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01.jpg (7131 字节)

  现代大都市和传统的小村庄。

  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男,不同的天地。几乎所有人都被组合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中生活着。

  当你漫步于大都币的街头,在公园、商场、剧院、几乎所有的有头有脸,颇有身份的人都会被无情地淹没在茫茫入海之中,那些社会名流、地方领袖、挺着肚子的老板,都会有滋有味地体验到一种普通人的感觉。

  然而,当你走进黄河岸边的小村庄,在黄立高原的深处,在太行山那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你会感到你多少算是个“人物”了。

  这里没有电、老人和孩子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和火车,很少有汽车从村头驶过,他们生活在大自然里。这些世代依偎在黄河的臂膀中、在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的窑洞中的农民,千百年来就这样几乎是与世隔绝地生存着。

  任何的远方来客都会把小村庄的宁静打破,几个远方来客便足以使整个村庄为之激动,新鲜的面孔、新鲜的装束,新鲜的话语可以使他们有兴致相聚在一起,欢歌起舞。孩子们在欢跳,老人们在饶有兴致的交谈,年轻人则怀着一丝好奇,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真正动人的在于欢取笑语中所体现出的那种鲜活的民俗精神,生活无论多么贫困、多么单调,人生无论充满多少漫长的苦难,都无法泯没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这就是我们的民族。


第一节 民俗:一种生活模式

  生活中,民俗无时无刻地展示着她的风采,展示着她的灿烂,有了她,人们的生活才变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然而,什么是习俗,人们并不都了解她。

  民俗学家给它的定义是: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历史学家以他们的智慧看到了民俗的源远流长。他们对往往是不起眼的一种风俗,考证起来却要追根溯源到一个民族的氏族时代,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人类原始祖先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历程。

  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创作的源泉,是美的源泉。但实际上,生活也是民俗——这种天然美、天然艺术的源泉。民俗,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它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文化模式。


  如果说,千百年来,我们那些多姿多彩、古老而又年轻的风俗习惯起什么作用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习俗在长期的生活与发展过程中较为合理解决了个人、群体与社会的适应、协作与运行。

  习俗是人们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模式。习俗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对人们影响既深且远的俗文化。

  关于文化,西方影响很大的英国学者E·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如果人是鱼,那么文化就是大海。如果人类是大地上的生命,文化就是大地。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们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人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文化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了人们表达情感与自我的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在自己所处的由风俗习惯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风俗习惯对我们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深深地植入大脑深层的原始部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我们的意识层面之下。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最明显、又习以为常的风俗和习惯,以最深刻、极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

  高尔基的话为我们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习惯是一个残酷的主宰,而旧生活的坚固的网,又完全是由习惯编结而成的,人们编织成这个网已经有很多世纪了,许多人没有明白,在把网绳撒开以前,一辈子都缠在这面网里。

  生活告诉我们:已经习惯了的风俗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编排了思维和语言的程序、待人接物的礼节、男女婚姻的仪式、生儿育女的期盼。从我们投入母胎直到撒手人间,我们的风俗,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甚至在告别人世的丧礼中仍然是这样。

  民俗有它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

  一、民俗是绝大多数人共同拥有的。在社会生活中,它是由“大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等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成嬗成为一种风俗。”如果说,在一个地区,一个村庄,只有一个或几个按某种方式生活与生产,那么这种行为仅是他个人的爱好,而不是一种风俗。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信仰崇拜仪式和行为方式要成为一种风俗,必须为一个地方的居民共同享有,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共同的风俗才能使个人的行为被大众接受,并且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能够互相预知对方的行为,彼此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有了对民俗行为的共识,人们才能礼尚往来,彼此求爱,相互憎恶,在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和彼此合作。古人所讲的:“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就是这个道理。

  二、民俗是通过模仿、暗示、交流、群体压力等社会互动的方式学习而得的。人们吃东西、穿衣服是因为不吃不穿就不能活下去,就不能御寒防冷。但吃什么、怎样吃,穿什么、怎样穿,却完全是由习俗决定的。

  人们想生男孩或女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精子和卵子的排列组合孕育的,但人来到世界上以后,男人和女人何以在穿衣说话、观念意识、行为做派方面显示出无法替换的不同来,这就是学习的结果,是接受风俗习惯的结果。在广大的农村中,我们尽眼所视的:一个胖胖的孩子从他出生那天起,就沐浴在风俗的阳光下,如他要穿上红红的肚兜,他要迎接各种庆祝活动,他要从那热情的面孔中分清家庭、亲戚中的许多人的称呼和辈份关系,明白一笑一颦中各种语言与动作的含义,从父母赞许与禁止的目光中,懂得什么事情能做而哪些又不能做。

  到了小孩能够说话独立行动时,人们便会发现,他已成了当地民俗的小小造物了。当这个小伙子成长到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家乡的习俗便成了他的习俗,故乡的信仰也就成了他的信仰,乡亲们的行为规范也就成了他的行为规范。真可谓:“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三、民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鼓动人们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如果社会是个舞台,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角色。社会化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功能。个人走向社会,个人适应社会一般是从入俗开始的。民俗为每个人提供了完成社会化的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学者们把一种社会规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社会的各种功能就是由各种角色的行为体现的。

  在传统社会,或者是在目前的农村社会,不存在任何正式的契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协议,每个人的身份与角色、权利与义务、行为与期待的产生无需经过什么程序安排,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人们的先赋的条件决定好了,约定俗成的各种规矩,礼仪、程序、习惯已经在各方面为人们扮演角色提供了舞台,置办了装束和各种道具。人们自然而然地能够在婚礼、丧礼和家族的宴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让我们以男孩和女孩为例。几乎是所有的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都寄与了美好的但却是不同的期望。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男子主外,女子主内,这个分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孩、男子汉、大丈夫,他要继承家庭的姓氏,财产,为整个家庭传宗接代,续继香火。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立门户的人,他是整个家庭与家族的希望和支柱。地位如此重要,因而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女孩。

  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鼓励男孩健壮结实自立自助,立志上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他们多读书受教育,让他们结识众多的亲戚朋友,抛头露面于各种社交场合,学会各种谋生的手段。相比之下,各种习俗对于女子的要求则大异其曲。女孩子接受的更多是约束、她们所受的家教也要早一些,比起同龄男子来,要求她们的仪态更加庄重,举止更为规矩,更加注意清静与整洁。在她们必须要遵守的女性风范里,很多人都可以看到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穿着整洁、善理家务、不说粗话、安分守已、有责任感、学会娴静与拘谨、丢掉活泼与生气、保持少女的贞洁。总之,要为将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作好一切准备。

  这样,基于生理,特别是文化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为两性各自的社会角色找到了坐标。人们一步一步地走向社会,在对各种风俗习惯的不知不觉的感染与模仿的过程中获得了生活技能,接受了社会规范,沿着他们父辈或母辈的足迹,走完整个人生历程。

  四、对于社会来说,民俗可以对它进行整合,民俗具有维持社会一体化的功能。从微观的层次上观察,民俗的一体化功能表现在加强了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亲近之感与凝聚力。在风俗习惯的作用之下,人们生活的村庄,社区就是他们的桑梓之地,在风光水秀之地,有着祖先的坟墓,当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各家各户吃着几乎是相同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干着彼此一致的活计,使用相同的方言,有着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共同的东西还可以延续下去,因为人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这种共同的传统和民俗使得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人们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并且铸成了社会一体化的基础。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民俗越是鲜明强烈,越是富有个性,具有特点,它所产生的群体粘合作用和凝聚力就越大。

  民俗是有情感的,它使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怀有一定情感。这种包含着爱与美、怀念与依恋的情丝就是乡土观念。乡土观念是民俗一体化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流浪异国他乡,漂泊于异地天涯的人们来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恋、乡愁、乡思,它总是能够激起身处异地人们的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感在安土重迁、社会交往与流动异常缓慢的传统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民俗一体化功能的宏观表现,是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协调。民俗越是历史悠久,越是复杂丰富,它对社会系统的稳定所起的作用就越是强大。

  稳定性是民俗的一个显著特征,民俗本身是一种巨大的传统洪流,历经世代的传承,它已内化为人们性格、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沧海桑田,习俗难改。问题还不仅如此,丰富多采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民俗精神,正是某种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正是维持社会结构,支撑社会秩序所必须的文化规范。所以,稳定性极强的民俗是社会系统消除震荡和干扰的重要力量。民俗的这种稳定机制,在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一般都被人们称为保守的力量。反之,在常态社会,在非转折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民俗则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传送社会文化,保持历史传统。

摘自《山西民俗与山西人》,乔润令著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6-1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民俗与山西人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