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三皇五帝的神话故事,对于“三皇”“五帝”究竟是谁的说法也是各不相同。人们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三皇即远古时期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即上古时期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小片头 画面:尧王像、水、水井、谤木、龙盘、古籍等
  尧,姓伊祁,名放勋。曾先后被封为陶候和唐侯,因而又称陶唐氏。传说中,尧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推广水井,促进农耕;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明。尧是《尚书》开篇首载的仁君,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

  解说:到过临汾尧庙的人有很多,但能注意到尧庙广运殿前立着两根木柱子的人却很少,能把木柱子和高贵精美的华表联系在一起的人更少。很多人不禁要问,难道这普通的木柱子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华表有什么渊源?
  晋代崔豹《古今注》中记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对于华表,《辞源》中的解释为: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相传帝尧时代,尧为鼓励臣民上谏,在宫殿前面的交通要道上立一木柱,起名诽谤木,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或者敲击诽谤木,尧王便出宫接待听取意见。诽谤,现在指诬蔑、不实之辞。但在当初是大胆提意见的意思。旧时大臣向皇帝报告叫“奏表”,因此诽谤木也称表木、谤木。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诽谤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华表,成为建筑的装饰和权力的象征,失去了最初纳谏的美德含义。追溯华表的由来,人们感叹的是早在4500年前,上古尧帝就有如此仁贤开明的民主作风。
  《尚书》的开篇《尧典》中赞扬尧聪明智慧、治国有方,宽容温和、对人恭敬,让贤美德、普照四方,明辨是非、协和万邦。尧王的高尚品德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在临汾各地方志中,就记述了很多有关帝尧的庙宇、纪念性建筑、传说遗迹,有的残垣犹存,更多的都踪迹难寻。距尧庙四公里的伊村传说是尧的故乡,村名也因尧姓伊祁而得名,村里有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上面刻着“帝尧茅茨土阶”六个大字,意思是尧王以前就住在这个土阶上的茅草屋子里。除了伊村之外,临汾还有许多和尧王生平有关的古迹,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姑射山。《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当地民间传说那位住在姑射山仙洞沟的冰肌雪肤的绰约女子就是唐尧的妻子鹿仙女。
  同期:(姑射山仙洞沟参峪村村民 杨续兴)仙洞沟的传说很多,这儿就是神仙府,
  神仙住的地方出神仙,(仙洞沟)出了一个闺女,叫个鹿仙女。这个女子长得特别漂亮、出众,当时没有火,钻木取火的时候,(鹿仙女)来回的(为百姓)送火,尧王访贤的时候就看上了(鹿仙女),(鹿仙女)也看上了尧王,两人就相跟着到洞里谈话,谈了话以后也就结婚 。洞呢,尧王的第一洞房就是在这里说起的。尧王成婚的当天黑夜,两架山上放光 ,三丈多高,这就是人们说的蜡烛,这就是洞房花烛夜(的由来)。
  解说:美丽的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只是后人把结婚的新房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花烛之喜”倒是真的。神秘的鹿女洞也被人们称为“华夏第一洞房”。民间相传,到鹿女洞祈愿的男女都能获得美满的婚姻,沐浴到唐尧的德风……

  解说:为了取水方便,远古部落的先民们大都沿河而居,但肆虐的洪水经常会不期而来,冲毁窝棚,卷走人畜,人们根本无法与自然灾难抗衡。后来人们发明了水井,搬到高垣上居住,才免遭洪涝之灾。上古时期,尧王发动子民,广泛凿井,并将水井推广到农耕之事,解除了干旱对百姓生存的威胁,人们渐渐由依赖自然走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先民们依井而居,形成村落,进而发展为城市,由此产生的文明叫市井文明。在古人的心目中,“井”还有故乡的意思。“背井离乡”一词从字面上看,就是说背对着水井的方向走就是离开家乡,由此可见,“井”在人们当时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首《击壤歌》是我国流传最早的歌谣,它歌颂的是帝尧时期太平盛世的安逸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仁德可比上天,智慧可比神灵,接近他就能感到像太阳般的温暖,仰望他就像高洁的白云,帝尧发扬光大恭顺的美德,明确百官的职责,因此能使九族和睦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从古到今,民间一直流传着“尧舜禅让”的佳话。
  同期:(原临汾市文化局离休干部 杨迎祺)尧王在位70年的时候,觉得年纪老了,一心想把帝位让给贤人,所以他多次出去访贤,大臣中有个叫四岳的,推荐了一个农夫,叫重华,在历山耕种。尧王就到历山去访问,刚到历山附近,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驾着一头黄牛一头黑牛在犁地,他不打牛而在扶手上挂着一个簸箕,随时敲击,尧王觉着奇怪,还没来得及访问就远远看见一个老头,背着一捆柴禾从山上走下来,这个小伙子看见老头过来,就停止耕地,帮老头把柴禾背下山。这时候尧王和大臣们就上前去问,问老头,老先生,他是你的儿子吗?老头说不是,他是我们的都君。尧王说都君还给你背柴禾呢?老头说,他心地善良,爱护百姓。尧王就问这个年轻小伙子,为什么你耕地不打牛而敲簸箕呢?重华说 哎呀你看,打黄牛黑牛不动,打黑牛黄牛不走,一直鞭打生灵忍心不下,所以我敲击簸箕吓唬它们,让它们通力合作、齐头并进,这样耕出的地又深又匀,尧王就觉得这个人有雄才大略,说我要访问的就是你这样的贤人。他们一听,访问贤人就问,你是谁呢?说我是尧王。两人一听赶快给尧王磕头,尧王说这就是贤人嘛!于是就把帝位让给了重华,就是我们后人说的舜王。
  解说:传说尧王退位28年后去世,葬在今天的临汾郭行乡北效村涝河北岸。古帝尧陵依山傍水,古柏参天。现存建筑有戏台、东西看楼、仪门、献殿、东西配殿,献殿往北登上13级台阶就是碑亭,正中尧陵碑为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所立。
  同期:(尧陵文管所守陵人 郭子明)据老姓传说尧王以前是个很好的皇帝,给老百姓办了很多的好事,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尧王有个儿子叫丹朱,这个儿子一生不听话,尧王让他南他就北,让他东他就西,尧王死后,原来把陵选在河的南面,想让(丹朱)把他葬在南面,说他儿子不听话,故意说把他葬在(河的)北面,(丹朱)就会把他葬在(河的)南面,后来他儿(丹朱)想,一生不听话,死了就最后听这一次话,就把尧王葬到了(河的)北面。老百姓为了(表示对尧王的)尊敬和爱戴,就用手捧土,一捧捧堆成这么大的陵墓,这个陵墓高50公尺,周长是330公尺,这第七个台阶据传说是通往墓里的口子:墓洞,夜静了能听到下面的水响。

  解说:在远古人类的心目中,人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活环境的一次改变,死者的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延续。于是生者把坛坛罐罐搬进死者的墓中,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1978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了距今4500年至4300年间的墓葬群,大量的出土文物述说着久蒙尘埃的历史。彩绘蟠龙陶盘是中原地区有关龙的形象的最古老的标志。这些彩绘木器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大方,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器具上还能找见它们的影子。特磬、土鼓等王室礼乐器的出土,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固有特征之一的礼制已经形成。夯土碎块和几何纹白灰墙皮透视着建筑业的兴起。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深埋在地下的远古文明露出了冰山一角。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 何努)2002年,我们终于在陶寺确定了陶寺文化早期的一个城址。城内面积是56万平方米,在当时也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城,这个城址具有都邑性的特征,有了初步的城内区化。在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经发掘了一批陶寺文化早期大贵族的墓地,是一个宗族墓地,面积有4万余平方米,发掘了1300余座墓,其中大墓的收获是震惊海内外,出土了鼍鼓、陶鼓、石磬、龙盘、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 、钺等等,这是一种王权的象征,它对夏商时期王权的礼制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这个墓地同属一个宗族,甚至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在贫富上和等级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因此,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一种阶级差别,在时代上和我们传说中的,尧的时代大致吻合,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座城,是作为尧都的一个考古学的证据之一,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文字证据非常关键。虽然我们发现的陶寺的确切的文字,是属于陶寺文化晚期,但是它已经和商代的甲骨文有非常相同之处,因此我们认为它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成熟文字出现之前有一个发展过程,由此类推,我们怀疑在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可能已经有文字存在。
  解说:无论人类社会发生怎样的沧桑巨变,死者入葬后就会定格在当时的历史层面中,因而墓葬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陶寺墓地的大中小型墓葬区别悬殊,1300多座墓中大墓占不到1%,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丰富而精致;中型墓占不到10%,随葬品仅次于大墓;小型墓则占90%左右,大多数小墓仅能容身,没有棺木和随葬品。三种不同规格的墓葬在数量上的比例,就像一座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存在贫富分化、阶级差别,而阶级的出现正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陶寺城址的发现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古史传说有其真实的“史影”,标志着城邦制国家的初步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到来。
  同期:(临汾市尧都区宣传部副部长 乔忠延)帝尧可以说是中国的文明始祖,对上他继承了炎帝黄帝的农耕,对下呢,他在发场光大文明的基础上,也就是进一步推进农耕的基础上传承给了舜和禹。(帝尧)他钦定历法、推广水井,他设立诽谤木,至于尧舜禅让,可以说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千古美谈,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民主,由于帝尧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或者说在文明的进程中贡献很大,因而历代的皇帝尊崇他、祭祀他,不仅汉民族这样,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元代曾经立过一块碑,就是说在平阳这个地方祭祀帝尧,(人们)一直祭祀到现在。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尧那个时候充其量也就是农耕文明,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尧的文化里面也就是它的文明里面,包含了创新精神。说;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帝王是唐宗宋祖。而在当年的唐宗宋祖心目中,他们效仿的榜样就是上古时期的帝尧。正因为帝尧的存在,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才显得那么纯美,那么辉煌…… 

本文作者:吉红枝、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