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千古雄关看雁门

  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 
  名关 名城 名将 
  回首千年岁月 
  烽火狼烟 
  战鼓声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代县,地锁晋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地,历代为三晋门户,战略要冲。自古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美誉。代县境内的雁门关、内长城、边靖楼、杨忠武祠等古迹以及相关的传说掌故,构成了中国韵味独特、旋律高亢的关隘文化。关隘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脊梁,那苍凉雄壮的险关名隘,向后人昭示着一种襟怀:中华民族不可辱!
  “控五原之都邑,襟四塞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山西多边城重镇,多雄关古隘。这些关城曾经是历史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冲突的焦点,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汇合点,是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的分界点。这里曾经诞生了雄视千古的英雄名将,这里曾经走过了化剑为犁的和平使者,这里还留下了历朝历代的戍边思想和军事策略。苍凉悲怆的关隘边城,它所护佑的封建王朝早已作古,但它所凝聚的关隘文化却成为我们今天值得珍视的一笔人文财富。代县雁门关之于龙城太原,一如潼关之于西安,居庸关之于北京,剑门关之于成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关固守,而都城自保,天下安宁。
  在寒气逼人的冬日,我们来到了雁门关。塞外的劲风吹得我们几乎站不稳脚跟,漫天飞舞的冰雪几乎遮挡住了我们的视线,高大雄伟的关城却在这胡天冻云之中,愈加显得巍峨壮观,宛如一个高大的巨人,把寒风冰雪挡在了塞外,把平安温和拢在了自己的怀中。
  站在高高的长城紫塞上,极目远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连绵不绝的秦汉墓群,那毫无疑问是当年戍边将士的遗冢。他们,身前是血,身后是骨,生命和灵魂永远和雄关古隘紧紧连在了一起。这些秦汉墓群存世两千多年了,曾经震撼过许多文人墨客的诗魂。当年,李白看到了,写下了“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的句子;刘长卿看到了,写下了“末路成白骨,功归天下人”的句子;屈大均看到了,写下了“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剑,乱穿向,草中狐兔。”回味着古人气壮山河的诗句,面对着关外一眼望不到边的墓群,我们陡然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报国毫情。
  将士们当年的遗骨都被归拢到了地下,而作战的军城依然挺立在地上。在今天的山阴和代县境内,分别有两座土石夯筑的班驳古城,这就是旧广武城和新广武城,至今还生活着人家。在陌生的游客看来,这些古城尽管有贫穷的人家存在,但它们似乎更像行将衰亡的村落。殊不知,当年这里曾经是最让君王提心吊胆的地方,曾经是热血男儿建功立业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维系着国家的安危,每一堵边墙都撑起了国家的兴旺。
  雁门关关城坐落在雁门山顶,附近曾有靖边寺、李牧祠、营房、校场等等附属建筑。与傲视沙漠瀚海的嘉峪关比起来,雁门关仿佛不够威严;与跨岭探水的山海关比起来,雁门关仿佛不够气派;与背倚群峰的居庸关比起来,雁门关仿佛不够雄奇。它规模很小,关城长度不过一公里,墙体高度不过七米,如果要放到其它地方,甚至不如大户人家城堡式建筑的门楼。但就是这小小的城堡,从古至今,名气和影响丝毫不在天下任何一座名关之下,更是大户人家的城堡无法企及。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它天然的地理环境,雁门关处在南北交通的咽喉孔道上,开关则南北气运畅通,闭关则内外相雄,所以,它赢得了“九塞尊崇第一关”的美誉。其次,雁门关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打仗最多的地方,从战国到清代,发生在这里的大型战役就有二百多次,而且许多次战役的结果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再次,人们一到雁门关,自然就想到了那些曾经驻守在这里的千古名将。尤其是在明代,塞外的瓦刺人多次突破雁门天险侵扰中原,所以,明代诗人一想到雁门关,首先就想到了历史上那些百战百胜的报国英雄。如弘治年间的山西布政使李梦阳感叹“闻到朔方多勇略,至今谁是郭汾阳?”明代异族人屡屡突破天险,就是因为当时没有郭子仪那样的守关大将。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苏佑抒怀:“险绝颇怜今昔地,无令但说李将军。”守关必须选拔得力干将,不能只停留在追忆李牧的幻想中。当然,人们怀念最多,感情最深的还是忠烈千秋杨家将。杨业从军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北汉之主刘崇,仅凭地利固守三晋,南有能征善战的赵匡胤,北邻强悍凶猛的契丹国。生存在夹缝中的刘崇,不仅未能行李唐之志,反而屡战屡败,导致国破家亡。宋太祖起初以仁义之举,招降杨家将,并委以重任,抵抗强大的契丹。杨业及其子孙转战雁门关附近,多次挫败对手,最后,由于北宋文人政府对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信任,杨家将兵败陈家峪,杨业及其子孙以身殉国。杨家将的失败,从本质上来讲,是北宋戍边政策的失败。如今,在雁门关附近还有一处杨忠武祠,大院内外,古槐含苍,青松滴翠,楹联遍布,写尽后人崇仰追思之意。
  雁门关,两军对峙是险关,和平年代是边市。漫步雁门关内的代县城,最醒目的建筑便是位于中央大街的边靖楼。在战争年代,边靖楼门楼既是了望台,也是信号站,全城居民惟此楼号令而动。和平年代,边靖楼门洞大开,南方动载名茶丝绸的商队过此洞而往塞漠,北方的胡马满载着胡盐玉石而赴中原。熙熙攘攘的马队商旅,接踵而至的胡汉人流,挤满了代州城,那时,各民族和谐相处,彼此融合,一派兴盛气象。此外,古城周围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里还驻扎着大量的戍边将士,军队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粮食、布匹、战马、军刀……各种商品源源不断汇聚而来,供应着军队和边民。所以,宋辽以来,代州城一直是繁荣兴盛的榷场和边市。直到今天,古城的大街两侧还保留着许多商号遗迹。
  走在民风淳朴的代县大街上,走在寒风凛冽的雁门大道上,我们始终浸润在一股英雄的气息里,始终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英雄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个中华大家庭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鼓舞我们创造明天的精神动力。
  站在岁月洗涤的门中,回望千年历史,和平与战争竟然相隔得如此之近,一关之隔,一门之距。今天,雁门关作为古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走过风雨岁月后成为当今世人争相目睹的“东方军事古城堡”,感受这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边塞文化。 

雁门关

本文作者:吉红枝、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