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天下巨观悬空寺

  空中楼阁,鬼斧神工,
  三教合一,震古烁今,
  天下巨观悬空寺

  我国有五岳名山。其中,被誉为“塞外第一名山”的北岳恒山因为地处偏僻,不象东岳泰山、西岳华山那样为人所知。然而,偏是深山藏宝。近年来,雁北地区的恒山风光、云冈石窟、华严寺等灿烂的文化明珠都光彩熠熠的展现在世人眼前。其中,被誉为“恒山十八景”之首的悬空寺更是令世人叹为观止。
  片花
  人们常以“空中楼阁”来形容虚构的事物和脱离实际的想法,然而当面对恒山悬空寺这座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时,我们不禁惊叹和敬畏起来。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地处山西浑源县境内,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虽然名为“寺”却不是纯粹的佛教寺庙,而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道场。原名为“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似楼阁而得名。后来因为“悬”和“玄”谐音,而寺院又象是悬挂在山崖上,所以习惯性的称作“悬空寺”。
  采访:悬空寺管委会副研究员 孙 仪
  为什么悬空寺能成为国宝,主要有两个因素在里面,1980年全国通过文物普查以后,我们把悬空寺所有的资料、照片,送到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悬空寺是全世界仅存的这样一座,建筑在悬崖峭壁上的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木制结构的这样一座古老的寺庙,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再一个原因,又发现什么呢?全国所有的寺庙里,只有悬空寺是三个宗教合在一起的,经过了1400多年的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的各种的改朝换代吧!咱们说战争呀等等,他能够保存的这么完好,绝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国家把它升成国宝单位。
  悬空寺被建筑学家称为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座悬挂在半空中的千年古刹,背西向东,凌空建在恒山北麓翠屏峰险峻的半山腰上,它上载危岩,下临深谷,距离地面六十多米。远远望去,一片琼楼玉宇,象是悬挂在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副彩画,又象是无形的线把几座小巧的亭台楼阁系在半空中,正如当地民谣说的“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悬空寺建在这悬崖峭壁上呢?
  原来,悬空寺地处的峡谷磁峡口历史上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浑河河水从寺前的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伤及路人。人们以为有鬼怪作祟,就想到要建浮屠来镇压。当然,要建这样一座寺庙,仅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也就是说,让人们上了这座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的烦恼忘掉。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寇谦之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终于建成了这座震古烁今的空中寺庙。
  采访:悬空寺管委会副研究员 孙 仪
  实际上我们悬空寺,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说它是依山座基,你看起来它是悬的,实际上悬空寺它所有的重心、重量都是落在突出的岩石上,所以我们的祖先说它是依山座基,不是悬起来的,另外一个特点叫做,就岩起屋,就看岩石的原来的状态盖的悬空寺,不去处理和破坏原来的岩石,因为他没那力量把它取直,或者是挖进去,这样就造成我们悬空寺的特点,有的殿阁岩石凹进去了,这个殿阁就非常深,有的殿阁上面石头突出了,到上头了,那个殿阁就非常窄,这是悬空寺建筑艺术上的一些特点。
  悬空寺整体为木质建筑,整个建筑群体沿山峰的走向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暗含着道家修炼、得道、成仙的神化过程。寺庙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而是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巧妙和谐地将一般寺庙的平面建筑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一应俱全。殿楼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层次多变,非但没有弹丸之地的拥堵,反而有浑然天成之感,令人不得不叹服于古代匠师的鬼斧神工。
  悬空寺建筑历来以“险”著称。寺内的楼梯又窄又陡,只能容一人通过。曲折迂回,上高爬低,象是在峰回路转的山洞里慢慢探行。悬空寺的最惊险之处是南北断崖间的一段几十米的栈道,走在这木架的栈道上,如踏薄板、如履薄冰,不敢久留。兴致盎然的游人如果无意间碰触到悬在半空中的几根碗口粗的立柱,就会发现这些木柱可以左右摇晃,几乎都是不承重的,那么,悬空寺的建筑尤其是伸出空中的这部分建筑是靠什么力量支撑的呢?
  您需要留意看一下栈道下边伸进岩石深处的木柱,这些柱子叫“悬臂梁”,真正起承重作用的就是这些木柱。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悬臂梁都分为上下两层,一长一短,巧妙的利用力学原理伸进岩石深处。而且这些木梁都采用传统工艺特殊处理过,据说是把生桐油浸进木柱深处,这样处理后的木头既不怕白蚁咬,还有防腐的作用。这些空中建筑的工艺来源于修建古栈道的经验,悬空寺所处的交通要道磁峡口从春秋时就修建过古栈道,这些方窟窿就是古栈道的遗迹。北岳恒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上千次战争,而悬空寺又为何能历经天灾人祸乃至连年战乱而幸免遇难、保存至今呢?
  采访:悬空寺管委会副研究员 孙 仪
  我们在研究悬空寺为什么能经过这么长的历史时期,没有毁坏掉,第一个,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祖宗,选了这样一个,就是自然界的力量不能破坏它的地方,就是它左右是一条弧线,上下是一条弧线,把它建筑在凹进去的地方,这样就风吹不着,雨淋 不着,山上掉下石头也砸不着,大雨冲不着,太高了吗?九十多米高,离河谷下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照射的时间短,从早上七点半到中午十一点半以后,再就没有太阳了,最长的光照时间是四个小时,自然界的力量破坏不了吧,那么人为的力量呢?因为我们这里面三个宗教都有,深受人民的喜爱,我们悬空寺离县城比较近,不到十里地,下边是过往的客商,是个交通要道,这样呢,上悬空寺来上香磕头的,欣赏悬空寺的,游览悬空寺的,就特别多,谁上来都得磕头,因为这里都有你所信奉的神灵,这样我们悬空寺的老和尚,从古代到现在,他的经济收入是比较多的,历朝历代都有实力来维护和维修,悬空寺的完整,这也就是我们悬空寺能够保存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片花
  悬空寺不仅有奇妙的建筑特色,还有着独特的宗教氛围。不管你是信仰佛教的“慈悲为怀”,还是尊崇道家的“师法自然”,抑或是讲究儒学的“中庸之道”,在悬空寺里都能找到拜谒的场所。据庙里的碑刻记载:从金代开始这里已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道场,这也是全国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之一。
  在悬空寺的十七个殿宇中,有十一个佛教殿堂,五个道教宫观,还有一个则是三教始祖同居一室。寺内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塑像八十多尊,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品。栈道石窟内的北魏石刻佛像,端庄大度,脸型、相貌明显带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可以和云冈石窟的佛像媲美。而大雄宝殿里的三尊脱纱佛像更是堪称悬空寺的镇寺之宝,这种采用特殊工艺制作的佛像既轻巧又坚固,每尊只有一公斤左右的重量。
  建在全寺最高处的三教殿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殿内正中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慈悲安详,左边是儒家圣人孔子,微笑谦恭,右边供奉着道教始祖老子,清高飘逸,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似乎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是三教思想融洽升华的展示。这样的景观非常罕见,其用意也颇耐人寻味。
  采访:悬空寺管委会副研究员 孙 仪
  鲁班和他的妹妹到了悬空寺下面的峡谷,当时这个河谷什么都没有,发了洪水以后,很多人跑不及就淹死了,鲁班和他妹妹说,咱们为浑源做点好事吧!为恒山做点好事吧!两个人就计划说咱们俩修两座桥,要比赛看谁做得好,做得快,结果鲁班的妹妹在下边修了座栈道,可是一看鲁班修的亭台楼阁的比她的漂亮,她心里就着急了,装鸡叫,鸡一叫,天亮了,他就不能再修了,鲁班的妹子一装鸡叫,鲁班也着了急了,你修了大半截,还没够那边去呢,然后停住想了想,我这算个什么呢?桥,可是没通过去,最后想干脆变一座庙 吧!变庙呢,庙里头没有神像是不行的,所以鲁班就想办法,黎明前是最黑的时候,他就把浑源县其它地方的庙里的泥像都放到这里头了,或是铁的,铜的都给抓进来了,最后把孔夫子也抓进来了,结果天亮一看,他妹妹说,你看看你修的这叫什么,鲁班说,这叫悬空寺吧!
  传说毕竟是虚构的,却也为悬空寺平添了一缕神话色彩。其实这种“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还是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北魏至辽金年间,北方地区各民族不断融合,宗教信仰也相互渗透,从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慕名而来,为悬空寺留下了不少题咏之作。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悬空寺: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唐朝年间,诗仙李白游览悬空寺后,醉书“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则盛赞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我国著名文物学家郑孝燮先生表示:悬空寺百来百看不厌。意大利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

本文作者: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