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雄关——宁武关

  片花
  解说: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汉民族和北方民族发生联系,主要通过三个地区三条路,一是河北地区的山海关路,二是雁北地区的大同路,三是陕西地区的宝鸡路。三路之中,中路犹为重要。如果从大同北部扣关入内,越过恒山山脉的内长城这道屏障,就可以长驱直入中原腹地。于是,历代汉王朝统治者,据长城以守。在横越晋西北崇山峻岭的长城之中的三关: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在战略防务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三关之中,宁武关为首。它在晋西北长城脚下,西挽管涔山,东携云中山。两脉山系延展开来,形成天然屏障,恢河自城关西南的分水岭发源,绕城而过向东北劈开一条较长的峡谷。两岸诸峰对峙,隘口奇险,若屯兵于此,北可挡朔州、大同之锐,南可护忻州、太原之安。两侧可策应雁门关、偏头关之急。
  据史料记载,宁武关是在明代正式建关。与偏头关、雁门关有别的是宁武关并不是建在长城之上的一个堡垒,而是一座城堡,并距离长城有十三公里之远。这样的构建形式,大概和宁武关的地理位置有关。雁门关建在高山上,偏头关立于黄河水边,二者都有险可守。而宁武关则处于山谷之中,恢河谷底地势平缓,仅在谷底的内长城就长达二十多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成为他们进入中原的一个缺口。由于宁武关一带向来没有固定的守戍关隘,而且平坦的河谷直通塞北,可容大军迅速调遣,从而为北敌南侵提供了许多便捷。特别是明成化年间,朝廷边政废弛,致使边关屡屡告急,这不能不引起朝廷的重视。
  据《三关志》记载,成化元年,都御使李侃奏请设立宁武关遭非议。李侃辩道:“当北部南侵消息传来时,守将必然严加防范,致使敌军无隙可乘。倘不设宁武关,不加防守,北敌势必由宁武关深入内地,我军如被迫仓促迎战,必定既要顾虑敌军的正面攻击,又要提防其游骑包抄后路。那时候,我军前后受敌,对敌军进攻便无可奈何了!”李侃的正确意见,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于是,在成化三年,明朝廷降旨建立宁武关。
  同期:(国家一级作家 学者 王树森)
  这里就是宁武县城,它的前身就是宁武关的城池。也就是说宁武现成是在宁武关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宁武关初建于明朝的成化年间,成化二年设关,成化三年关城建筑成功。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设关?从战国以来,历朝历代北方民族每年南下袭扰,都是经过内长城的隘口之一阳方口突入,然后经过宁武关,直下太原袭扰中原。所以宁武关这个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尤其在明朝中期,成化年间前后,北方民族再度掀起这个南侵的高潮,经常战事频发,所以边关不稳。有些朝廷的有识之士,有一个都御史他叫李侃,这个人是有战略眼光,他就给朝廷上奏,说我们在内长城上已经设立了东面的雁门关,西面的偏头关,而唯独宁武这个地方没有设关,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秋防宁武,冬防偏头之说,这都是李侃在奏章里提到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的时候,北敌就经过宁武关,沿着恢河谷底,汾河谷底南行。到了冬天的时候,偏头关那边有黄河结冰了,匈奴就从黄河进来,所以这样就说明了,在整个春、夏、秋这三个季节,宁武关的防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李侃力奏在宁武关这个地区设关。朝廷最后采纳了李侃的建议,在着儿设关。宁武设关以后就可以东援雁门、西应偏头、北护大同、南卫晋阳。这样它就成为一个这一地盘的战略中枢。所以从那时以来,宁武关就有“晋北锁钥”、“战略要塞”、“咽喉重地”,就有这些战略名称。这就充分说明了它这个地方战略很重要。
  解说:宁武关关名的由来,也是颇有一番说法。在史书中,对宁武关的得名并没有明确记载。今人推断有两说:其一,是因当地在古代兵连祸结,人民饱受战事之苦。“宁武”二字,即取“宁战息武”之意,表达了当地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其二,是北魏时,曾在当地设立过“广宁”、“神武”两个郡,后两郡合为一郡,即取原郡之“宁”、“武”二字,合称为“宁武”。
  片花:
  解说:建关千年的宁武关,做为边防重镇,历经了战火烽烟的锤炼,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关隘文化。透过苍凉的关隘遗址,我们感悟着数个朝代的戍边思想和外交战略。宁武关及其内城,最辉煌的时期就是明朝。雄关耸峙,绵延千里,后来历经数百年沧桑,大多坍塌毁坏。明成化以后的皇帝,大多没活过40多岁。国家之主多是养尊处优、身体不济的青年人,实权由后宫集团、宦官集团、文人集团争来争去,内讧不断。边关的稳固,只维系于形式上的险要,而忽视了内在的建设。这样一来,雄关险隘难敌外患,蒙古人多次破关进入腹地。据《宁武府志》记载:仅嘉庆朝,明军就数次战败。后来江山易主,博闻强记、智高一筹的康熙帝的戍边思想和外交战略立足于:以德安天下。这种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吴起军事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清代的康乾盛世,仁者无敌的局面,足以为之证。
  片花:
  解说:在政通人和的今天,古城宁武,边塞烽烟早已散尽,雄关险隘半入尘土。但是,宁武文化的另一面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钟爱,那就是秀丽三晋的自然风光和具有研究价值的北方民居、古堡遗址。宁武关民居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房屋的出檐比较深,一般有四五尺之多,举折平缓。这与老北京的古四合院建筑极为相似,其建筑等级明显高于常见同类。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的宁武关,驻地军政官员,多由京师派遣而来。正是这些人员的驻入,把京城的风俗带来,并遗传下来。从这个角度看,宁武关与京城,在古代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距宁武县城约50多公里处,至今保留着一座城池的清晰轮廓。残颓的城墙废墟满目苍凉,保留原貌的旧式房舍分列在街巷两侧,这就是宁武关一带最早设郡立县、最早建设城垣堡寨的宁化古城。从残留下来的南门上,尚可见到那城墙断壁的纵剖面上,明代的砖层里有宋代的砖墙。而在宋代之前,城垣的主体部分全是夯土版筑的营造作法。由此也证实了我国大规模用砖包砌城墙是从宋代开始的,能证明这一点的是北宋晚期画家张择端的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图中都城汴京的高大城楼全是用砖包砌的,可那毕竟只是一幅画,而古宁化城的宋代砖墙,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实物。
  同期:(国家一级作家 学者 王树森)
  我们面前这座残破的城池,他叫做宁化古城。它最早建于隋朝,它是隋朝的隋炀帝所建筑的百里行宫体系,汾阳宫的下行宫。宋代它曾经复修,明代再次复修过。宁化古城它位于宋代以分水岭为北疆的南侧20公里处,它是当时最接近北疆的一个,最后的一个郡县制所所在地,所以当时不仅设有行政长官,而且有军事重阵驻防,所以在宋代它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个城池呢,它是隋、宋、明三代古城,但是在宋代它的地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现在宋城的遗迹,大有西安、中有平遥、小呢就是这个宁化。所以宁化宋城的发现,使我国宋代城池的建设,大、中、小兼备,成为完整的体系。所以它在我国宋代的古城建筑史,以及宋史和中国古代史方面,研究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解说:宁武关依山之麓、临恢河岸边而建。在这里,古老的雄关和长城在苍茫的山峦上蜿蜒耸立,与汾河背向而淌的恢河从宁武关城外向北流去。托罗台、宁化古城和宁武关城,记载着这里金戈铁马的风云岁月。这一切,勾勒出了一幅充溢着边塞风情的雄宏图画。 

宁武关鼓楼

本文作者:吉红枝、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