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普救寺里传奇多

  “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间。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这是唐代大历年间的河东才子杨巨源赞美故乡蒲州(今永济市)普救寺风光的著名诗篇。普救寺位于永济蒲州旧城东三公里处,始建于隋代,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气象雄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寺前峨眉岭下的大道,通往唐都长安,当年黄河以东各州举子赴京应试,普救寺是必经之地,青春年少、豪情万丈的举子们不仅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题咏之作,而且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河东普救寺,在少男少女情怀中是最美丽的爱情圣地。妇孺皆知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朝贞元年间崔相国遗孀携19岁的女儿崔莺莺扶柩回博陵,中途受阻滞留普救寺。河南才子张生赴京赶考途经这里,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无奈门第悬殊,相思成病。关键时刻,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从中穿针引线,巧作安排,两人相会在西厢外的后花园里,互诉衷肠。但他们的恋情终于被崔夫人发现。相国遗孀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除非张生金榜题名,否则难为相门之婿。张生由此发奋读书,中了状元,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见于元代杂剧大师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部杂剧以其文才斐然、故事跌宕、激情澎湃,成为历代爱情作品的经典模式。
  同样是西厢记这段爱情故事,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版本,即“王西厢”、“董西厢”和“元西厢”。“王西厢”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元代王实甫的写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董西厢”是金代文学家董解元写的诸宫调《强索西厢记》;“元西厢”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传奇《会真记》。在这三个版本中,以“元西厢”问世最早。后世学者通过对三个版本进行认真的考证,竟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西厢记是历史上一段真实存在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就是最早创作《会真记》的唐代大诗人元稹。只不过真实的存在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诗人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先祖是鲜卑拓拔氏,后来移居洛阳,21岁到河中府(今永济市)任职。期间,河中节度使浑缄暴死,驻军骚动,元稹请人保护了旅居此地的一门远亲。因此结识了这家17岁的女儿。这位姑娘“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元稹通过她的侍婢,以艳诗相试,结果打动了姑娘的芳心,他们月下相会,终成眷属。后来元稹为谋求高官进京应试,在长安一留数载,贞元十九年(803年)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时的他移情别恋,抛弃了早年的欢爱,做了朝廷显贵韦夏卿的东床。不但如此,他还在《会真记》中竭力为自己的不义行为辩解,把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说成是“善补过”,并怀疑莺莺另有私爱。为此,鲁迅先生在写《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元稹“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后代文人非常同情莺莺的不幸遭遇,但是对河南才子元稹的诗歌又厚爱有加,于是对历史上的这段真实故事,进行了重新的包装,把出身胡门、地位卑贱的莺莺写成了门第高贵、气质不凡的相国之女;把才华出众、忘恩负义的元稹写成了落难无助、痴情不改的张生;把一段始乱终弃的人间悲剧变成了荡气回肠的爱情喜剧。
  “男女相会后花园,私定终身月下前。落难公子中状元,男欢女爱大团圆。”由《西厢记》开创的这种经典爱情模式,之所以千百年来广泛流传,除了这段传奇故事令青年男女神往之外,还有深刻的政治生活的因素。张生和崔莺莺生活的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改变了青年男女对婚姻人生的选择。一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国家决策层,从而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美满婚姻,打破了自两汉魏晋以来严格的门阀制度,为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婚姻、为有才干的青年实现人生抱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吟诵着这首古典朦胧的爱情诗,我们为之动容生情的同时,也理智地体会到了开明的政治生活,最终成就了大唐盛世。
  永济普救寺,除了名扬天下的爱情故事之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佛教故事。寺内有一座舍利塔,就是人们俗称的莺莺塔。始建于隋代,明代重修,塔身13层,中空,以石击之,颇似蛙声回应,是普救寺一大奇观。在此发生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天下皆知,早使人们忘却了这是一座佛祖真身舍利塔。
  有关佛祖真身舍利塔的建造,佛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如来在日行乞,遇童子戏弄,以沙土为米面敬佛。后来童子惭愧万端,佛念其善,题壁记曰:此童子在我灭度二百年后满,出世为王,号为阿育,主宰人物鬼神。阿育王即位后为报佛恩,聚佛祖真身舍利八万四千粒,建塔八万四千座。其中震旦(中国)有十九座。
  这十九座舍利塔,到底分布在哪里呢?唐代名僧道世《法苑珠林》中作了详尽的记载:“西晋会稽贸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故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郑州超化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汉地诸典籍寻访有十九座,并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之数也。”一千多年前的高僧道世,认真记录了十九座佛祖真身舍利塔的分布地点和最初的建造年代。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的佛祖真身舍利塔最初的建造年代基本上都在西晋至隋唐的三百年间。
  其中,位于我们山西境内的有五座,分别是:建于十六国时期的河东蒲坂塔(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永济莺莺塔)、建于北周的晋州霍山南塔(今洪洞广胜寺塔)、建于北齐的代州城东古塔(在今代县文庙内)、建于隋代的净明寺塔(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学校内)和建于隋代的并州榆社县塔。
  时至今日,这十九座塔,其中部分塔因倒掉、修缮、迁移等原因,相继发现了珍贵弥足的佛舍利和大批珍贵的供养物。如1987年5月5日,那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恰逢佛祖诞辰日,始建于北周的岐州岐山南塔、即后来极盛于隋唐的法门寺塔,突然遭遇暴雨坍塌了,有关人员从中发现了4枚佛骨舍利,其中一枚为灵骨、三枚为影骨以及121件唐代宫廷金银器,400多件珠玉宝石,16件失传千年、神秘莫测的秘色瓷,还有武则天绣裙等一大批供养物。这次发现震动了世界,扶风法门寺由此成为东方佛都。
  山西境内的五座佛祖真身舍利塔,价值连城。虽经千年风雨,期间几次重修,但至今保存完好,没有发生过倒掉、坍塌的现象。所以,塔中所埋之物,数百年来,从未示人,只是在各庙的碑记中有所记述。其实,从佛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来讲,山西五塔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文物大省皇冠上的明珠。五塔自建成之日起,保护佛陀舍利的责任就落到了历代五寺高僧的头上,在封建年代,高僧们对佛舍利的存在讳莫如深,甚至采取瞒天过海、移花接木的办法,隐瞒或减低人们对佛舍利的关注和兴趣,以此来保护国之重宝。比如,永济普救寺的历代僧人,对外讲的最多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甚至把“佛祖真身舍利塔”改名为“莺莺塔”,并且把它与全国其它三座具有特殊回音效果的建筑并称为“中国四大回音建筑”,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爱情传奇和建筑奇音上,却对佛祖真身舍利避而不谈。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这座塔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和神奇建筑的代表,反而对佛祖真身舍利塔知之甚少。
  古塔藏舍利,古寺传奇多。河东普救寺有说不尽的千年故事—— 

普救寺

本文作者:吉红枝 孔烨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