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水土蕴育了《三国演义》 
  ——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个人的三国》摘要

  三条腿可以支撑一张桌子
  三个人可以谈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三部片子可以解读罗贯中的身世之谜
  今天,三个人坐在这里
  就是“三个人的三国”
  作家王进今天讲的是官家的三国 商家的三国
  少年赵岩讲的是不同寻常的三国 另类的三国
  节目主持人讲的是民间的三国 文学的三国

  主持人: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多少年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在阅读三国、研究三国。那么,说到它的作者罗贯中,我想知道他的人就很少了。比方说,罗贯中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创作出这部鸿篇巨著的呢?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朋友和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第一位是我省著名的青年作家王进先生。王进先生写了很多本书,而且对三国,对罗贯中也是颇有研究。今天,我们要听一听他的见解和一些看法。第二位是一位16岁的中学生,是我们的一位小朋友,他叫赵岩,我们都称他为“三国少年”。为什么这么说?赵岩他目前的学习成绩不是突出的,但是从六岁开始就阅读三国,整整读了有10年的时间了,十年辛苦不寻常,赵岩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三国迷。既然说到赵岩,我就有个问题想问,一般在6岁的时候,小孩们都喜欢连环画,看卡通片,你怎么就迷上了三国呢?
  赵岩:
  其实看三国也是源于看卡通片。我看的第一部三国,就是我父亲给我买的《一梦五千年》。这里面的第二分册就是三国,那时候其实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三国里面的东西,而是上面画着的董卓的肚子奇大无比,非常有意思。当时小孩子都喜欢看比较个性、很突出的东西,就是因为它里面人物画得比较丰富多彩,所以就对三国产生了兴趣。
  主持人:
  人一但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会在这一方面成为专家,甚至表现出神乎其神的绝技来。虽然赵岩只有十六岁,但人不可貌相,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他,赵岩,你能不能一口气说出三十位三国当中人物的名字 ?
  赵岩:
  那我就试试吧。首先说曹营的,先说谋士:有叔侄的荀彧、荀攸,还有号称天才少年的郭嘉以及后来投靠曹操的贾诩。另外还有曾经帮他守住充州三城的程昱,还有后来在合肥战役中抗击孙权立过大功的满宠……武将:首先说曹操的从弟曹仁、曹洪,曹操本人是从夏侯氏过继过来的,所以说还有夏侯惇、夏侯渊,最初曹操讨伐董卓时,投效他的李典、乐进,这个乐进也是陈寿所评,曹操手下“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张辽、乐进、李典、徐晃、于禁……
  (注:赵岩一口气说了三十多个三国人物)
  主持人:非常精彩,大家都知道评书里最精彩的就是三国,戏剧里出彩的也是三国,连环画里比较好看的也是三国,包括外国人最喜欢读的中国小说还是三国,那麽,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谈到,他的作者罗贯中,在这儿,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谁知道,罗贯中是哪的人,好,有请。
  观:罗贯中是山西清徐人。
  主:你怎麽知道他是清徐的。
  观:清徐有个三国城
  主:好,谢谢。哪位朋友还知道,还有不同意见,有没有,看来大家都认为罗贯中是山西清徐人,在这儿,我们要请教一下王进先生,您知道罗贯中是哪的人吗?
  王:有关罗贯中的故里之迷。多少 

  (短片)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著有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正是由于罗贯中的存在,中国的古典白话小说,由世俗俚语登上了大雅之堂,由传奇故事演变成了精品小说,从民间方略渐变成为治国之策。罗贯中,是不朽的文学大师。

  罗贯中是祁县人?

  主持人:
  寂寞生前事,千秋万岁名。大家都知道评书里最精彩的就是“三国”,戏剧里出彩的是“三国”,连环画里比较好看的也是“三国”,包括外国人最喜欢读的中国小说还是“三国”。那么,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谈到它的作者罗贯中。在这儿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谁知道罗贯中是哪儿的人?
  观众1:山西人,但不知道他具体是哪里人。
  观众2:罗贯中是山西清徐人。清徐有个“三国城”。……
  主持人:
  看来大家都认为罗贯中是山西清徐人,我们看王进先生怎么说。
  王进:
  罗贯中故里之谜是文学史上的一大谜团,上个世纪才解开。在此之前曾经有过几种说法。一种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人,主要依据是在明朝,有位山东人蒋大器在河南当县官,第一个发现了《三国演义》的手抄本,并亲自给《三国演义》作序。那时侯《三国演义》还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说,开头写的是“罗贯中,山东东原人”。正因为有这么一段序,后人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东平县,事实上在山东东平找不到罗贯中的任何痕迹。第二种说法认为罗贯中是浙江杭州人,他的理论依据有三个:第一,杭州历史上多出才子名士,《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杭州人的生活习性及文人笔法非常相似;第二,罗贯中有一段游历江浙的经历;第三,在江南名士赵宝逢去世的名单上曾经出现过罗本这个人,罗贯中字本。后来学者经过考证发现,浙江杭州说有很多漏洞。第一个漏洞就是明朝初年的赵宝逢,他去世时吊唁的名单中大部分都不是杭州人。第二个漏洞,一个人有可能游历在杭州,但是那只是他的一段生活经历,不能认定这是他的原籍。第三个漏洞,不一定非杭州人写不出这部传世名作来。此外还有四川说、江西说。到上个世纪的初期,文史专家从宁波天一阁里发现了元末明初贾仲明写的《录鬼簿》。《录鬼簿》这本书里面清晰的记述了“罗贯中字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与人寡和”,清晰标明了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而且鲁迅先生也认可这种说法,正因为鲁迅先生的认定,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才作为一种结论存在下来。至于是太原什么地方人,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山西太原清徐人,一种认为是山西太原祁县人(当时祁县属太原管)。但是从今天的实证角度看,是祁县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主持人:我们在祁县也拍了很多东西,下面就请朋友们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到祁县看一看,罗贯中有一些什么样的生活遗迹?
  (播放罗贯中是祁县人六大实证的电视短片)
  1.实证一:砚台
  在祁县河湾村的罗氏后人罗悦琴老人家里保存有罗贯中少年时代用过的一方砚台。1996年夏天,祁县文化学者杨立仁先生进入河湾村考察,在罗悦琴家的商店里发现了这块古砚。
  杨立仁:“这块砚台是在罗月琴家发现的,为什么说这块砚台是罗贯中用过的呢?这方砚台上有七个字,三个大字是‘湖海置’,旁边有小字‘时年十六’,因为罗贯中有个号叫‘湖海散人’,跟这个砚台上的湖海联系起来,判断它是罗贯中用过的砚台。”
  这块古朴苍老的磴泥砚,长14公分,外面嵌有木匣,上面有草莓形状的雕刻。向我们默默讲述着罗贯中少年时代的故事。
  杨立仁:“有一个故事是罗贯中拆字。他母亲太相信迷信,请来一个江湖算卦的,让给她算一卦,可是算卦的时候,鬼话连篇,罗贯中在院里玩耍,听见后不入耳,就想怎么样把这个骗子撵走,但他又怕伤他母亲的心,他就想了个办法,写了张字条,字条上写着:古月门中市,言青山上山(胡闹请出),他就递给了江湖骗子,江湖骗子一看扭头提上包就走,这就是在我们祁县流传的。罗贯中从小就有拆字的本领,他写出《三国演义》来,上面也有很多拆字的故事。比如说杨修,他用杨修这个人出面对付曹宰相,写了“一合酥”,杨修一看这一合酥,他让大家一人一口吃了,人们说宰相的东西还能吃了?杨修说没事没事,咱们吃了。吃了以后宰相出来看见不高兴,我的点心为什么你们吃了?杨修说你上边写着,一人一口酥。”
  2、实证二:神祗
  这是保存在祁县文管所的罗氏神祗,它是1997年在祁县河湾村的罗氏后人家里发现的。
  杨立仁:“这块神图起什么作用呢?”每逢过大年的时候,后代子孙瞻仰老人挂起贡献,人要是死了以后就上这个神祗,生下来的时候是上家谱。”
  这幅神祗用六幅棉土布缝合而成,以祠堂的形式绘制。整个画面用多种颜料精工绘制而成。神祗上画有祠堂大门,祭堂上悬挂有“罗氏宗祠”、“木本”、“水源”等几块牌匾。神祗上从立祖人到第八排的祖宗肖像全为女像,一律身着宋朝服饰。供桌下跪拜祭祖的是一位身着宋朝官服的男子,四位身着宋服的男子长者分立左右。
  杨立仁:“这块神图分五部分组成,有人像、牌位、文字、大门和庭院,从罗氏第一是世记载到第十三世,在第十三世的左边的第二十九个,有《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正名罗本,在十二世上有他父亲罗五训的名字。从这个神图来看,有《三国演义》的罗本的名字,就说明罗本(罗贯中)出生于祁县河湾村,这是没有问题的。
  这幅神祗被专家证明为明初遗物,是河湾村罗氏家族永乐十年的复制品。神祗的绘制细腻、讲究,是判断罗贯中是祁县河湾村人的重大实证。
  3、实证三:罗氏家谱
  河湾村罗氏家谱有两本,一本为残谱,这是一套根据残谱誊抄而来的全谱,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套全谱纸质泛黄,字迹清晰可辨,明确记载了罗贯中为河湾罗氏第十三代人,同时对罗贯中和他的妻子卢氏所生的五个儿子也有详细记载,有人曾对全谱提出质疑,近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家缙先生对此做出鉴定,罗贯中家的宗谱不存在什么真假问题,罗氏家谱也就成为罗贯中身世何处的又一重大实证。
  主持人:
  通过神祗和家谱,我们可以推断出罗贯中从小生活在祁县,长大成人之后抱着建功立业的思想投身到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部队当中,后来张士诚和朱元璋为了争夺江南的控制权两虎相斗,最终以张士诚的失败而告终。当时作为张士诚幕僚的罗贯中,不得已回到了故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他的中晚年,罗贯中倾尽心血,把他的所有政治抱负都化作了不朽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
  主持人:罗贯中的一生可以说穷困潦倒、书生意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隐含有文人的影子,所以《三国演义》也就成为历代文人爱不释手的一部作品。在文人的眼中,《三国演义》向大家展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展示了千人千面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且充满了九曲回肠的动人故事,包含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这样一些人生哲理。
  王进: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起伏跌宕的传奇故事,而且《三国演义》的第一个高潮“吕布戏貂婵”,就和我们山西有很大的关系,它的三个主角都是我们山西人。吕布是定襄人,貂婵是忻州人,“吕布戏貂婵”的“幕后导演”王允是祁县人。《三国演义》的最后一个高潮“三家归晋”,就是魏、蜀、吴三家归晋,晋是我们山西当时的国号。所以《三国演义》这部书和我们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持人: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祁县英才辈出,您认为罗贯中创作这部《三国演义》和咱们祁县历史上的英才名士有些什么样的特殊关系?
  王进:
  我主张罗贯中是祁县人是有深刻道理的,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人物也可以滋养后人。在祁县这个地方,每走一步就可以惊醒一位正在沉睡的历史文化名人。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可以找到很多祁县名人的影子,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曹植有一首很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用《七步诗》这种形式,形容曹植很有才华,这和祁县一个名人有着惊人的相似,就是王维。王维十六岁的时候去长安闯荡天下,为了得到女皇帝武则天的器重,王维男扮女装,扮成宫廷的舞女,在几步之内写了一首很有才华的诗,武则天马上就认识到了这位来自故乡的大诗人。唐朝是一个以诗取士的年代,王维就是通过在几步之内创造了几首名传千古的名句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最后得到重用。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温庭筠,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花间派大师,这个人才思敏捷,惟一的缺陷就是长相很丑陋,历史上把他叫做温钟馗,长的和捉鬼的钟馗一样,但是温庭筠这个人很有才华,有个雅号“温八叉”,只要双手放到胸前,摆成一个八叉的样子,马上一首名句就出来了。像“温八叉”长相奇丑、才华出众的人,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就是弥衡。
  《三国演义》是在唐传奇、宋院本、元杂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但是更多的倾注了罗贯中的个人才华和个人智慧。周瑜这个形象,在祁县也可找到原型,他就是东晋初年的大将军温峤,温峤当年利用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司马家族的重用,在东晋和西戎隔江对峙的情况下,打败了举兵南下的少数民族部队,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命脉。温峤当年带兵出战的时候也就是十几二十岁,最后成为宰相,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他一生的经历和周瑜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罗贯中正是借用了祁县人温峤的这段经历塑造了历史上的少年英雄周瑜。
  4、实证四:罗氏宗祠
  这是位于祁县河湾村的罗氏宗祠,这座建于元末明初的四合小院,静谧而凝重,依然保存着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
  杨立仁:“这是直棱角,这就代表元代时候建筑的风格,元代时候它的建筑艺术,不管老百姓(民居)还是庙宇、祠堂,用这种窗户就是当代(当时)规定的工艺。
  同期:“本村扶梁功德主罗云贵,祖母陈氏,父五训,谦母刘氏,己身贯中,妻卢氏,学盛,妻王氏施银五钱。”
  这是祁县学者杨立仁先生在祠堂顶部的一条扶梁签上发现的,它是罗家四代人及其妻为修祠堂捐款的记载。他们及其家人的姓氏与家谱上的记载没有任何出入,特别是扶梁签上明确标有“贯中”二字,这无疑证明罗贯中晚年仍住在河湾村,并与他的四子学盛夫妇生活在一起,一同为村里做了许多功德善事。
  5、实证五:罗贯中墓 
  走出河湾村,在一条乡间小路的尽头,是明代罗氏墓地所在。
  杨立仁(祁县文化学者)采访同期声:“身后这个木堆是河湾村十几个老人发现的,原来在墓南边有一块墓碑,墓碑上刻着‘罗本之墓’,落款写的是‘永乐二年’。河湾村的老人断定,这个墓是罗本之墓,罗本就是罗贯中的正名,这块墓碑被日本人炸铁路时炸掉了,可是经过晋中地区文管局局长,是个副研究员,他来考察,挖掘了这个墓子,这个墓是八卦墓,是八角的,说明这个墓是元末明初的墓穴,里面有两付尸骨,一男一女,这和罗贯中家谱上记载的,罗本跟他妻子卢氏是一夫一妻是很吻合的,还拿出两个陶瓷罐子,经过省文物鉴定组鉴定,证明是元末明初时的罐子,通过这几个实物证据,证明了这个墓,就是罗贯中的墓穴。
  从墓穴几乎没有陪葬来看,生前的罗贯中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联系到扶梁签上的记载,他们一家四代为家族祠堂只捐了五钱银子,有可能是倾其所有,生活困苦。

  砚台、罗氏神祗、罗氏家谱、罗氏祠堂、罗贯中墓
  罗贯中是哪里人,他的一生际遇如何,在祁县、在山西、在故里,我们正在一步步走近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在他的作品中,在他铺排的故事中,在他描述的人物中,在跌宕起伏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不朽心灵,罗贯中留给我们后人的,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寂寞生前事,千秋万岁名”。

  主持人:中国章回小说都有开场白,今天我们节目的开场白,就请我们的“三国少年”赵岩给我们讲一段“三国”故事,我们把它叫做“大话三国”。
  赵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赤壁之战”。曹操所带兵将大部分是北方人,特别是击败袁绍以后收降过来的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水上风浪不定,导致战船经常飘摆,使士兵有水土不服呕吐的情况。这个时候,庞统来到曹营,对曹操献计说,你应该把战船连起来,然后船与船之间铺上木板,这样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使船左摇右晃而导致士兵不适。曹操就接受了这个建议。属将就对他说,主公,你如果这时候把船连起来,东南风来了,东吴军如果用火攻的话,我们就无处可逃了。曹操自认为学识渊博,就说,冬天只会有西北风,如果东吴军纵火的话,只会烧他们自己。属将听了他的安排,就把铁索布置好了。周瑜在赤壁纵火,然后烧掉了曹操的战船,又在半路上截杀,使曹操损失惨重,最后狼狈不堪地从华容道撤退,奠定了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主持人:“三国少年”赵岩在通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另类的发现,那么就请赵岩把他最得意的发现告诉给大家。
  赵岩:华容道本来就是泥泞小道,加上当时天降大雨,曹操的残兵败将走得非常慢,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历尽艰难险阻才逃到了江宁城。所幸的是,孙(权)刘(备)联军没有追上。我们假想一下:如果已经追上,甚至说关云长已经在这儿埋伏了,为什么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会把曹操放走,而仍然让关羽去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考虑:一个是为刘备考虑。当时曹操兵败,没有多少实力了,而孙权破了曹魏以后势力大增,有十几万兵力,在后面尾随紧跟,而刘备的兵力合起来就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和刘琦的一万水军,再加上张飞赵云的少量步骑,合起来只有两万多人。我想,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孙权把曹操一口气“吃”掉,那么孙权会不会也把刘备“吃”掉?为刘备计,还得留下曹操,就是所谓的力量均衡;再有一点,曹操对关羽是有恩的,关羽虽然口头上说“斩颜良、诛文丑、报答过了”,但是心理上对曹操还是非常感激的,借这个时候消除掉关羽以后的这种感情上潜在的不良因素,对于他将来忠心为蜀汉打江山,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当时刘备的势力本身已经很弱了,这个时候如果派别的将,派张飞、派赵云,真的就把曹操杀掉了,那么北方马上会陷入混乱,以刘备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收拾北方。而孙权可能会乘机渔利。所以诸葛亮综合考虑,从关羽来讲,从刘备来讲,他只能选择这么做。这个做法可以,但是小说中处理欠妥当,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关羽杀不了曹操,而非要他立下军令状,回来以后,刘备又劝说军师“看在当年桃园结义的份上将功赎罪”。诸葛亮最后说了一句话“天命不可违也”,把诸葛亮这个本来非常有智谋的军师,降成了一个算命先生。

  曹操是二流的政治家

  主持人:我们都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那么说“三国”,我就想请教一下二位,你们认为自古以来,在官家眼中《三国演义》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是怎样解读的?请教一下王进。
  王进:《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历史的重要读本和重要范本。在官家看来,就是在政治家来说,他看“三国”看什么?看治国方略。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总结了中国历史上三种治国方略:一种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以武治天下。像这种皇帝历史上多的是。比如说汉代的刘邦、明代的朱元璋,他们都是这种草莽英雄平定天下,这是以武治天下。另一种治理天下的路子,是以孙权为代表的权谋治天下。所谓的权谋治天下,就是处在弱者和强者之间,如果强者进攻我,我就和弱者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者;如果弱者进攻我,我就不停收拾他;如果强者和弱者两家争夺起来的话,我就从中渔翁得利。这就是以权谋治天下的路子。还有一种治国方式,就是以刘备为代表的以仁治天下。作为一代君王来说,以厚德待臣,臣以死相报君王。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巧妙的贯穿了以仁治天下、以武治天下、以权谋治天下的路子。
  赵岩:我个人认为,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法家,他应该是以权谋治天下的典范。我们看到他借军粮官的头平息了十七万士兵的愤怒,然后借机杀掉杨修而摆脱了“鸡肋”的不利影响。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曹操不是一介武夫?
  赵岩:并不是一介武夫,他是一个谋士。如果他是一介武夫的话,他根本不会给《孙子兵法》作注释。在《孙子兵法》问世七百多年来,曹操是第一个给它写注释的人,虽然这个注本已是很残缺了。但从这点可以看出,曹操最擅长军事,政治才能在其次。
  王进:曹操是一流的军事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诗人。
  主持人:《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三种治国谋略以后,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发?
  王进:人都有两面性,比如说刘备,他也想武力统一中国,但是他实力不够,所以他倡导仁义。孙权也想武力统一中国,但是他实力也不够,也没有仁厚的思想,所以他只能以权谋来统一中国,“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是孙权自始至终的思想。曹操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这种思想根本没有一种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仁治天下的思想。曹操、刘备、孙权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管谁当政,老百姓看你好和坏,评价你的标准只有一个:重道德不重权谋,重民心不重技巧。

  “财神爷”的真面目

  赵岩:历史上并没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他们三人虽然情同手足,但是并没有达到结拜的地步。所以,关羽对于当时刘备“身无分文,织席贩履”这样一个人,能够倾心相交,甚至在曹操给他(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赏了金银无数,还赏赐府第,甚至封他为汉寿亭侯的情况下,仍然把当年的生死之交刘备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哪怕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也一定要找刘备,重回故主麾下。从这一点来说,关羽的忠义是无人可比的,叫人佩服。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关羽是我们山西人,后来被商人们尊为财神。在明清时代,也就是在咱们山西富甲天下的时候,山西人走到哪儿,都要把关帝庙建到那儿。也许是因为有关公的护佑,当时的山西商人可以说是汇通天下,富可敌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代晋商。我想请教一下二位,你们认为商人是怎样解读“三国”的?
  王进:官家看《三国演义》,主要是想从《三国演义》中摸索治国、济世的思路;百姓看《三国演义》,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伟大的理想;文人看《三国演义》,他喜欢看里面的传奇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商家看《三国演义》,他是有自己的利益驱动的。关羽是一个集英雄和君子于一身的人,既是英雄,也是一个正人君子,言必行,行必果,无信而不立。中国的老百姓以前奉赵公明为财神,后来之所以选择关羽,实际上就是看中了关羽英雄和君子两种气质集于一身的形象,这是百姓从感情的角度选择关羽的。从理性的角度,从经济学的角度,他们把关羽尊为财神,是有独特的历史渊源的。在中国历史上,从司法角度说,国家的法律基本上都是以刑律为主,比如我们讲《大唐律》,就是唐朝的刑法。作为官家和百姓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只有刑法一种法律存在,没有经济法和民法。在没有经济法和民法的情况下,百姓之间从事经济活动怎样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就是靠诚信。关羽是一种诚信的化身、诚信的代表,所以中国老百姓尊关羽为财神。
  赵岩:虽然说我佩服关羽的诚信,但是严格的讲,从真实的角度讲,关羽除了诚信以外,别的地方是不足取的,比如他为人的傲气,他做事情的那种缺乏理智的冲动,事后不肯承认错误——总的来说,他的人格是有一定缺陷的。由于他的人格缺陷,特别是这个傲气,毁了他的一生,最后败走麦城,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王进: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关羽,在各种关系中间选择关羽,是经过了慎重的长期的积淀。因为在古代经济活动中,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有几种关系可以选择,一种是金钱关系,比如我和你纯属是一种金钱关系,咱们是金钱交易,这种情况下,我和你做了一笔买卖,另一笔买卖怎么样,我心里没底。另一种是裙带关系,利用自己的亲戚关系或亲情关系来做买卖,这种关系也是短暂的。在金钱关系、裙带关系、义利关系之间,金钱关系和裙带关系永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惟一能长久的就是诚信和义利的关系,诚信和义利的代表就是关羽。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在做生意的时候,抛弃了相互间的金钱关系,抛弃了相互间的裙带关系,而选择了诚信和义利关系,诚信和义利是永远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砝码。

  让“三国热”带动山西旅游经济

  主持人:
  罗贯中是哪儿的人,目前有好几个地方来争,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最起码我们可以这样看,就是人们现在已经醒悟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旅游要发展,就必须要打好名人文化这张牌。从我们全国来看,很多地方都在兴建一批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人文景观当中,有的红红火火,有的却日渐冷清。我想请教一下二位,你们认为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王进:
  我觉的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反过来,如果你学术研究出现缺陷的时候,将给旅游开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山西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不惜加大投资,造一笔假古董建筑,另一方面,我们延传下来的一批精品古典建筑急需保护而没有资金,清徐和祁县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清徐投资六千万盖了一座三国城,祁县有明代年间的罗氏祠堂,有明代年间的罗氏神轴(祗),有明代年间的罗氏家谱,而这些恰恰是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护。这个真建筑和假建筑的区别就好比瓷器收藏家眼里的瓷器:新的瓷器无论你造的再好,再精美,毕竟是后人复制的。第二,再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筑和新造的假古董建筑就好比你的奶奶和巩俐演的奶奶这种关系,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筑是你实实在在的奶奶,新建的古典建筑虽然也是你奶奶,虽然年轻,虽然漂亮,但她毕竟是巩利演的奶奶,而不是你的亲生奶奶,差距就在这个地方。
  赵岩:(16岁)
  发展经济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说单纯的发展经济,就把艺术的一些东西和某些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是很不合适的。旅游牌要打好,还要把景点维持好,不能说为了发展经济搞竭泽而渔,今天发展了,那么我们以后的子孙去看什么?要从长远角度考虑。
  王进:(青年作家)
  现在学术研究有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的倾向是捕风捉影,另外一种倾向是将错就错。捕风捉影,听风就是雨。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女娲是一个神话人物,女娲补天,但是偏偏有一些学者考证女娲是洪洞县哪个镇的,如果洪洞真按他这种理论来造一座女娲宫的话,无疑又会成为“几千万养了只不下蛋的公鸡”的笑话。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毕竟是神话,而不是实证,所以绝对不能捕风捉影。第二个是将错就错,现在六千万养了只公鸡,为了给这个错误的景点寻找一种新的生命,就不惜为他寻找一个错误的学术理论,所以这种学风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有严谨的、科学的学风才会成为旅游发展的灵魂。另外,作为旅游投资者的一级政府来讲,要严格组织专家对现有的学术成果进行论证,没有科学论证的前提下,不要贸然投资,否则就会重蹈清徐的覆辙。
  主持人:
  旅游和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关系,你们认为是什么?
  王进:
  我觉得旅游和历史文化名人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比如青岛、大连等地方,旅游产业也发展的不错,但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名人也并不是特别多。山西旅游前景可观,但目前的状况并不是太好。就从这个《三国演义》来说吧,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咱们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来发展山西的旅游产业。连一生穷困潦倒的罗贯中也万万不会想到,在七百多年之后,自己成了后人竞相争夺的对象。 这真是:一杯浊酒喜相逢,千古兴亡事,尽在笑谈中。 

本文作者:吉红枝 孔烨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