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制作手记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道制作手记十八

写在《决战太原》获奖之际

  2009年10月17日晚,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决战太原》荣获最佳纪录片奖。做为该片的撰稿,这个消息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意外之喜。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一年多之前当我接到约稿电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能够获得今天的荣誉,而那个时候,我甚至有意谢绝对方的邀请。

  我对太原战役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我开始在自己创办的三晋文化主题网站《太原道》上连载原创的《沧桑阅尽话太原》,这是一部以30章的篇幅来全景展示太原2500年辉煌历史的专著,最后一章《太原战役》,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篇章。《太原战役》在《太原道》发布之后,很快被众多军事、历史类网站和论坛转载,成为本地报纸、电视台制作专题报道和系列节目的参考,军事科学出版社的《强击太原城》一书,也多次整段引用我的原文。

  虽然《沧桑阅尽话太原》几次错过正式出版的机会,但互联网上的广泛流传证明了它的艺术水准和创作价值,同样,这部作品也得到了《决战太原》的导演郝蕴的认可和肯定。

  郝蕴之所以向我约稿,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的电视片解说词撰稿经历。做为一名长年跋涉于三晋大地上的旅行者,我将多年积累的行游阅历和所思所感付诸笔端,为山西卫视撰写了《说唱碛口》、《张壁古堡》、《沁河古村落群》、《龙城瞬间》等多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二十余集电视片的撰稿经验以及合作导演的好评,使得郝蕴将我列入了备选撰稿人的名单。

  2008年3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了《决战太原》副导演孙瑮的电话,问我是否有意为这部由省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合拍的文献纪录片撰写解说词,没有太多思考,我就以事务繁忙为由婉言谢绝。那段时间,我的确很忙,儿子刚刚出生一个多月,此前已经推辞了很多人的撰稿邀请。同时,我对八股式的“命题作文”也缺乏创作激情,我不喜欢让各种无形的束缚去限制思绪的自由飞翔。

  几天之后,在第二次接到孙瑮的约稿电话不久,我收到了郝蕴发来的《决战太原脚本大纲》。这份《大纲》不过两千字的篇幅,但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郝蕴认真的创作态度、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及制作精品的强烈愿望,对于创作思路、人物认知、素材选取等诸多方面,我们的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中读到了合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寻求突破与创新。而我,还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将自己对历史兴亡、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个人决择的思考与感慨融入到整部影片中。

  按照郝蕴的要求,我撰写了一份创作计划,我在文中写道:……60年后的今天,国共两党跨越海峡再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使得我们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来回顾过去、更加从容豁达的心态来投入创作、更加解放的思想来评价对手、更加独特的视角与创新的手段来拍摄和完成这部作品。60年的岁月沉积,既是距离,又是高度,站在这样的高度与起点上,应该让《决战太原》成为得到观众和专家认可,能够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成为传之于后世的历史教科书式的文献片。

  2008年4月初,我与郝蕴在太原第一次会面,她向我介绍了《决战太原》的准备情况和创作设想,虽然制片方的正式协议尚未签署、拍摄资金还难以到位,但她希望我能够先拿出一份解说词来。在这次会面和此后的电子邮件中,郝蕴多次提到“做事”这个词,而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一贯的创作态度。

  郝蕴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事先曾找过多位撰稿人,最后选择一名圈外的普通公务员撰写的稿子是冒了风险的。而我决定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就知道,我的解说词是不会让人失望的。郝蕴也对记者说,张珉写完第一稿后,就已经给这部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信心来源于我对太原战役乃至整个太原的了解和熟悉,七年前撰写《太原战役》的时候,我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背景资料:历年来关于太原战役的各类专著和综述、军科院《全国解放战争史》、参战部队军史、晋绥军简史、山西近代经济史、国共双方和普通市民在内的众多战争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甚至还有主要参战兵器的技术参数和来源情况、战争遗址遗迹的保存现状等等。主要人物的参考资料中,包括阎锡山、徐向前、薄一波、杨成武、杨得志、黄樵松以及晋系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仅阎锡山的传记就参阅过近十个版本。省政协和市政协编辑的近二百辑《山西文史资料》和《太原文史资料》,我全部通读了一遍。

  《沧桑阅尽话太原》完成之后,我始终持续着对于太原战役的关注热度,除了去伪存真的考证和去芜存精的整理之外,又搜集到大量新发表或新发现的史料和刚刚解密公开的原始档案。网络的发达也使得资料的搜集更加便捷,通过军史论坛和交流群等途径,我向业内人士请教了许多专业问题,也得到了他们传来的一些内部资料。而这七年来,有关太原战役的后续故事仍在上演,例如84份阵亡通知书的发现以及寻亲过程、参战国军将领仵德厚的去世以及关于他生前身后事的激烈争论、薄一波家族与梁化之家族两代人的交往以及梁化之的儿子梁安仁参加薄一波的追悼会等等。

  多年的关注和上千万字背景资料的积累,足以使我在素材的选取上游刃有余,但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这是一部所谓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从解说词到样片,都要经过层层的严格审核。既要突破创新,又不能触及底线,如何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为此,我又重新观看和研究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系列片《解放战争》,以确保创作尺度的准确把握。最终,我不得不自动屏蔽,忍痛将近三分之一较为敏感或现在还不适宜在影片中公开的史料放弃不用。尽管如此,审核的严格仍然超出意料,一些内容在初审时还是没有获得通过,例如华国锋的出现,虽然他当时的职务只是太原前线西北区对敌斗争委员会主任、阳曲县委书记兼武工大队政委,但他和胡耀邦两位后来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同时出现在太原前线,这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而且,华国锋参加太原战役一事此前也从未披露。为此,我多次向导演提出争取意见,在郝蕴的努力之下,终于使这一亮点得以保留。

  《决战太原》四万字的初稿在一个月之后顺利完成,此后,又因为篇幅的原因删减成两万字的第二稿。按照导演的要求,我还整理出详细的拍摄素材目录和我搜集的相关历史照片,这份目录包括:历史遗存和战争遗迹的拍摄地点;涵盖全省的外景拍摄地点;采访人物名单;需要拍摄的原始档案、文件、图片的明细,还包括美国《LIFE》杂志、日本记录片《蚂蚁部队》、凤凰卫视纪录片《民国人物在台湾之阎锡山》,我甚至还建议他们前往台湾拍摄五百完人成仁冢。为了方便影片顺利拍摄,我又带着副导演孙瑮实地考察了部分历史遗存和战争遗迹。

  “愿所有在这场战役中殉难的将士和百姓从此安息,愿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历经沧桑与苦难的龙城太原,愿时间能够抚平历史的伤口,愿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的岔路口都能够以最小的牺牲和代价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在初稿中写完这一段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撰稿工作的结束,但是,任务完成,我既没有如释重负,也没有因此而欣喜,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缠绕着我。我对历史的兴趣起始于学生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当翻阅中国历史的时候,心情总是沉重而压抑,这一次也不例外。创作后期,时值五一二大地震,我一度中止了工作,地震和太原战役,这两起本来没有任何关联的事件,却使我平添了许多相同的感触与悲怆。那段时间里,唯一能够给予我安慰的,就是我的儿子,每当夜深人静关闭电脑走进卧室,看着他可爱的面庞,听着他熟睡中的呼吸声,我的心情,才能得到一些舒缓。

  2009年4月10日,《决战太原》在南宫剧场首映,太原方面为影片举办了颇为隆重的首映式。总体来说,影片拍得不错,代表着国字号的水准,足以使制作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感到欣慰。

  常听人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不具备专业眼光,但做为熟谙那段历史的撰稿人,这部影片还是留下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遗憾。其实,《决战太原》完全可以制作得更加精致、更具水准。就解说词而言,我和导演理应坐下来认真探讨一番,甚至逐字逐句的斟酌,至少应该让她真正理解原稿中每句话的含义和背景,但是,时间的仓促使得我和郝蕴仅仅见过屈指可数的几面,对于解说词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至最终的定稿在删改和补充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其次,影片的画面内容不够丰富,譬如大量缺少地域特色的空镜头,再譬如六号碉多次重复出现。事实上,我非常希望《决战太原》能够尽可能多地将太原的历史文化遗存摄入画面,展示近代太原鲜为人知的风貌,所以,在我提供的拍摄素材目录中,太原的近代建筑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做为一个只和电视人合作过的外行,我根本无法预料到电影人精益求精的程度,西北城角因为背景杂乱、太钢机库碉堡因为射口被封、司令部大楼因为悬挂着国徽都放弃了拍摄,其它事先实地考察过的东山大方碉、王靖国故居、徐永昌故居、牺盟会旧址、工程师楼、新民街东花园、万字楼、精营东边街日本人旧居等建筑也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拍摄。这不能不说是影片的另一个遗憾。

  此外,一些机缘的错过也颇为可惜。比如,美国《LIFE》杂志在2009年通过互联网将超过一千万张历史照片开放搜索,我惊奇地发现其中有几十张是以太原战役为背景,这组新闻照片通过美国记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处于围困中的太原城:阎锡山展示五百颗毒药、十三挺捷格加瘳夫轻机枪、军营地铺上的普通士兵、向城外运送粮草的儿童……然而,此时影片已经完成后期制作,这些陌生而鲜活的历史瞬间就这样与电影观众失之交臂。

  2009年10月17日晚,《决战太原》荣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对于带着极其单纯的目的加入制作团队的我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意外之喜,更没有想的是,内业人士对影片的评价之高。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影片以山西滹沱河畔的三位同乡,徐向前、薄一波和阎锡山的不同人生道路及其命运为主线,叙述太原战役的惨烈经过及其后续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人生感叹与历史兴亡意识。”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翟俊杰说;“很多评委看了《决战》感觉非常感人,这对以往纪录片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更加人性化。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如今的寻访,都是对不同的历史时空的一种纪录。影片结构具有开拓精神!”还有一些专家说:“这不是单纯的两个战役的记录,而是用一条大河把人物的命运贯穿始终,虽然是纪录片,使用的却是故事片的拍摄手法,有新意。结构非常好,具有文化智慧和当下方式,一师两生,一条河边的三个人物统领全剧”,“影片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感动,在片子里看到有历史的选择和巨人的选择。不同巨人在不同的历史位置上有不同的历史归宿,全片具有灵动性,人文沧桑、历史沧桑、命运沧桑都在片子里有所体现,具有当下历史观和时尚高起点。”

  虽然《决战太原》的创作与获奖已经成为历史,但我对太原战役的关注仍在继续,目前,我正寻找和考察废弃于荒野的种种战争遗址遗迹,因为这场六十年前的战役,带给我太多关于历史兴亡、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个人决择的思考与感慨。

 

《决战太原》电影海报

《决战太原》在太原南宫剧场举行首映式

《决战太原》首映式后部分剧组人员和采访嘉宾合影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决战太原》摄制组在五龙沟6号碉取景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决战太原》摄制组在五龙沟6号碉取景


上一篇:山西青年报:太原道——站长张珉的故事

下一篇:三晋都市报:厚积薄发,省城地税干部张珉完美讲述《决战太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2009年11月4日

太 原 道 >> 制作手记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制作手记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