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明代彩塑入双林

  片花
  韦驮之冠
  悬塑之魅
  双林寺
  走向世俗的明代彩塑
  明代彩塑入双林

  这尊千手观音,和众多的寺观彩塑造像一样,宝相庄严,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不同的是,她的脸部肌理更加细腻润泽,和13双收放自如的手印加在一起,具有了更加妩媚的女性特征,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不免感叹道:千手观音五百年前涂抹的红唇直到今天仍然明艳如初,在她面前,那些现代的化妆品也都黯然失色。
  千手观音只是平遥双林寺2052尊明代彩塑当中的一个。在明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远离人群的石窟艺术逐渐被寺庙艺术所代替,也因而凝聚了世俗间的人气,以至于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都日趋世俗化、民间化。
  “攒眉怒目四金刚,龙女扶持大士旁,都是世间真实相,人物情态此中藏。”这就是对平遥双林寺彩塑的真实写照。在古代匠师手中,彩塑佛像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冰冰的神,而是有情有性活生生的人。双林寺彩塑所表现出的生活真实及艺术魅力,是至今还能深深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
  片花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始创年代早于北齐,到了宋代取佛教“双林入灭”之说改称双林寺,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就是其中的一项。
  山西是我国明代寺庙造像保存最多的省份,平遥双林寺、隰县小西天、长治观音堂都是这一时期的。明代统治者起先是本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原则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所以寺庙造像的艺术特点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这些寺庙造像中,水平较高的首推平遥双林寺中的泥彩塑像,它们在形象塑造上打破了一般寺庙中的程式化样式。因为从整体上讲,明代寺庙造像的造型虽真实,但大多缺乏神韵。
  600年前的明代工匠,馈赠给我们的彩塑艺术经历了历史风雨依旧风韵不减。双林寺的10座殿宇,庇护着上千尊举世闻名的彩塑走过了明、清两代。
  片花
  一进双林寺的山门,就能看到这四尊有如京剧武生亮相的金刚塑像,他们在殿外的风雨中已一动不动地站立了上百年,却依靠形体的前后转折、块面的高低起伏、线条的方圆交替,成就了中国彩绘泥塑中能看到力量、听到声音的传神之作。
  金刚、天王是佛教塑像中威猛刚毅、法力无边的代表,明代工匠凭借生活的观察和记忆,把一个个生动细腻的瞬间凝固。所以,双林寺的金刚和天王眼神似电,绝不放过百米内的任何一个角落;鼻翼张合,能够听到他们正在变得紧促的呼吸;甚至臂膀的青筋都根根暴起……雕塑中最难表现的腹部在这里却最富有表现力:这位天王的腹部在腰带的束缚下紧绷绷地鼓凸起来,似乎再稍一鼓气,腰带就会嘎然而断。站在他们面前,会强烈地感受到蕴含于泥胎中的一种生命、一种力量,似乎在不断滋长、积聚、膨胀,仿佛要撑破形体外壳的束缚而迸发爆裂。雕塑虽是无声的艺术,可我们却分明听得到四大金刚如雷的断喝!
  明代彩塑大量汲取了绘画、戏剧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在雕塑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更多的突破。双林寺几乎容纳了所有的雕塑手法:圆雕、浮雕、悬塑、壁塑……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在构图布局及塑造技巧方面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这些以具体故事情节组成的连环画式的壁塑和悬塑的人物造像多达千尊,高度在25厘米到50厘米不等;他们分五到六层,从地面沿墙壁而上,悬于半空,穿插于梁架斗拱之间,层次丰富,构图活泼,统一中又蕴含着变化。人物左顾右盼,上下呼应,前后相连,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不仅构思绝妙,而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这种大型的彩塑群体,在历代的寺庙彩塑造像中是少有的,现存下来的也就是长治观音堂和隰县小西天,就连与双林寺在同一座城内的五代镇国寺彩塑,也没有双林寺这么大的场面。
  片花
  取材真实,抒发个性是明代彩塑最为传神之笔。双林寺彩塑中有一组十八罗汉群雕。尽管有宗教教义的限制,但古代匠师们能够尽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有限的特定空间内给罗汉群体安排了生动的戏剧动作和真实的心态表情,透出一种喧闹、幽默的气氛,观之使人忍俊不禁,遐想联翩。难怪世人分别给他们起了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国名字:多言罗汉、哑罗汉、醉罗汉……他们本来的佛名反而被人遗忘;依据罗汉的表情和动作,人们又为他们附会出这样的故事情节:醉罗汉不守清规戒律,放荡不羁,喜欢偷酒痛饮。大家都按时听佛主讲经说法,唯独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姗姗来迟,一手还指着旁边的迎宾罗汉,仿佛正在为自己辩解。
  同期:(平遥县文物局 赵昌本)
  双林寺这两千多尊明代彩塑当中,不难看出它有几大特色。就是在塑造手法上的高度对比,有高与矮的对比,胖与瘦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等等,体现的非常明显。另外一个就是双林寺的高度的世俗化,比如说像我们这千佛殿里头的这些供养人。供养人实际上就是当时那些信徒们的形象,实有的形象,那就是可以说是真有其人。在这些人们当中,我们能看出来,这些塑像确确实实穿戴着明代的服装。
  世俗化也就意味着汉化。在双林寺,除了供养人是典型的明朝服饰外,就连千手观音旁的善财童子也穿了一身明朝官服,比起另外一个殿的善财童子,虽然完美细腻,却少了自在,多了官气,和衣袂飘飘的佛国众菩萨站在一起,有些孤家寡人的味道。
  片花
  明代彩塑似乎都深谙寓静于动的哲学和美学,因而创造出了双林寺千佛殿韦驮像这样的上乘之作。双林寺的韦驮像曾被专家学者誉为“全国韦驮之冠”。韦驮像的构图是身体重心放在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以上,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反从这种夸张变形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此外,从韦驮下肢的稍息站立动作到上肢、头部的侧向转动,再到眼睛的反向侧视,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节奏并富有连续性的动作。使韦驮像一扫元明以来护法神将空洞呆板的表情,静里有动,文中蕴武,充满活力。
  有些雕塑人物虽然盘腿静坐,仍能感受到他的内心活动。像这尊双唇紧闭、冷眼凝视的“哑罗汉”就是外静内动的经典作品。从表面看哑罗汉稳如泰山,但哑罗汉的腹部和眼睛却透露了他的秘密:大面积凸起的腹部圆浑而富有弹性,脸部肌肉紧张绷起,双唇紧闭,眉弓和眼睛强调凸凹关系,光影对比强烈,双目超过平常比例而圆睁瞪视,内部蕴含的力量和动势如火山爆发,全部从两眼喷泄而出……
  片花
  双林寺的上千尊彩塑大者丈余,没有笨重之感;小者寸许,也没有微忽之态。这些支撑着菩萨须弥座的小力士虽然只不过是佛寺最小的建筑装饰,却也显出了豪放达观、英雄赤胆的大丈夫气迈。明代工匠们手中的雕笔已然出神入化,达到了“于细微处见功底、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境界。 

双林寺韦驮彩塑
双休寺自在观音彩塑
双林寺渡海观音彩塑

本文作者:吉红枝、刘小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乡土山西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