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min.jpg (7422 字节)

   《明赵函石墨镌华》:“唐得天下后,太宗祀晋侯而为之铭。高祖起兵时,曾祷于晋侯之祠而以是报亨之。太宗制文并书,全法圣教、兰亭而纵横自如。”《山西通志》谓:“贞观二十一年( 647)太宗御制并行书。《圣教序》撰于贞观二十二年( 648),高宗咸亨三年( 672),沙门怀仁始集右军书成上石,岂可谓太宗此书全法《圣教序》乎?鉴赏家不考事实若此。”(《通志》所谓原书贞观二十一年御制,误。)

    《兰亭》是晋王羲之手书的一篇诗序。他在晋永和九年( 353)做官山阴,于暮春三月初三和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水间举行了一次祓禊盛会,众人赋诗纪事,羲之挥毫作了序文一通,乘兴而用鼠须写在蚕茧纸上,遒媚劲健,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纷纷仿之,其中“之”字多达二十,没有雷同。书止于晋,晋止于王,王止于行书,行书止于《兰亭》,不仅气韵生动出于天成,而是超然脱俗的逸品了。羲之后来写过多本,终不类初,所以他亦自爱重,特留付子孙传赏。到了他七世孙智永(俗号永禅师),继承书法,出家会稽永欣寺,常居寺阁下临写兰亭序。智永年近百岁乃终,这《兰亭》又付给他的弟子辨才。辨才乃梁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臻其妙。他在寝室的梁上凿成一条暗濠以贮《兰亭》,宝重胜于其师在日。到了贞观时,李世民锐意学习二王书,访求真迹,竟得到三千二百余纸,以一丈二尺为一轴,但终以未获《兰亭》为憾。后来知道在辨才处,百计求之不得。最后想出了“萧翼赚《兰亭》”之法。萧翼,时为御史,有才干,拿了几幅二王真迹,化装为书生模样到永欣寺,给辨才赠诗写字,辨才很是称赞,萧翼自称临得王书最上真迹,辨才不知是计,拿出保存的《兰亭》真迹,萧佯装不以为然。一日趁辨才外出,偷去《兰亭》真迹交给了世民,世民正是临学中写出了《晋词铭》,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

    《圣教》是李世民赠给玄奖三藏的一通序文,怀仁集王书虽然完成于世民殁后多年,但其中字体,多是世民反复临摹之作。例如“当”字就是集自《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之“当”。我们试把《圣教》“乘劫不朽”和《兰亭》“静躁不同”并《晋祠铭》“勒芳遒于不朽”等三个“不”字拿来比较,显然如出一辙。何况《晋祠铭》三十余个“之”字,也是一字一样,重复很少,甚而与《兰亭》“之”字大同小异。《石墨镌华》谓为全法《圣教》、《兰亭》,确是有据之说,未可厚非。《圣教》虽为集字,但不能与一般法帖相提并论。

    到了唐代,碑碣装饰形式的华丽和意匠更为精妙,它的特色即是螭首雄奇,碑头左右前后各刻二龙,龙头下垂,互相盘结,而后爪向上翘起,上捧莲花宝珠,中间留出圭形之额,龙体在中间盘结,尚留一些空隙。开元、天宝以后,意匠技巧更精,龙脚下及额的周边全刻以云纹,空隙毫无,这《晋祠铭》的碑首即为凭证。当时额文以篆书为普通,但也有作八分及正书,作飞白的极少。《晋祠铭》碑头高 109公分,广 138公分,厚27公分。中间留出圭形之体,高70公分,宽50公分,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阴文飞白字样。飞白是八分(隶书)之轻扫者,用枯笔为之,浅如流露,浓若屯云,轻微不满,略显其白,故名。

    《铁函斋书跋》谓世民飞白不传,传者仅此数字,故此碑弥足珍贵(飞白是汉蔡章见鸿门匠施垩帚,才开始创造的)。这贞观宝翰首行《晋词之铭并序》题下,书“御制并书”四字。不算碑额,碑高达195公分,宽12O公分;加上趺坐的55公分高,捶拓已感不便,谁复顾及再拓250公分以上的1公尺高的碑头呢?这样,书碑的年月便成问题。《铁函斋书跋》、《曝书亭集》、《金石萃编》、《山西通志》等四书,均言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御书,《太原县志》修于邑人,亦言二十一年,可见事不亲自调查研究,难免有错误的结论。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四年冬,将有事于泰山,欲仿秦皇汉武,准备东封。十五年五月,太原人民闻得此消息,曾举出几位老者和僧人道士们前往西京,邀请世民封禅时,绕道晋阳一行。世民以此辈长者多系少年旧交故友,款待备至,答以一定前去,且日:“飞鸟归故乡,尚有眷恋之情,况太原是王业所基,岂能忘怀乎?”席间还问及诸老,现在人民生计比隋如何,诸老回答后,世民又说您们说好,我却相信是真,不是媚言,尽欢而罢。贞观十九年世民率军渡辽进攻安东不下,秋九月,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且粮食将尽,下令退兵。十二月至太原,次年正月二十六日撰书《晋祠铭》。与《册府元龟》、《金石录》二书所言;二十年正月立碑事相吻合。碑额九字中二十系“廿”书一个字罢了。1961年冬季笔者随同牛树檀同志等赴北京时,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抄书多日,见《唐太宗全集·经故宅诗》有“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和“昔骑匹马去,今驱万乘来”等诗,显然作于此时。

    《晋祠铭》与《温泉铭》,同是世民摹拟二王最得意的书法。《唐书·东夷传》载:贞观二十二年( 648)腊月,新罗王贞德遣其国相伊赞千金春秋等来朝,世民拿二铭拓赠送,足见当年世民何等重视这铭。现在《温泉铭》已久失,《晋祠铭》亦非原貌了。朱彝尊称世民自述作书之法惟求骨力,骨力既得,形势自生。不意为庸工改凿深刻而骨力形势俱失了。傅山亦说他少时见唐碑摹拓板精,后有妄男子镌而深之颇失其真。其实《晋祠铭》佳拓,清代是谈不到的!如果唐朝初拓还在东夷的话,真是宋黄山谷咏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诗:“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了!这碑铭文章’仿自庚信,书法摹诸《兰亭》;体系四六,字是行书。

    按《唐书·地理志》,晋阳宫城东乾阳门街有起义堂,即李渊起兵时誓师所在地。史载开元十一年( 723)李隆基北巡,朔方军节度使张说随从,曾进言说:“太原是我国家创业的根据地,今天去了应该建碑纪德以申久远之思。”李从其言,命撰《起义堂颂》书石。其中有句云:“并州起义堂者,高祖誓众之地也。”李渊起兵誓师文末段亦云:“今便兴甲晋阳,奉尊代邸。”这和明皇祀环丘乐章“于赫圣祖,龙飞晋阳”句,都足证明李唐起兵誓师时,是晋阳而不在晋祠。原碑神邦的邦是草书,多不肯定。去冬在善本室抄书时见《太宗全集》,也是“发迹神祠”,心终不以为然。嗣以《金石萃编》登载碑碣的全文,而王昶讲究书法,查为“发迹神邦”此事攸关史料,特考定更正如上。

    清代鄞县全祖望《唐贞观晋祠碑跋》载:“唐之得天下始晋阳,故晋祠有御碑;及其亡也,亦惟晋阳为能复仇。当庄宗入汴时,函梁君臣之书,告于晋献武王之庙,亦当并告祠下,以壮文皇(世民)之气,以慰唐叔之灵,岂不快哉!……”

    李隆基命撰《起义堂颂》上石以纪其事。颂词有序,和《晋祠铭》体一样同是骈体文,全篇一千四五百字(见《张说文集》)。其序略谓:并州起义堂,是我高祖开国誓师的地方。隋朝失政国乱无家,我高祖以仁兴师,日月重华,近古以来没有革命易姓能比这样昌盛的。自我高祖创基业百有六战,钦承大业十有四载,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山川众神亦莫不宁。实惟因祖储福德所致,岂予幼孙所能及?癸亥(贞观十一年)正月,渡黄河横汾水,巡察四方,存问父老,思慕本邦,桑梓如旧,看见风物,动我胸怀!寻王业艰难,肇基实在于兹,思我列祖如闻叹息之音。《起义堂颂碑》不知沦亡何时,可能是宋堕晋阳城时毁灭的。

    关于晋阳为唐复仇事,原是这样的:唐自中叶以后,“藩镇强而王室弱,宦官专而国命危,贪政多而民心离”。这是范祖禹的评语,尚是结合实际出发的。要知农民们受统治阶级的剥削日甚一日,久之,普遍破产无法生活下去,自然要发生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的崩溃,乃是社会革命必然的现象,倒不觉得什么稀奇。王仙芝、黄巢等起义,引起朱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纷争。唐、晋、汉三国同以太原为据点,唐昭宗李晔天佑元年( 904),梁主朱全忠杀李晔而立辉王祝(未改元)。越三年,丁卯( 907),全忠灭唐而自立,国号梁。李唐自公元 618年建国至亡共 289年。

    《三字经》说;“唐高祖,起义师;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公元 923年,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梁称帝,国号后唐,这就是五代赫赫有名的唐庄宗。先是,晋王将终时告庄宗说:“梁主、燕王、契丹他们三家都与我有深仇大恨,今天给你三枝箭,你可不要忘了你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太庙作为复仇的一个标志。其后用兵,祭请一箭,囊负前驱。凯旋后、还矢太庙以告成功。梁主和他父亲连年争战,积仇很深。(庄宗同光元年)公元 923年庄宗攻梁,斩其将王彦章,梁主朱友贞大惧,涕泣而告皇甫麟说:“李氏世仇势难两立,我今不能自裁,你可断吾首!”麟便杀梁主献庄宗,庄宗诏漆友贞等首,以木匣函之,战胜而归到太原,置诸太庙。

    梁主朱温杀唐帝,灭唐室。他的儿子朱友贞被后唐庄宗灭而函首告于晋阳太庙。所以全祖望说:“其亡也亦惟晋阳为能复仇”即系指此而言。李唐的一兴一亡,和太原分割不开。而且和晋祠也是息息相关的。始则默祷唐叔祠而兴;亡后庄宗“函梁君臣之首,告于晋献武王之庙,亦当并告祠下,“以壮文皇之气,以慰唐叔之灵。”这是晋祠重要掌故。                              

    五代以前的山西太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环节,显然是有着他相当条件的。

本文选自张友椿先生《晋祠杂谈》

张友椿简介

    张友椿(1897-1966),字亦彭,晋源镇人。早年毕业于阳兴中学,后在小店、南堰等地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为晋祠古迹保管所负责人。张友椿为人厚道,生活简朴,家贫而自强不息。他爱好篆刻、花鸟画及太极拳,工作之余,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尝言“独于文学一道,有志研求”。治学宗法阎若璩,命其书室为“三余补读斋”。一生勤于著述,计有:《王琼年谱》、《太原文存》(以上二书均藏于山西省图书馆)、《李唐与太原》、《晋词杂谈》、《阎潜邱先生年谱》、《阎百诗学谱》等。

摘自《晋祠风景名胜》,郭永安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