环境、交易方式已显得有些落伍,看来,柳巷真的需要变了。我们期待一个更休闲、更有文化气息的新柳巷的出现。

  杏花岭:依稀杏花满街时

  一个人骑车走在杏花岭的街头,脑子里始终徘徊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浪漫诗句,仿佛回到了过去,想象着那个曾经缤纷烂漫的杏花世界,感觉好美。但是遗憾的是,如今的杏花岭,既无杏树、杏花,更无坡岭之势。昔日杏花的芬芳已遁入历史的烟尘不再复返,如今以这样一个颇具意境的名字命名,大概是人们追忆往昔的情怀使然。

  据记载,早年的杏花岭不是一条街,也不是一个街名,而是一个花园林苑的名称。它是诞生于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晋王府花园之一,地处晋王府城内东南隅。每逢仲春之际,绿红掩映,香气喷溢,简直是一个杏花的世界,因地形呈斜坡状,当时叫杏花坡,后易名为杏花岭。随着晋王府城的没落,杏花岭也逐渐荒芜。直至清中叶之后,这里又慢慢地得到恢复,杏树、榆树成林,成为太原城中的一片公共林地。这里在光绪二十八年曾被山西农林学院开垦出来,作农林试验场,栽培各类新的苗木。民国8年前后,晋军的两个团在这昔日的杏花岭的树林中进行军事演习,可见这片林地之大了。日本侵略军攻陷太原后,将杏花岭北坡上的林木砍伐殆尽。为掩饰其掠夺行为,他们在这光秃秃的岭坡上修建了简陋的体育场,以便在并的日本军队操练演习。太原解放之后,太原政府和人民在这片荒坡之上重新修建了体育运动场,以其原称杏花岭命名,而相邻的街自然也就成为了杏花岭街。

  翻阅着一幅幅老旧的相片,品味着这条街巷走过的历史岁月,也许你会对这条街道有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如今,这里已经看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只有道路两旁高耸的住宅小区为我们讲述着它的变迁。而进山中学、太原市教育学院、太原市人民医院等单位成为杏花岭街的又一道道风景线。杏花、杏树虽一去不复返,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永远记忆的街名。

  链接

  万柏林路:阎锡山梦幻中的宝地

  这条路原名“万柏陵”,早年为汾河西岸东社、西流、大东流、小东流等村庄的耕田和荒郊野滩。有人对阎锡山说:太原汾河西畔的西北隅,属阴阳八卦中的“乾”方。此处,背负吕梁山脉的云中山系,后土广袤;面临滚滚北去的汾河之水,财源不竭,是一块极好的阴宅宝地。惟感不足的是地表林木稀疏,不过用人工去种植也绝非难事。

  这一席话说得阎氏神感心受,于是便决定在这里广植柏树,必达万棵,以备将来辟建陵园,并先取其名曰“万柏陵”。后阎氏败亡,而居住在这一带地区的父老乡亲们,遂将万柏陵中的“陵”字,以其谐音的“林”字换而代之,更其名为“万柏林”。

  桃园路:曾经的世外桃源

  地处汾河与城垣之间的西关郊野依然是一片荒滩。公元1930年前后,太原阳曲人党氏花钱购得这片土地。随后雇用一些精通园艺的花匠,开辟荒滩百余亩,种植桃树、杏树,四周建起了围墙。没过几年,桃杏长大,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一时间慕名前来踏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桃园路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侵略军进攻太原之后,桃园一带成为军防要地,从此人迹难觅。更可惜的是,太原解放前夕,军阀阎锡山为固守太原,选中美丽的桃园为战时接受蒋介石空投军用弹药和给养的基地,将百余亩桃园杏林,砍伐殆尽。

  太原解放之后,园林部门在这片土地上仍然种植树木,栽培花卉,总面积扩大到一百六十四亩。1961年,又从中辟出八十亩地,栽植桃树二千五百株,恢复了过去的桃园。然而,“文革”期间,这里却被砍树种粮,两千多棵桃树被一扫而光。上世纪80年代之后,曾有人呼吁恢复桃园美景,在汾河岸边广种桃树,但未能实施。1995年,园林部门将新建路的隔离绿化带改种桃树,也算使桃园诸巷见到了桃花。

  尖草坪街:原本杂草丛生

  尖草坪,从字面上看似乎泛指长满尖草的草坪。可见,尖草坪原本不是街名,也不专指个尖草坪街这一街之地,而是一个泛称。据老人们代代相传,当年的尖草坪,是一个地势平坦、长满尖草的盐碱滩,故称此名。

  大约是民国中期,山西省督军阎锡山兴办“西北实业公司”,该公司所属的西北炼钢厂,就选址在尖草坪的西畔。太原解放后,西北炼钢厂收归国有,更名为太原钢铁公司。

  今太钢公司以及周围的其它建筑设施如机关宿舍、街巷桥梁,都是建筑在往昔的尖草坪之上。

  本报记者 郭鹏/文

  重走龙城老街巷(三):它们的身畔碧波荡漾

  有水的地方一定有故事和传说,更有幸福和快乐,这我是深信不疑的。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很多街道的名字都和水息息相关,在今天,当水越来越少时,我们才越来越感到水的可贵。

  重访老街

  海子边街:初恋的少女笑了

  海子边街在繁华的柳巷商业街的东面,它是一条反映太原地理地形特征的街巷,这里有我无数次踏入过的儿童公园,而与公园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子边街。这条小小的街巷,如今是一条与柳巷连成一片的商业集市。

  “海子”,是太原的方言,可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海那样广袤辽阔,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海子边一带,地势低洼,过去因城中雨水、污水年久积聚,逐步形成了海子堰(指今文瀛湖),故曰“海子”(唐诗有“北方有水皆名海,积水成潭强号湖”之句)。

  海子边东街一带,最早叫作金鸡岭,是濒临海子堰的一个土岗。今海子边东街,就是当年这丘土岗与这汪积水之间的一条缓冲衔接地带。清代中叶,太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富庶的城市。当年城中的僻壤金鸡岭一带,逐渐成为民居密集、商贾云集之地,进而发展成为一条市衢井然的城镇新街。

  如今,文瀛湖已成为儿童公园的“心脏”。公园四周已建起了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成为全市儿童向往的乐园。不过我想,如果缺少了水,就无法拥有现在的灵气。

  儿童节快到了,来这里游玩的小朋友比平日更多了。坐在湖边的柳树下发呆的我,忽然被一阵爽朗的笑声惊扰,抬头望去,不远处几位少男少女正荡舟湖中,述说着彼此甜蜜的心事……

  旱西门街:伤心的情人哭了

  “旱西关”这个名字与实际情况相悖甚远,这里不仅经年累月毫无旱象,而且是水丰泽茂,左右逢源―――南濒饮马河,北临黑龙潭。

  明太原府城,共有两座西门,它们相距二华里左右。位于北边的这座就叫作“阜城门”,因地形较高,不宜被淹,故又叫旱西门。那条东起三桥街、坡子街,西穿旱西门遗址的街道,便因旱西门之称得名“旱西门街”。

  多少年来,旱西门街之北,直到府城墙的西北角,是一片低洼的潮湿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光绪十二年的水患,更使这里变为水乡泽国。水患之后,积水无法退去,这里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

  旱西门街西段南侧是饮马河,关于饮马河名字的来源,今有两种说法。其一,明初晋王府护卫军饮马于此,故名。其二,清时为驻军饮马处,故名。何说为准?不得而知。

  我是在炎热的午间来到这里的,一进大门就被入口处的一畦鲜艳夺目的玫瑰花深深吸引。此时票友已不在,举目只能看到零零散散几个游人,我顺着回廊轻轻地踏入这片神秘而秀丽的地方,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的江南水乡。继续往前走,远远看见在一个凉亭的栏杆上,一对年轻男女纠缠在一起,我本不愿打扰到他们的温馨氛围,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通过。在经过他们身旁的时候,我听到了坐在男子腿上的女孩在轻声地抽泣,很伤心的样子。城市里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数不尽的爱恨情愁,我无法去破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就像我无法破解饮马河的来源一样……

  柳溪街:亲密的爱人醉了

  柳溪街,地处新建路北段西侧,东起黑龙潭公园西门西侧,西至滨河东路,直达汾河大堤。

  宋初,这一地带是太原城外西北隅的汾河荒滩,汾河常在这里决口,危害城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宋天禧年间前后,并州知州陈尧佐为治理汾河水患,在汾河大坝之东,又套建环坝新堤五里。为了加固这段新堤,陈氏亲率民众植柳树万株于堤坝之上,建华堂、彤霞阁于众柳之间,于堤内汾河淤积的沙滩之上种荷植藕,取名“芙蓉洲”,使一个偏僻荒凉、水患不息的荒滩,变为绿柳婀娜、荷花掩映、水光湖色、亭阁相映的自然园林,获“柳溪”之美称,成为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之一。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直在太原的大地上存在了300余年。

  元末到明清以来,昔日风景宜人、游人如鲫的柳溪,由于年久失修,战乱不息,湖塘逐渐被汾河的泥沙淤灌壅积。明初之时,已是断壁残垣、残花败柳,一片荒凉疮痍的凄惨景象。及至嘉靖年间,洪水冲毁堤坝,由此入城,连那些断壁残垣也冲之一空。

  柳溪街的雏形,是太原解放后才形成的,太原人民在古代柳溪的故址上,新建了宽广的大道、高耸的楼房,并于1982年把旱西三巷正式更名为“柳溪街”。听一位老人讲,现在这里住着很多十三冶的退休工人,当年他们来的时候都是粗犷的东北汉子,为了满足太原钢铁企业急速发展的需求,他们跟随冶金部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搬迁到太原,在此修房盖舍、建筑职工新居,使这片多年无人问津的荒辟之野,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我的想象之中,柳溪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街巷之一,它应该有着成排绿意盎然的柳树,还有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可当我真的拥入它的怀抱之中时,我才发现溪流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棵上百年的柳树向人们昭示着曾经的辉煌。这里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柳溪的喜爱。道路两旁种植着葱郁的槐树,茂盛的树枝把道路遮得严严实实,走在其中倍感惬意。这里很少能看到店铺,也没有城市里的拥堵不堪,有的只是夕阳辉映下在树阴乘凉的老人们,还有夫妻结伴散步的身影,好一派祥和温馨的画面。

  链接

  源于海、湖、河之街名

  西海子 又称尚家海子。以西海子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西海街、海边街及水渠巷。今西海街、海边街名仍存。

  南海子 处西海子南、旧满城内,故名。今有南海街、南海东街、南海西街及派生街巷5条。

  涧河路 因横贯涧河而名。

  黑土巷 清代称黑土港,系河道。东山洪水沿此河由东北流向西南,至太原城东入护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国时东山的煤运往市区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国期间,形成村落名黑土港。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改称黑土巷。

  桥头街 因以宋太原城东门(朝曦门,地当今儿童公园北门附近一带)外的吊桥为街之起点,而得名。亦说是以护城河上桥址而名。道光《阳曲县志》:“桥头街,相传关帝香亭下为桥眼,水入文瀛湖。”桥头街名始见于清,1958年将红市街并入,统称桥头街。

  金刚堰(里) 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

  后小河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潘美扩展唐明镇建太原城,开壕引水护城。据傅山《九间(仙)桥记》所述,宋府城东北角位于后小河,如今的东后小河和后小河就是当年宋建太原城北的护城河。以后小河命名的街道,清代称小河,民国称东后小河、西后小河。

  鱼池街 处府西街北侧,清称大新街。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水淹太原城,大新街处积水成池。民国初年,桐旭医院院长南培兰围池养鱼,名养鱼池。后填池建宅,大新街更名鱼池街。

  五龙口 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雨水流入洼地,远眺似五条龙在张口倾吐,群众称之为五龙口。据道光《阳曲县志》,原有五龙口地名,位于城东南方,距城二里。今五龙口位于太原火车站北,与县志所载并非一地。以五龙口而名的街道有五龙口街、西五龙口前街、五龙口南巷。

  仓园河 道光《阳曲县志》载仓园河,在城隍庙东楼后,明、清时其地建有社仓、义仓。仓园河当为粮仓院内的排水沟。至民国成为臭水沟,为蚊蝇滋生之地,人称苍蝇河。后填沟成街。民国《太原指南》载名苍蝇河。解放后复名仓园河。

  本报记者 邓贵军/文

  重走龙城老街巷(四):它们的传说铁马干戈

  留给城市记忆最深刻的是战火,太原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征伐时时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宋代一场大火曾将太原夷为平地。在太原,很多地方都被作为军营,如今,这些军营已经不在,只为我们留下了一条条街巷的名字,它们是这个城市血与火的记忆。

  重访老街

  缉虎营街:缉虎名犹存今闻烧烤香

  每一个英雄都有一个打虎的梦想,而一条拥有打虎传说的街道,听起来也无比刚烈。

  翻开史册。北宋苏轼,曾在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南宋陆游,少年也颇峥嵘,“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而东、西缉虎营街的得名由来,却得上溯到明时的皇室贵胄。

  早在明洪武年间,这两条街实为一街,街名叫作“广昌府前街”。因此街位于广昌王朱济熵府宅之前,故名。广昌王朱济熵是第一代晋藩朱??的七儿子,所以广昌王府也别称“七府”,由是之故,广昌府前街也称“七府前街”。当年晋王府兵丁便由广昌王辖带,驻于广昌王府一带,所以广昌府前街俗称“七府营”。

  相传,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受惊挫,仓皇失措向西鼠窜。晋王闻得此讯,赶忙派兵遣将缉虎于七府营,将虎射杀。于是“七府营”便更名为“缉虎营”。后来,缉虎营一分为二,以与之丁字相交的方山府为界,东半称东缉虎营,西半称西缉虎营。

  驻足眼前的缉虎营街,当年射虎的狭隘小巷,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展现眼前的,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宽阔大街。东、西两条缉虎营街,其实并不长。如果开车穿越,又恰巧没有红灯的话,那么两分钟搞定。如果选择步行,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路程的短暂,并不能减弱历史的悠远。

  1955年,太原市勾通太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解放路。解放路的诞生,打破了原来东、西缉虎营以方山府为界的旧街界。西缉虎营除去一部分被拆除之外,以解放路为界,最东段的一段划属东缉虎营,形成今日之街界。

  如今之东缉虎营街,还有四株古槐沧桑依旧,一株位于马路中央,三株位于马路南侧。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利,赢得机关团体的纷纷青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省总工会、省妇联等机关和团体,陆续迁驻于此。再来到西缉虎营街上,烧烤饭店林立。

  现在的西缉虎营街,已经成为太原市闻名的烧烤一条街。2004年的一个夏夜,我们曾经一桌四人,在干完一瓶“夺命53”之后,再痛饮20瓶啤酒。在凌晨不太凉爽的小风中,四人并排坐在马路牙子上,晕头转向,不知今夕何年,不闻缉虎传说……

  大东关街:城破街道在一醉高粱白

  大东关街,当然是一条军事街道。而现今眼前搜寻,却只是一条市井巷陌。

  这片属于太原市的老城区,游商小贩时常往来,喧嚣之声不绝于耳。街道并不平坦,而且狭窄。街道的两条支巷―――大东关街南巷、北巷更是如此。沿街下来,想寻找战争的印记,但穷尽想象,也只是见到“大东关派出所”、“消防中队一支队”的门牌;惟一能与古代战争扯到一起的,是一家叫作“诸葛烤鱼”的店面。毕竟是和平年代,需要的不是诸葛的“木牛流马”,而是他的“烤鱼”。

  大东关街25号,是宝林寺。始创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是经由太原往谒五台的比丘尼们如法歇脚的去处。也许那端坐莲花的琉璃佛像,才是街道变迁最悠久的见证人。炮火的硝烟、和煦的阳光、悠长的叫卖,尽收眼底。

  大东关就是明太原城的8个关城之一,是太原八门之中军事地理位置最重要、城防设施最为依重的城关。“头号威远炮六位,二号威远炮十九位,三号威远炮五十二位,虎尾炮三位,镇门炮二位,花瓶炮十八位,西瓜炸炮四百位。共炮位五百”,“大小生铁子三百十五个,小铁群子一千个,铁群子二千六十九斤”,着是清道光年间大东关的军

  备。据《阳曲县志》和《太原府志》记载,明清两代的山西地方政府,对大东关的守备最为重视,投入炮位弹火之多,驻防守兵之众,是太原八门之最。森严壁垒的“大东门”,又有一个称谓叫“军门”。

  太原解放的前夕,大东关再次突显了战略位置的重要。困守的阎军把大东关与东部山地的防御视作一体,称为“太原东部要塞”。不仅城垣上筑满了明碉暗堡,就连古城墙也难以幸免,被修筑成地堡地道。但失道终究寡助,负责攻坚大东门至小东门一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仅用20多分钟便突破东城,攻入城内。

  现在的大东关街,是太原解放之后才有的。1954年,太原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清除了毁于战火的大东门并关城,修筑了从城内通往东部边山地区的通道“大东关街”。在1979年经过重修和延伸后,大东关街成为全长1300余米、宽逾九米的柏油大路。

  今日再穿大东关,街道能联系到战争遗风的,只有两处。一处是横跨其上的铁路桥梁,下面的桥洞,很低也很破。现代战争的飞兵走相,须得依赖它的顺畅。一处是大东关街56号,太原酒厂,金字招牌上的四个大字,还是出自薄一波的手笔。战争的味道,蕴藏在酒厂凛冽的高粱白里。

  链接

  源于驻军之街名

  精营街 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明晋王府宫城废墟上修建营房4000多间,驻扎清绿营兵,称精骑营。久之,此地即简称精营。以精营而名的街巷,清末有精营街、东营房,民国时有精营东边街、精营中街、精营西边街、精营横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今有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校尉营 警卫晋王府的校尉营地,故名。以校尉营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代,有东校尉营、西校尉营、南校尉营、中校尉营。

  大濮府 位于桥头街北侧。今传为明晋王子孙有封为大、小濮王者开府于此,故名。然《明史》及方志均未记载有大、小濮王之封,恐非。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濮府、小濮府当源于此。清代以来均沿称。

  营坊街 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民国时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后营头条、二条、三条,前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今以营坊而名的街巷有前营坊街、后营坊街及派生街巷7条。

  前所街 东至云路街北端,西与棉花巷相接。明代,设有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守卫太原城。前所街为太原前卫指挥所驻地,故名。清末即称前所街。另有右所街,为太原右卫指挥所驻地,今已消失。

  大营盘 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

  二营盘、三营盘 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三营盘。太原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街。

  北营 以宋平晋城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

  坞城路 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

  教场巷 始名于清朝。当时是清代“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教场、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家属宿舍大院。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因一度名工程师街。太原解放后复名教场巷。

  本报记者 李清伟/文

  重走龙城老街巷(五):它们的记忆满纸风月

  土是建筑之本。古人用他们的汗水,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修建起巍峨华美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周围则形成了一条条街道。对一个城市而言,它们的存在与消逝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沧桑变幻。

  重访老街

  开化寺街:走在《花月痕》的风流之上

  开化寺街西连水西门街,东望儿童公园,和解放路、柳巷相连,曾名开化市街,是在开化市西街、开化市东街和东米市这三条街巷的基础上合并为一街的。开化寺街得名于古刹开化寺,关于开化寺的创建年代以及发展情况,因年代久远,鲜见记载,已难得详情。

  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香火极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弥,络绎不绝。以至寺院前商贩云集、店铺林立,成为一处繁闹的集市。于是派生出一些以寺院名命名的街巷,诸如开化寺西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东街等。清朝末年,开化寺年久失修,寺宇颓败,香火渐衰。寺僧为了维持生计,于是典出前院,成为行商坐贾经营之所,以房租作为寺院的经济来源,开化寺便渐渐变为“开化市”。辛亥革命之后,开化寺废弃,寺院空房便被辟建为共和市场。为荣故鼎新,开化寺各街遂改名为开化市西街、东街、南街。1922年,共和市场正式改名为开化市场。

  说起开化寺街就不能不提新美园,新美园坐落在今开化寺街西段,原开化市西街与东米市街衔接的地段,距开化寺不过百余米。新美园在清代叫作“四美园”,是当时太原府著名的妓院,并州名妓与城中风流名士,常常出没于此。园中“建筑宏丽,楼台、亭榭、宝塔、假山……均极精致。庭堂联额,形式多样,多出名手”。清咸丰年间流行一时的言情小说《花月痕》即以此园为背景成书,书中园景、人物,多出于四美园中景物、名妓和常来常往的文人学士,而四美园之名,亦随《花月痕》这本书,传遍海内外。

  现如今的开化寺街,已经看不到开化寺香火鼎盛、新美园夜夜笙歌的场面了,惟一传承下来的,就是“商贩云集、店铺林立”的“集市”。走在开化寺街上,一股浓烈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店铺分列道路两侧,住有愉园大酒店、吃有江南饭店、购有华宇购物中心,还有大大小小的专卖店、特色店。而过去的开化寺,现在则成了开化市场了,或许我们还能从立在门口的牌楼上听到那一丝丝的晨钟暮鼓,低沉地向过往的行人诉说它那辉煌的过去,感叹着世事沧桑。作为柳巷商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化寺街定会发挥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开化寺的历史续写,续写……

  旧城街:曾经流淌着风尘的忧伤

  旧城街,是一条充满历史的街道,它出生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兴衰。

  据康熙年间编纂的《阳曲县志》记载:“满洲城,顺治六年,巡抚祝世昌、巡抚赵班玺、布政司使孙茂兰、提刑按察司使张儒秀、(太原)知府曹时举、(阳曲)知县刘汉光,奉旨建。”该城“南至城(太原南城墙)北,北至西米市(今水西门街),东至大街(原大南门街今解放路),西至城根(西城墙根地南北长260丈,东西宽161.7丈,周长约3.4华里)。东门二,北门一。”为什么要建满洲城呢?据说,清军入主中原初,太原汉族敌视清政权,为保证驻太原府清军和旗民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太原的城防,另在城中建城,以成堡垒。

  随着历史的推移,清王朝的没落,太原的满洲城江河日下。先是满洲城北墙与大城的衔接之处,即满洲城西北角坍塌,无力修补,而后北门城楼失火,仅存门洞。到光绪中叶,城墙崩裂之处,比比可见。光绪十二年秋,汾河泛滥,决堤入城,冲毁满洲城。满洲城中的满族居民和旗兵丁众,便在太原城东南另辟满城,取名新满城。为了与新建满洲城相区别,遂给其冠以“旧”字,得名旧满城。原城中的主要街巷满城大街,遂更名旧城街。

  民国之后,太原的不少妓院,相继在旧城街派生巷“落户”。所谓的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四道巷,遂成为妓院之别称。许多良家妇女,或被拐骗诱逼,贩卖于此,或因生活所迫为娼。这一带,成为畸形社会最黑暗的一角。太原解放之后,旧城街获得了新生。一座座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旧城街变成了太原建设者的“宿舍”。

  5月29日,记者来到旧城街,现如今的旧城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楼和近几年修建的新楼相邻而居,其中还有一些老旧的平房点缀其中,缓缓走过这些建筑,有一种时空混乱的感觉。这里临街的屋子大都改建成了商用房,饭店、商店、美发店、小五金店比比皆是。在这里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三四百米的路上,竟然开了十家有清真标志的饭店,这或许和它距离解放路的太原清真寺较近有关吧。当记者走到旧城街与南海街相交的丁字路口时,看到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给旧城街临街的经营户发放拆迁通知书。“你要在两天内搬完。”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一边填写拆迁通知书一边和一个小杂货店的老板说,“越快搬完越好,这是减少你的损失啊。”据这位工作人员讲,旧城街的拆迁是改善迎泽大街微循环工程的一部分,以绿化、改造为主。

  旧城街,这条记录了太原历史变迁的老街,希望它能在迎泽大街的拓宽改造中浴火重生,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青春。

  链接

  跟古建筑有关的街名

  源于城池

  明太原有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新南门、水西门、旱西门、大北门、小北门等,各个城门都派生出若干街道。比如以大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南门街,民国时有大南门街、大南关中街、大南关东街、大南关西街。大南门街于1955年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于1956年并入解放南路。大南关东、西二街已消失。大南门外尚有小南关。以小南关而名的街巷,民国时称小南关,今名小南关街,并有小南关西街及派生街巷5条。以迎泽而名的街巷有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迎泽南街。

  还有满洲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满洲城被洪水淹没,又在小五台另筑新城,时称新满城,原满洲城称为旧满城。以新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新城东、西、南、北四条街,今有新城街、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

  源于明代王府

  明晋王府坐北朝南,开三门,按方位称东、南、西华门,后将门名袭用为街名。晋王府的宫城外筑有萧墙。与晋王府萧墙有关的街巷有东、南、西、北、上肖墙。“肖”明代作“萧”,今简之为“肖”。

  此外,还有不少街道也与明代王府有关,比如典膳所、晋府店、南园子、皇庙、天地坛、宁化府、坊山府、二府、七府坟、敦化坊、享堂等。上马街是明代通往皇庙的街道。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每逢祭祀,只有皇族诸王和晋省高官可直入庙宇。一般地方官员和武职,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门下马、下轿,然后穿皇庙西巷入庙祭拜。拜毕则从皇庙东巷拐回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开,时称上马街、下马街。到清朝时,朝拜皇庙均可直入,于是两街即合称上马街。(另外一种说法是李自成进北京时曾在此上马得名。)

  源于衙署之地名

  府西街、府东街 民国元年(1912年),山西都督府(在明抚院址)成立,都督府东的街并入龙王庙街称都督东街,都督府西的一段街称都督西街。1955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东街与都督东西街合并,称府东街。

  都司街 因明山西都指挥使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道光《阳曲县志》称都司街。民国以后仍沿旧称。

  北司街 以明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署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司门口、司门前街。因街处按察使司署北,民国改称北司前街,今称北司街。

  新道街 清代,分守冀宁道设于省城。以道员衙门署而名的街巷,清代称道门前、道公街,民国有道门前街、新道街、新道北巷。

  此外,源于其他建筑的街道有,狄梁公街、崇善寺街、纯阳宫街、开化寺街、文庙巷、庙前街、三圣庵、双塔寺街、五福庵、姑姑庵、白龙庙街、鼓楼街、四岔楼、南十方院、钟楼街、太堡街巷(以西汉时清河太后堡子而名)。 

  本站相关内容:古城衢陌 (太原街巷名史话)衢陌风雨——讲述太原老街故事保护太原古街巷太原街巷名称起源

帽儿巷

大南门外西汽路

府西街

通顺巷

钟楼街

麻市街

桥头街

城内俯瞰

承恩门内繁华景象

柳巷

大中市

清道光二十三年太原地图(点击看大图)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25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