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深山古寺天台庵

  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
  四座唐代木构古建筑,
  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庙、天台庵,
  历经千年,唐风犹存,
  以木取材,木构撑天,
  唐代木构建筑系列之四:
  深山古寺天台庵。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虽然那一段段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文明的遗迹却永远的留在了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即使这个地方那么偏僻、那么闭塞。
  平顺是躲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县,但这里却保存有我国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的天台庵。
  这里是远离平顺县城的王曲村,浊漳河从村边缓缓的流过。天台庵就建在村中心的坛形孤山顶上,周围的村舍则像众星捧月般的簇拥在她的周围。比起其它三座唐代木构建筑来,天台庵是最不应该感到孤独的。
  “天台”是指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天台宗”就是在这时创立的,随后各地纷纷建起了天台宗的寺庙和庵院。平顺县的这座天台庵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也就是公元907年。掐指算来,她已经在这座小山头守望了一千两百多年。
  这就是天台庵唯一的一座建筑,虽然小的有些不可思议,既没有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气磅礴,也没有南禅寺大佛殿的端庄俏丽,但一千两百年的阅历足可以让她骄傲的伫立在这里,卖弄自己的老资格了。
  这座寺庙的规模极小,平顺县志对她都只字未提,然而这座苍古的佛殿,却明确地告诉人们,天台庵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历朝历代都加以修缮,但它的风骨仍存,由柱子到梁,再到斗拱,几乎都铭刻着晚唐代木构建筑特有的符号。
  采访:原山西古建研究所所长 柴泽俊
  天台庵在梁架结构上还保持了唐代的梁架结构。它的举折,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那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在往高里做,包括我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这说明)这个时代是不容混淆的,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起来了,就举高了。之所以说天台庵是晚唐时期的建筑,它的梁架举高是比较大的。
  古建筑是凝动的音乐,是跳跃的音符。它的一梁一檐,一砖一瓦都是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的。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座佛殿,居然同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的结构颇为相似,同样建在高三尺的石质台阶上;同样平面呈方形,出檐深远、屋顶平缓;同样没有过多繁杂的装饰,形制规整、结构简约;同样具有我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特质。
  当然,天台庵也经历过后人的修葺,但却尊重了原来的风格,保持了原来的风貌。《诗经》中说,建筑的翼角像鸟的一对翅膀,可是这对翅膀已经经不起岁月的重负,不得不借助柱子的支撑。
  古建筑上的斗拱,是我国建筑发展演变的年历。天台庵佛殿上的斗拱,形式简约、手法苍古,用材的断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和同样地处偏僻的南禅寺大佛殿如出一辙。这充分说明我国唐代时对建筑的营造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至少在偏僻山村还没有统一规格。这恰恰是我国早期木构建筑鲜明的符号。
  采访: 山西古建研究所所长 柴泽俊
  (天台庵)处在偏僻的山庄,不在城市里边,交通不方便,文化就发展的比较慢。建筑的用材应该是很规范的,一个斗拱的拱子,多宽、多高,这都是规定好的标准和数字。按照佛光寺的斗拱应该说是很标准了,到南禅寺的斗拱就不标准了。这说明材质的比例,就是建筑的模数还不太统一。尤其在山区里面,就是在我们农村的偏僻山庄当中,对这样的规格、规范的模数还不太统一的时候。他就继续搞建筑,建下的虽然很好,但是模数并不一致,南禅寺是这样,天台庵也是这样。说明这个时候的建筑模数还没有普及到农村,在农村里掌握的,还不够严格,还不规范。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和结构模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到唐代时已逐渐规范化、科学化。五台县佛光寺晚唐重建的东大殿,由京都长安女子宁公遇布施营造,高僧愿诚和尚主持修建,确切的证实了这一发展进程。但偏僻山区,由于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条件限制,进化稍慢,没有规范化前的一些做法不可避免地反映出来,天台庵佛殿恰恰是这样。这也正是它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所在。她虽然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仍依坚持到了今天,成为我国现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一个。
采访: 山西古建研究所所长 柴泽俊
  天台庵建筑虽小,却反映了我国农村建筑业的普及和兴盛。就是在群众还没有完全掌握营造法式或材质规范的时候,他建起来的建筑同样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它是在官式建筑,就是在已经规范了的许多建筑中找不到的一个小型建筑,很有民间风格,很有民间的价值。唐代是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普及到农村也是唐代。是社会安定,政治安定的一个象征。我们研究这些民间的东西,如果把民间的寺庙、民居和这些民间的早期建筑结合在一起,研究我国民间建筑的发展史,天台庵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篇章。
  除了佛殿,寺院中保存下来的就只剩下这通石碑和殿前的这一对石狮子了。石碑,把久远的历史留到现在,还将传递给未来。但最终经不起历史风尘的吹拂,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欲言又止。倒是殿前这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似乎早已看惯了风云变幻、世事沧桑,显得老练世故。
  片花
  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最为强盛的时代,建筑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现在人们常以“大唐气象”来形容中国历史上那个最具魅力的王朝。一千年前的盛唐气象,曾经被无数人想象过无数遍,而盛唐的踪迹却久久的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虽然历史只吝啬的给我们留下了四座唐代木构建筑遗迹,但通过这些历经一千多年的殿阁楼宇,以及里面完好保存的同期彩塑,我们仍可体味到昔日大唐的辉煌。
  透过这些无声的建筑,我们感受到的是唐朝那不受幽幽时空和五洲四海距离所限制的巨大穿透力,以及她厚实的、灿烂的、慢慢沉淀下来的大气磅礴。这些静止的塑像,虽然表现的是天国的神,却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世俗生活中的唐朝妇女不拘一格、突出个性的服饰装扮,也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博大和开放。
  少年公子李世民兵起太原而夺天下,山西为唐王朝凝聚了最初的元气。大唐三百年的盛世里,山西匠人又以木取材、木构撑天,他们建造的一座座木构建筑,把盛唐气象传承到了历史的天空,使我们后人能够感受到大唐绵延不绝的艺术神韵。
  山西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质高雅、特色鲜明。这四座弥足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仅仅是沧海一粟。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片辉煌过后的黄土地,会发现她的历史脉络绵延了千年不断,她的先进思想流传了千年不枯,她的艺术精神播洒了千里不散。山西历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山西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成果结晶,是先祖赐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借鉴和依托的力量源泉。 

本文作者:孔烨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