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古交炉峪口的古庙与会古节

  炉峪口是古交市较大的文明古村之一,地处狮子河出口、天池河对口、与汾河古交段雁门关渡口的三河交汇、三口交错要冲之处,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要关口。昔日站在村口就可听到三县(阳曲、交城、娄烦)的鸡鸣狗叫,其地形地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村头古堡至今仍存,并得地名堡子卯。

    史书有载,唐代天授年间,武则天在位时期,曾在这里扎过卢川县政(因为狮子河古称卢川)。其村名又由古代炉火遍地,冶炼始于春秋而得炉峪口。村庄周边几处大型冶炼遗址,解放后早已列入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申报为“非遗”名录。世代延传,村里有三大古节、四大古庙,全村悬挂十三口古钟,文物古迹极盛,文化底蕴极深。唐宋明清,历代过往行人未进村落,建筑在前后村至高景点上两座古庙(关公庙、七郎庙),长其村威,助其村景,坐北朝南,威武壮观,早已跃入眼帘。观音堂建于前后村之中,祥光紫气,普度众生。而最负盛名的“兴福寺”,虽是山遮树挡,建于关公庙山梁背后,但因建筑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湛,佛光灵验,周边几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七郎庙供奉的是七郎爷的出马神像,他的原身坐化像是在阁上境内的西仙洞真神阁中。相传,他与东仙洞的六郎爷都是南宋时期的两名英雄义士,因济贫惩恶,被立了凶案。两人昼夜兼程,逃离现场,一齐向北奔波,直到这深山老林,精疲力竭,忽见天然仙洞,二人分头潜入,隐居东西两洞,而坐化成仙。二人生性刚直、善举为先、有求必应、专救难民。历代春夏旱情严重、灾荒威袭之时,近至汾河以北,远至交城、岚县、娄烦、静乐的灾民农夫都要到西仙洞祈雨,据传言是十分灵验。往返路经炉峪口都要到七郎庙歇脚祭祀,以求通泰。村里人香火供奉,就更不必说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本村七郎庙的庙会节,年年岁岁都要专为七郎爷唱酬神戏三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刀枪纵横,弹痕遍地,致使该庙毁于战火,解放后则只留古节,不见古庙,祭祀淡化。近年来由民营企业者投资施舍,重建该庙,但其规模远不及旧貌。

    关公庙,村里人习惯叫“老爷庙”,是纪念历史英雄三国名将——关羽的忠良将堂。历代相传,香火厚重,逢年过节,麻鞭纸炮,家家供奉。阴历九月十三为该村关帝老爷传统庙会节,吹拉弹打,唱酬神戏三天。可惜原庙也毁于战火,连同庙会古节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世纪90年代,由村委会牵头,村民们主动捐资、厂矿赞助,不离原址,重建庙宇,开光庆典,恢复祭祀。2008年又进一步扩建、装修、完善、彩绘,再度开光庆典。而要提及的是随着岁月的改革,现代的关公老爷庙会已与七郎庙的七郎爷庙会合二为一,统一在六月二十四的传统古节中。

    观音堂建于村中,发福生祥,保佑四门。正殿三楹,古钟悬挂,观音老母,赐子赐福,化育无私。历代延传,逢年过节祀奉供敬,但无有专场专节。战争年代,年久失修,解放初期,人为拆除,以后再未复建,祭祀活动也早已消失60多年。

    “兴福寺”居全村四大庙宇之首,同时也是古交境内首屈一指的著名古寺。今年80多岁的村中文化老人闫维顺讲,当初的兴福寺无论从建筑规模、雕塑工艺、营造质量以及年轮历史等各方面评考,周缘百里无有二比。阳曲的夏安有座古寺稍可接近,但也不能相比。可惜这座文物价值极大的千年古寺三遭毁坏,如今只留虚名,难见踪迹。第一次是在1950年破除迷信拆庙宇、打神像运动中,将东西配殿、观音殿、十五殿、伽蓝殿、天王阁、藏经楼、钟鼓楼、山门、石坊等大批建筑全部拆毁,神像全部捣碎,丝绸彩缎镀金脱剥后卖于周边,大量椽木梁柱都上了筏子,卖到太原取了现金。第二次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潮中,全国各地大炼钢铁,炉峪口村的翻沙厂就扎在兴福寺院中,将正殿作了厂房铁库,院里建了炼铁炉、铲除花木、堆放矿石。将正殿廊檐下24通历代功德记事青石古碑全部捣成石子,顺便加入冶铁炉中。特别是当院一通大型戴帽青石古碑和一座两米多高的生铁铸造的天地碑楼毁得更是痛心。文字清晰、工艺精致、别俱匠心、千古遗憾。现在只有寺院下旁的村民王補顺院中遗留半截残碑,上刻有“卢川县”三个字。就此三个字也足可佐证出这座古寺的悠久历史,至少也是在唐先天年间早已建成,至今已是1300年之久。第三次是在1971年“文革”运动中期,最后将主建筑“正殿”拆毁,将大量砖木就地盖学校,拉到汾河边盖水磨房,以及村里的生产队房、饲养院等。据当年拆庙的村民闫春芳、闫冬顺等贪书论字之人讲,当时在正殿中梁二木正中夹着一块红缥布,上面字迹明显清楚,珍藏完好无损。其中有“正德八年修复”记载。可见最后一次修复在明朝中期(公元1512年),距离拆毁之时也近500个春秋。据村中诸位年高岁大者口述,当年兴福寺面额九间,十根露铭大柱,殿内又是前后两排廊柱,进深四丈有余。五脊六兽、插飞垛斗、飞檐斗拱、流金碧瓦。殿内殿外彩绘栩栩如生,木雕泥塑惟妙惟肖,顶上日月星辰,额头龙体悬吊,阶上门墩石鼓,檐下碑刻林立,院内芍药牡丹,周边神树环抱。建筑坚固,风雨无妨。玲珑奇绣,工艺精良。历代香火不灭,钟声不息,早朝晚拜,僧侣满殿。四周香客南来北往,求神拜佛,祭祀还愿,一年四季,长流不断。

    可庆幸的是寺院之东的一处附建筑,也就是从前和尚道士吟诵经书、修行养道的“经堂院”,如今依然保存完好。随着历史的演变,更朝换代,这处昔日的经堂禅院先变为解放后的书房校园,全村孩子的聚处乐园。改革开放后,随着集体化的解体,又转卖于村民个户作了民居,安了幸福家园。1966年至1970年我上高小和初中期间,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四年的学习时光。当时院内几丛世代繁荣的天然芍药依然芬芳吐蕊,早春最先破土而出,初夏最先花蕾绽放,花朵足有木碗之大。还有两三株又粗又大的千年古楸树,也是在我们离开校园后历尽沧桑逐渐枯萎消失的。还有一件可庆幸的事是如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镇公和尚灵寿宝塔”,碑顶碑基虽因年久受损,但碑身主体完好无损,碑文清晰完整,文物价值极大。建塔时间为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稍晚于正殿复修几年,与另一座同时建树的“英公和尚灵寿宝塔”,五百年来巍然屹立在距兴福寺一里之后的“和尚老坟”中。可惜前几年把“英公和尚灵寿宝塔”人为毁坏,至今无人抢救。而这座幸存的“镇公和尚灵寿宝塔”也至今未被列入文保项目。此外还有一垛当年寺院西边雄伟的“拦马墙”,如今虽然残垣断壁,但仍可显现出古代的修造风格及昔日的英姿古态。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文化落后,科普缺乏,乡民百姓一直都被笼罩在浓厚的迷信统治之中。生死祸福、寿诞康乐,认为都掌握在神佛的手中。天为上帝,上帝为天,只有敬天,才会平安。特别是自大唐和尚“唐僧取经”回国后,更是“经回东土,五僧成真”,威震东方,神乎其神。政府施令:“一都五寺”,以佛育人,以佛治国,佛教更是普及遍布,日益盛行。村子里谁家老人病危、谁家媳妇难产、谁家小孩出麻疹、谁家天灾人祸等等,都要来“兴福寺”向神佛求救。抽签打卦、祈祷许愿、打法水、包香灰、扯红条……据传说是逢凶化吉,十分灵验。一传十、十传百,这里的神灵名遍四方,近至邻村周边、远至外县,求神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常年不断。寺院年年昌盛,庙会岁岁兴隆。东家许麦一石,西家许铜一串;张三许猪一头,李四许羊一口;半匹红纱一丈绫,三班吹鼓两班唱;秧歌愿戏,纸麻炮张……每逢正月十五兴福寺庙会之际,一年的许愿三天兑现。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三夜,人山人海,寺上捣钟击磐、紧锣密鼓;殿内金钵木鱼、神歌佛曲;前村高桥旱船,后村舞龙斗狮;白日香客簇拥、摩肩接踵,夜里笙管枚笛、灯火通明。

    历代兴福寺的庙会,以“担刀挂钩”最引人注目,此项活动是最虔诚的祀神仪式。担刀挂钩的那些行孝者,大都是在父母患疾,死神夺命的危急关头,来到寺上向神佛祈祷求救而许下最诚的夙愿。每到正月十五正节那天,凡许了此项诚愿的孝子们个个赤膀赤壁、裸体上阵,肩上横担一口大铡刀,项上穿刺一根红线针,一头挑挂猪羊头首,一头担挑油食面供,披红挂彩,游街转巷。伴随着踩街秧歌、鼓乐吹奏,人群簇拥,扬名显孝。实际上,并非是为一家的老人康复庆喜,同时也成一方的忠孝楷模、大家的学习榜样。“正月十五雪打灯”,在我们北方地区更是寒风凛冽,可听老人们说:佛在心头,神灵护佑,从来没有一个伤风感冒的。

    另外,在往日正月十五古庙会正节那天,村里最热闹的五道爷上大街,还悬挂一幅“十王神谱”,亦是旺火爆竹,满村祀典(古交大多数村庄也都有此习俗)。“十王神谱”的画面可谓惊心动魄,胆小者一看毛骨悚然。有碎刀解割的、有油锅炸炼的、有剥皮剐骨的、有猎狗生吞的、有锯解磨绞的、还有刀劈斧砍的……画的都是那些生前作恶、死后入狱、凶神恶鬼、惩罚罪犯的惊心丧胆的图案。悬挂在十字大街,一者供人们祭祀供奉,二者更为祛邪戒恶、弘扬正气。无声教育那些道德败坏、品质恶劣、心地不良、无恶不作的人回头反省,改邪归正,也教育广大少年儿童自幼行正、以德为先、多求功名、世代荣华。

    炉峪口兴福寺庙会时逢开春,既是乡民们一年一度的开心时刻,也是春播农耕的预备良机。历来都是骡马成群、牛驴成片、土产农具、百货日杂、农商融汇、集贸交流,故亦称“骡马大会”。随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如今的“兴福寺”只留遗迹,空有虚名,最后两颗高大的千年古树也只留残桩,院内外千百年来,天然自生的芍药牡丹也根断种绝,碑林石刻无处寻觅,庙宇殿阁破碎瓦砾。村中年轻人不知有寺,只知有节,儿童们心目中更是无影无踪,周边除少数年岁高迈者更是无知无晓。不过庙会古节还是继往开来,传承未断,而且与昔日相比,景观气象还是前所未有,民俗风情焕然一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英明国策,经济建设的伟大举措,牵动了千行百业的蓬勃发展。家乡炉峪口更是矿区开发,煤海兴村,国企民企同驱并进,村容村貌街院生辉,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连年翻倍,最先列入全市小康示范村之首。昔日里以酬神祀典为主题的传统古节庙会,今天逐渐演变为人杰地灵、经济腾飞、物质文明、事业昌盛的庆祝会;物宝天华、景象繁荣、精神文明、文化发达的物流会;人心思治、构建和谐、再创辉煌、直达小康的誓师会。如今新建的村委会宽敞明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修的关帝庙五光十色、灯火辉煌;新造的村口大桥车水马龙、穿梭不断;新盖的戏台博大庄严、精装彩饰。街道硬化、环境美化、山川绿化,电灯电话、电锅电扇电热棒、电视电脑电冰箱……一切现代化的设施更是三天三夜表述不完。正月十五的大型古流庙会,六月二十四的隆重传统古节,都以三天盛会、七场大戏以及另加一场歌舞晚会已成新风惯例。几度元宵节的大型灯展,更为节日锦上添花,也为传统的庙会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新时代的新型内容。历代正月十五晚上的铁炮放火,如今变成烟花焰火,银花散彩、巨龙腾飞、礼花彩弹、通天闪亮、气势壮观,到处呈现了一派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福祉祥轩的新景象。村民们个个喜气洋洋,陶醉在无比欢乐的幸福生活之中。祖祖辈辈祈祷神灵没有办到的事,今天总算办到了;世世代代没实现的天真美梦,今天终于实现了。锣鼓喇叭声、欢歌笑语声、人欢马叫声、车辆马达声、琅琅读书声、劳动号子声……汇成家乡父老的肺腑之声:感谢毛主席功若山高,感谢共产党恩似海深,感谢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深化改革,继续开创新的未来。目前,村中大多数年老者仍然念念不忘复修“兴福寺”,衷心希望家乡的庙会古节代代相传、辈辈兴盛,希望这一特色文化千秋万代、百世流芳、厚德载人,永远照耀着子孙后代健旺成长,青云直上,照耀着这个历史绵长的文明古村,不断进入美丽富饶的中国梦乡。

    镇公和尚灵寿宝塔,大明嘉靖五年(公元1527)建。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0807;本文作者:王绪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3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