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庙前高跷,是由土生土长的庙前街人表演的。庙前街因地处“大关帝庙”前而得名。大关帝庙年复一年祭拜关帝的迎神活动,赐予庙前高跷大展风采的机遇。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五月十三、七月十五,居住在庙前街的踩跷艺人就会齐聚大关帝庙前表演,直引得庙前街人山人海。口口相传,庙前街的高跷就扬名在外了。
庙前高跷的表演大多以晋剧的某些唱段或折子戏为主,剧目有《西游记》《白蛇传》《拾玉镯》《柜中缘》等,多以唱、念、扭、摆、舞、逗、颠、蹦技艺来表现。其表演融入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元素,表演呈现出舒展飘逸、诙谐风趣、秀气袭人、引人入胜的独特风格。《柜中缘》的傻小子插科打诨,丑中见美,憨态可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空筋斗,金鸡独立,打蹲子,跌八叉,威武刚劲;白娘子、许仙含情脉脉,意长情深。
“西华门的狮子,亲贤的龙,庙前街的高跷爱煞人。”太原闹社火,队伍出来的时候是一条长龙:最前面是风火流星开道,紧跟着锣鼓乐队,后面是跑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队,舞狮子,耍龙灯……最后才是压轴戏——庙前高跷。喜欢热闹的老太原人说,看社火没有了高跷就不红火。
庙前高跷更让人惊叹的是“武跷”艺人的技巧与绝招。今年77岁的庙前“武跷”艺人张麟,在2013年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上踩着1.2米高的高跷,扮演“美猴王”孙悟空表演了“上天桥”的绝活:单身踩在四名踩高跷人抬着的两根扁担上,距地面有3米高。金箍棒舞出一团金光,手搭额前一个“猴子望远”之后,“鹞子翻身”跃下扁担,又来了一个“猴子捞月”。如此高龄做出这样惊险、完美的动作,博得全场热烈的叫好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