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04.jpg (8029 字节)
第六节 代沟: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冲突

  当宁静的村庄被改革的风暴所冲击,广袤的原野注入了活力。农民们发现老一代人的人生已不再受人推崇,过去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开始陈旧,以往被人们奉为神圣的东西都被亵读了,一切古老的关系,一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东西受到严峻的挑战。起于8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无情地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恬静与安稳。

  在这场历史和未来的大过渡中,老年人感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动荡和不适应。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体验到生机勃勃的世界之时,也感到了茫然,出现了价值选择上的因惑。于是,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在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选择方面出现了一条鸿沟。这条鸿沟分割了代与代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们把它称作“代沟”。

  代沟是社会与生活环境迅速变化的产物。在社会相对停滞的社会中,老年人的现状正是年轻人的未来,二者的差异并不大,因而不会出现代沟问题。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之中,社会分化与变化速度缓慢的话,那么,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社会急速变迁的趋势,使青年人在确立自身价值观念与人格时面临着一个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环境与条件。

  上一代人的经验,在解决青年人所面临的同样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他们对青年人的所做所为有许多看不惯和无法接受之处。因此,两代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等方面的沟通与传递方面发生了困难。彼此陌生和不理解就是突出表现。而这种不理解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也变得愈来愈大,以至于在文化传递的某些方面发生断裂。于是,代沟冲突便由此产生。

  代沟冲突更深刻的内涵是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冲突。的确,大众传播媒介的扩张和青年人与都市文明接触的频繁,为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的风俗、新的观念,青年人正是这些体现现代文明文化的接受和传播者。而作为旧习俗维护者的中老年人对新东西看不惯,两代人的距离也就被拉大了,在家庭内部,婆媳关系难处,孙祖两代隔膜已成普遍问题。我们分述如下:


一、从“度日如年”到“享乐人生”

  老年人注重平淡而宽裕的生活,希望这个世界平静,显得较为朴实。他们曾把由吃窝窝头到白面馒头这类吃穿水平的提高当作自己的追求。对于中国农民来说,追求温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一个由于贫穷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人吃人现象的民族,解决吃饱穿暖问题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因此,老年人对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满意的。然而他们又希望守成,满足现状,年轻人则不满足现状,他们的胃口已经被吊得很高。

  在山西农村,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尝过挨饿的滋味,相当多的人吃过野菜、树皮,有讨饭的经历。他们懂得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节省是他们吃饭穿衣的原则,习惯于饭碗里不剩一粒米,掉在地上的食物也要捡起来吹吹土,在身上擦擦放进嘴里,既使是放馊了的饭菜也舍不得扔掉。他们把掷米撒面看作是造孽的事情。

  年轻一代并没有挨饿的经历,大众传播媒介使他们目睹了本村以外的世界,城市模式的现代生活大大刺激了年轻人,他们开始摆脱节俭的束缚,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把米一把面。当然他们也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他们开始挑食了,说这也不好吃,那也不会做,花样太单调等等。两代人在这方面的冲突是明显的。

  两代人在满足现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老一辈人常常为年轻人的胆识和不满足而感到吃惊,年轻人则对父祖辈的懦弱和满足而表示不理解。

  在对人生幸福的看法上,两代人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在对三个村庄的调查中,题目是:“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在“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项下两代人有明显的不同,老年人更多地信奉着“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习俗,对社会和公众事务冷漠不关心,年轻人则多了参与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更希望在社会生活而不是在家庭生活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不希望平淡一生。

  与此相联的,中老年人更注重家庭的价值,他们认为夫唱妇随,儿孙满堂是最大的人生幸福,如果能够风光豪华地娶媳妇嫁姑娘,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影响乡里,那这一辈子就算没白活。

  青年人对家庭的传统价值却并不看得太重,他们主张夫妻情投意和,彼此主次位置并不重要,希望躲开老人,过相对自由的小家庭生活。

  两代人的差别鲜明地表明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要比老年人强,这意味着人生追求由物质向精神,由守成向创造的跨越。

  两代人对于金钱在人生幸福中所起的作用,都有共同的认识。然而,中老年人是从艰苦中走过来的,他们觉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因而很少用来自己享受,也不愿冒投资的风险。他们把钱放在老鼠洞里或存银行,用来盖房造楼,造福子孙。他们不光要为儿子准备一切,也甘愿为第三代当牛做马。人们可以看到很多非常有钱的老年人仍然吃的清苦穿的朴素。

  年轻人则认为。钱是人挣的,挣了就应享受,抽外国烟、喝名牌酒,为了寻求刺激,很多人参与贝者博。临汾地区一位运输个体户年纯收入在几万元以上,他对我们讲:“钱是身外之物,可人人都离不开它。这几年我挣了很多钱建起了楼房,家里样样都不缺,所以我追求生活上的绝对享受、吃喝嫖赌我都干,我知道挣钱的辛苦,但花了还能挣来嘛。”目前,农村中很多人都不满足于“白面馒头”,他们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一个追求自我,也追求享受。当然,与此同步的,年轻人也追求创造与贡献。

  青年一代追求自我,但自我之中澎胀着自私。而老年人为青年人谋福利又纵容了他们的自私。据几个县的乡储蓄所的同志反映,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未婚的女孩子都在储蓄所里存有户头,从存款的数量看,这些钱将来不会是为了给父母的,更为严重的是不少青年男女利用结婚各自向自已的父母榨钱。这当然引起了老年人的不满。


二、“授受不亲”与未婚同居

  在农村,风俗习惯的维护者和解释者往往都是中老年人。以前,大凡穿衣盖房、婚丧嫁娶、时令节目的策划安排非老年人莫属,如今青年人对那些规矩、讲究也开始挑剔,在修盖房屋,男女交往方面。老人的意见仅供参考,在穿衣方面青年人更是自作主张。

  在传统习俗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两性禁忌,俗以为只有明媒正娶、婚礼之后才可名正言顺地同居,未婚同居不仅对于男方是一种辱没门风,伤风败俗的越轨行为,对于女性更是无法见人的行为。关于未婚同居的态度似乎触到了传统风俗的某些核心问题。调查表明,在有关习俗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发生了重要的分化,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与冲突是明显的。

  尽管目前山西农村绝大多数人都不赞成男女未婚同居,但已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条件地赞同这一行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成年人都反对未婚同居,而三分之一的青年人对此则不以为然,在性关系的开放程度和对性关系的宽容方面,年轻人走在了前面。

  婚前性关系曾是传统风俗的一个禁区,社会的主流文化对此持否定态度。今天,随着外来文化,外来风俗的影响和冲击,性关系的一些禁区开始被打破,从未婚交往、自由恋爱到未婚同居,风俗习惯对年轻人的约束力开始降低,社会对它的宽容程度也已今非昔比。因此,未婚同居对传统习俗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这一问题上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也是巨大的。

  未婚同居的存在是以忽视婚姻的法律基础为前提的,农村青年未婚同居大都是结婚的前奏,这同城市青年还有所不同,城市大多有试婚和两性依依之性质,结果并非完全导致结婚。当然,当代青年性成熟的提前与性适应的推后。对青年的生活、人格与工作有很大影响,这也是未婚同居的生理基础。

  未婚同居引起了中老年人普遍的不满与关注。更令老年人不理解的是年轻人动不动就离婚,正如年青人不理解老年人的再婚一样。在农村,老年人再婚是极为罕见的,虽然孤男寡妇并不少见,但老人再婚几乎引起年轻人的普遍反对。


三、朴实中庸与追赶时尚

  衣着消费与精神消费是社会文化主体表层的两个重要内容,也是都市文化与传统风俗中最为活跃的两个方面。

  在穿戴方面,朴素实用、色彩凝重是山西农民服装的主流。尽管两代人之间的差异较之城市社会为小,但年轻人更追求服装的现代性与新奇独特。这表现了农村青年受城市社会的影响增大,开始追求个性与众不同,追求现代美,勇于表达个性,追赶时尚,这无疑是开始突破传统习俗中强调中庸、从众、排斥标新立异的倾向。

  而成年人则较为重视传统,仍以朴素实用为美,他们看不惯穿着高跟鞋下地的年轻人,也无法容忍成年妇女穿裙子招遥过市。

  在精神文化的接受倾向上,两代人显示了更大的差异。成年人大多喜欢反映古代社会生活与忠孝节义内容的戏曲及历史片,他们在其中可以找到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归宿,这反映了他们在精神追求上对于过去岁月的依恋。这同他们更多地接受了传统习俗与传统价值也是一致的。

  相反,青年人更热衷于惊险片与现代武打片,对于现代生活片也有浓厚的兴趣。欣赏惊险武打同农村青年寻求刺激,讲哥儿们义气,征服欲望的心理正相吻合,而喜欢现代生活片和爱情片,是他们接受现代社会信息,特别是渴望投入现代生活的反映,农村青年也渴望那充满激情、令人神往的火热生活。他们不满足于乡村那种单调、孤寂和远离城市社会的生活。


四、“守土”与“不安分”

  对中国农民的勤俭、守成与忍受力,已有足够的颂赞与批判。就山西的农民来说,他们在粗朴、简陋的生活环境中,维持着一分远不富足的满足,可以平安、平静、自得其乐,他们知足和自恃、无怨无悔。他们热爱土地,也热爱生命。

  对于中老年的农民,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命根儿就压在黄土地里。七八岁开始玩泥巴,十多岁学会打土坷垃,十二三岁就已同耕牛遍地走,犁地、锄地、赶大车、割庄稼、扬场,到结婚之前就已学会了庄稼人的各种活计。他们相信庄稼人命运不坏,本分、不会暴富,但也不会没饭吃。钱对他们来讲,能够买柴米油盐就够了,挣多少才算完呢?

  而年轻人则远没有中老人对于土地的那股依恋与热爱,尽管目前农村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年轻人却热衷于脱离土地,外出跑运输、做买卖、进城当工人、转户口。他们普遍不安于干农活,而且越干越不会干,他们没有老年人的踏实与安分,啥都不怕,一心想钱。因而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和非农产业中走在前列。

  两代人在对于土地的态度上产生了分歧,由此而引发出的各种冲突,交融着革新与守旧、充实与失落,进步与落后。我们说守上所包含的踏实的生存策略和对土地的尊重,决定了中国农民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珍视与真诚。老一代农民的守上固然有某种狭隘与偏执,也需要从守土和自然状态的生存中超越出来,但他们对于土地和自然的珍爱却是弥足珍贵的。守土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自身命运颠波的折射,是农民对生存的理解。

  年轻人的不安分,正是社会变迁的标帜,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尽管使老年人深感伤神,但他们已具有了某些现代农民的素质,随着时光的推移,新一代中国农民将从他们开始。

  在待人处事方面两代人的差距也在拉大。

  老年人处事谨小慎微,老实本分,畏畏缩缩,有什么不满也自己忍受,生怕得罪了村干部,对他们依赖色彩严重。年轻人则不然,在我们调查的村庄中,除了少数村干部得到村里年轻人的有限尊敬外,大部分的青年人对村干部的抗拒心理很强,认为他们素质差,为已谋利多于为众人谋利。甚至对他们采取藐视态度。

  老年人很少迈出自己的社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骗人,认为那是缺德生事,死后变成牛马,得报应于阴间。在人际交往中以实相待,尽量给人留下好印象,绝少与社区之外的人进行交往。

  年轻人不仅开始重视交往,他们更懂得交往的价值,他们开始与社区之外的人交往,讲哥们义气,心理较为开放。

  无疑,中老年人在他们成长的时代,谦虚、老实、善良、勤劳等个人品质曾是社会所推崇的,老实曾是当时找对象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对人品的很高的评价。因而,他们在处世与交友时也带有过去时代的特点。

  而青年人对自信心、果敢、善于社交,有开创精神等品质所表现出的推崇远大于成年人。显然,这些素质特点更具时代特色。讲义气尽管使人多了一份忠诚,但它更多地带有封建与江湖色彩。是非理性也是愚昧的。

  在山西农村,尽管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比之于城市社区显得不是特别突出,但两代人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人生幸福、价值观念及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这种差异远非青年人在青春期所经历的较有自己的特色的特质所致,它不仅仅是由于处在不同人生阶段而产生的年龄差异,它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在成年及青年人身上发生的不同效应。

  事实上,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都会经历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生命的历程,从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到死亡;另一个过程是社会的变迁,因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处在一定的家庭、社会、群体、组织及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在各个层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不同生命周期交织在一起,必然使某个年龄层面的人与另一年龄层面的人形成颇不相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我们知道,两代人在各自的青春期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长背景对于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青年期所完成的社会化具有关键意义。青年时期是各种人生倾向、价值观念及基本行为取向的确定时期。

  而目前的中老年人,他们的青年时期是在50到60年代,甚至是解放前完成的,传统的文化习俗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现在的青年人是在开放、改革,各种西方的、城市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现代文明开始注入他们的心田,这就使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中老年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代沟是一种冲突,那么这种冲突更多地反映了两种新旧文化的冲突。而他们之间的冲突,都可以从他们对生活步调加速的不同反应中找到根据。

摘自《山西民俗与山西人》,乔润令著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6-1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民俗与山西人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