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风雨资寿寺

  1993年12月25日,对于山西灵石资寿寺来说,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日子。这天夜里,资寿寺三大士殿的十六尊罗汉和两尊童子的头像全部被盗。不久,参与偷盗的犯罪分子落网,但头像却被辗转走私海外,从此音信全无。整个寺庙笼罩在一种凄凉、肃杀的气氛中。
  资寿寺座落在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处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中。灵石县地处晋中汾河峡谷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隋朝时一尊陨石从天而降,所以得名灵石。灵石县静升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资寿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都座落在静升古镇上。资寿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70年。这座千年古刹以“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而得名,意为祈求佛祖保佑百姓健康长寿。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和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重修时的风格。整个寺庙依偎在山的怀抱中,红墙碧瓦、古朴雄伟,透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傲然气象。
  穿过依次而建的三座山门,就进入了寺院的主体建筑区。天王殿匾额上的“山林野趣”四个大字,遒劲洒脱,是明清之际山西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的真迹。资寿寺后院荟萃了全寺的精华,包括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等多座大殿。建筑布局井然有序、造型气宇轩昂。而资寿寺之所以成为国宝,就在于它有两大艺术珍品:其一是以十八罗汉为代表的明代彩塑,其二则是风格独特的明代壁画。
  片花 
  1996年,距离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被盗已经整整三年,头像回归故里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然而这一年,爱好文物收藏的台湾友人陈永泰先生在海外花巨资购得这批头像,得知他们来自灵石资寿寺。陈先生不忍彩塑罗汉身首异处,痛惜中华文物流失海外,决定将这批头像捐归故里。1999年3月29 日,十八罗汉头像取道香港、上海等地,辗转回到故里资寿寺。这一天距离头像被盗已有五年之久。 
  采访: 历史爱好者 张百千
  (罗汉头像)回归故里以后,当时苏溪村的农民艺术家、美术家郭成保和我,还有我的同仁王儒杰,正在这儿办者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培训班,(修复罗汉的)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头上。以郭成保为首,我们采用传统的民间工艺手段,对罗汉头像进行修复,到1999年的8月18日,就全部完工了,(修完)他们看了以后,普遍反映天衣无缝,陈永泰夫妇回来(看了)以后,也十分满意,认为功德圆满。
  郭成保等民间艺人在修复的过程中,根据十八罗汉的眼神来确定头像的方位,终于使十八罗汉身首合一,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这十八尊彩塑罗汉,造型不同、神态各异,不仅从色彩上、形体上给人以美感,而且人物个性鲜明,神态逼真传神。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在塑造形象时,不受传统程式的约束,将生活真实融入艺术创作,塑造出了极富生命本色的佛教人物形象,罗汉们或长或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喜或忧,都在无声的表达着一种人性化的喜、怒、哀、乐。凝视这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罗汉,仿佛能感触到它们的体温,聆听到他们诵经论道的声音。而他们的脸型相貌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方特征,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看出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当地百姓为原型。
  山西是中国古代寺观彩塑遗存最多的省份,保存至今的彩绘泥塑作品有一万三千多尊,其中百分之八十为明代作品。明代彩塑艺术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塑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色彩,将人们的种种好恶、憧憬、希望和想象都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作品中。无独有偶,资寿寺地藏王殿的彩塑也以精细高超的工艺表现出地狱的阴森恐怖。单从门口的牛头马面两尊塑像就可以看出造像者高超的技艺。
  片花
  资寿寺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还因为它有着风格独特的明代壁画。资寿寺大雄宝殿和药师殿、二郎神都保存着相当规模的明代壁画。其风格一方面显现出明朝追随唐代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的中原气息。继承唐宋传统的寺庙壁画仍是明代壁画的主要表现形式。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明代的壁画显得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也显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大雄宝殿西墙壁上的“帝后礼佛图”,描绘了唐太宗偕太后共同礼拜佛祖的场景,构图豪放,线条流畅。画面中佛祖高高在上,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左下方是前来礼拜的皇帝、皇后还有护法神关公,这种将民间崇拜的关公融入佛天之中的画面十分罕见。整个壁画着色浓厚、工笔重彩、严谨庄重。尤其是线描精细流畅,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大有永乐宫壁画“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韵。壁画的精细之处用立粉贴金装饰,形成了很强的质感,凹凸起伏的立体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飘逸灵动之美,这种工艺在我国壁画史上也屈指可数。
  而大殿东面的壁画在风格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显然出自于另一位画工之手。这位画工还画了药师殿的壁画。他技艺超群、运笔精熟老道,行笔的速度很快,奔放之中富有神韵,几十平方米的壁画好似一气呵成,却毫无轻率之感。画面设色很淡,线条尤其突出,整副画几乎都是用线结构而成的。作者掌握运用线条的能力可想而知。在明朝,中国壁画已经开始衰落,但较之墓室和祠馆壁画来说,寺庙壁画还比较发达,在统治阶级倡导下,也曾兴盛一时。明代前期有许多著名画家都参加过壁画绘制工作,但多数壁画还是出自民间画工之手。那么,是谁绘制了资寿寺这些不朽的壁画?又是谁创造了资寿寺精妙绝伦的彩塑作品呢?是明代的宫廷画师、文人墨客?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乡间艺人呢?
  片花
  我们在资寿寺后院的碑碣上找到了答案。这几通碑记述了从明成化三年到正德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467年至1521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资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担任工程的“大木作头”也就是总工程师的是静升镇的王得才、王得云兄弟和他们的子孙。“丹青”也就是彩绘师是当地的曹耐、曹代、曹纪荣、曹纪芳兄弟子侄。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当地的民间匠人完成的。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更无法想象数百年前的民间艺人如何完成这样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为一件作品耗费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心血,甚至很多人祖祖辈辈都在从事同一门手艺。我们只有从这些遗留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的艺术追求、怀想他们的那个朝代。庆幸的是,在十八罗汉头像修复过程中,郭成保等民间艺人依然精通于传统的彩塑工艺,使我们看到了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资寿寺,这座历经风雨的千年古刹荟萃了众多的艺术珍品,负载了太多的历史沧桑,依旧安详的矗立在晋中大地上,成为山西这座“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作者: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