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空灵胜境灵空山

  片花
  解说:在沁源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处有一条季节河叫“柏子河”,河的源头是一座终日笼罩在云雾之中的山脉。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游览胜地。这座山脉位于太岳山脉的深处,北通韩洪,南连古县,西达霍州,东走沁源县城,这里就是灵空山。
  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为过去这里佛教活动众多而更名为“灵空山”。它集雄奇、冷峻之气势,凝秀丽、灵光之神韵。但是,这里为什么不取别的名字,而偏取“灵空山”之名呢?有人解释说:那些虔诚礼拜祈祷菩萨保佑的善男信女心中期盼着灵空山的“灵”是神的感应;那些文人墨客在包揽灵空山风光之后,他们深深地感悟出灵空的“空”是她的诗情。而真正对灵空山的感悟,只有在这幽静虚幻之地,让潺潺的溪流洗净缠绵的恩怨,让林间清新的空气伴着松姿杉影成为心境的写照时,才能真正感悟出这块胜境是如何地感应着心潮,向历史和苍穹讲述着“灵空”。
  同期:(沁源县文化局原局长 张成仁)
  根据“灵空”两个字的推测,它是跟佛教活动的兴起,它的影响比较大,这个有直接的联系。“灵空”这两个字,佛教的含义里头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字。佛教讲究两个很重要的词汇,一个是“空”, 一个是“色”。在佛教的教义里面,讲“空”就是一切精神的东西,抽象的东西,相当于我们说的,这个就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概念。“色”就是物质,那么“色”可以说是精神的一种反映。佛教讲万事皆空,很多东西最终归与空,归于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所以它这个精神境界反映出来的就是“灵”。
  所以灵空两个字反映了佛教的教义
  解说:和许多名山大川相比,灵空山显得有些娇小柔弱,但灵空山因为曾触动过唐宋两代王朝皇室的脉络而声名鹊起。相传在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正值黄巢起义期间,19岁的唐僖宗李儇怕四哥李侃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在一班权臣的唆使下,就把李侃派到古城晋阳,去作太原府尹和北都留守兼河东节度使。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李侃在中途上了灵空山作了和尚。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唐书》中均无记载,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人都认为李侃出家灵空山不过是历史传说而已。其实,《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还是可以在唐僖宗本纪中有关乾符六年的纪事中发现一些关联之处。如《唐书》先记乾符六年三月“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等使”,同样还是在《唐书》乾符六年八月纪事中,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司徒,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三月到八月,仅仅五个月的时间,显然李侃并未到任,无论从时间或是地理上去分析,这样的记述已经为李侃未赴任而是到了灵空山作了某种旁证。在沁源当地则对李侃其人到灵空山出家以后的事,有了较多的记述,虽然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常常带着浓浓的传说口吻,但它作为“口碑”,毕竟从另一种角度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失。如今来到这灵空山,心中始终有一个问题缠绕着,一个显赫的皇家太子,为何能抛去宫廷豪华奢侈的生活,义无返顾地遁入空门,在这里终其一生呢?
  同期:(沁源县文化局原局长 张成仁)
  李侃到灵空山出家有一些原因,一个是唐朝到了末年的时候,政治腐败、宦官掌权,宫廷内部争权多利,斗争的很厉害。另一方面就是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唐朝属于风雨飘摇,即将灭亡这个境界,对于他来说是个打击,所以在他离开京城逃难来到平遥、沁源以后,长期在寺庙居住,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受僧人的影响,最后就到灵空山出了家。
  解说:在《唐书》本纪中讲到,唐懿宗的一生并没有多大的政治作为,但是崇仰佛教,而且过于迷信,在这方面的用度极为奢靡。他在宫中与僧人一块唱经念佛,经常用御宴赏赐僧人,招待和尚时常是万人以上。后人对李侃弃官不作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之事,多以为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看来,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该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片花
  解说:在灵空山的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这里。李侃当年避黄巢起义于此,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李侃在净身窑内圆寂坐化,被封为施雨王,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那么圣寿寺的名称又是如何而来的呢?相传,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起兵攻打北汉。可是北汉有辽国的援助,使得赵匡胤失败,逃于灵空山。汉辽联军紧追不舍,把赵匡胤困于一线天,并放火烧山图谋将其葬送在灵空山。这时有人来报说山中深藏一唐朝禅院,赵匡胤当即来到佛殿,焚香祈祷。说也灵验,瞬间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宋军也乘势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太祖回朝后,对寺内先师菩萨的救命之恩感怀不忘,每年都派大将罗彦维专程祭奠。到了北宋瑞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赵光义为纪念太祖“灵空脱险”20周年,御笔赐额“圣寿寺”。
  圣寿寺里不仅供奉着“先师菩萨”,也供奉着“四海龙王”。既然已经供奉了主管施雨的先师菩萨,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要在这里供奉“龙王”呢?这还得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起了。
  同期:(沁源县文化局原局长 张成仁)
传说在灵空山的北面有个小村子,小村子里住了一家人家。很久以前了,老两口有一个独生女儿,她每天没有事干,就赶着牛出去放牛,她看到山上有一棵桃树,桃树上结了几个桃子,她就去摘着吃了五颗,吃了五棵以后回来了,渐渐发现肚子大了怀孕了,她觉得不好见人,最后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以后,据说是往南走到一个现在叫李城,过去叫李庄的地方。有一天晚上,突然雷鸣电闪下起大雨,这个女的就在河边的树林里,生下了五个小孩,等到他们大了以后,灵空山的东面有个地方叫盖海洞,传说这个洞,是和大海相通的,最后五龙养育成以后,就通过盖海洞进入了大海,传说中的海,东、南、西、北四个海,那么走了四个龙儿子,最小的五龙脾气暴躁性格急,他没有去处,他的哥哥都走了,就留下他和母亲龙母住在灵空山。
  解说:龙在上古时代,是作为一种民族崇拜的图腾形象出现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龙也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龙的这一身份变化源于佛教的传入。在佛经中,有一只名叫“那迦”的神兽,可兴云布雨,居于海川沼渊之中,显然,佛教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人们也就把两者合而为一了。本来在佛教中,龙虽然为神,但是没有显赫的地位,因此佛寺里是不会专门供奉龙的,但是在灵空山,龙却扬眉吐气,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教之外的神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在灵空山又一次得到了应证。灵空山就是一处让仙与龙齐聚一堂的佛教胜境。住在这里的人们都相信,只要虔诚的礼佛就可以得到神明的庇护。所以这里不仅保存有宋代的摩崖石刻,也保留了一些明代时期人们供奉在家里的菩萨造像和香炉。
  同期:(沁源县文化局原局长 张成仁)
北宋初年,这个赵匡胤在灵空山遇难脱险以后,派大将罗彦维来灵空山祭祀,这样影响就更大了,灵空山这个灵验的名声就更大了。所以周围像霍县、介休、平遥,包括沁县、沁源、屯留、古县,逢到旱年,大旱的时候都是到灵空山祈雨。
  解说:中华民族许多的民风与民俗都与龙有关,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虽然与龙无关,但节日的庆祝仪式则非有龙不可。元宵夜必舞龙灯,要扎草龙,上布灯烛。但是在沁源县的元宵节就比不上二月二龙抬头热闹了。人们在这一天都会赶到灵空山圣寿寺进行朝拜,希望得到先师菩萨和四海龙王的庇护,在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灵空山仙桥

本文作者: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