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朴茂并美蕴藉深厚的浮山剪纸

  浮山,素以剪纸艺术称著于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汾市浮山县又先后被山西省文化厅及文化部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浮山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在浮山民间艺人的世世相授中,古老的剪纸艺术得以代代传承。这些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真可谓宁静致远、雅美而宜人,充分展现出我国民间剪纸在浮山当地的不俗流变。

    最近几十年来,浮山剪纸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作为民间艺术的杰出范例,登上了大雅之堂。从1979年起,它又远渡重洋,走向世界,作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近年来,浮山剪纸艺人融合时代发展,寻求突破之路,取得了不俗成就,先后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艺术代表团慕名来访。浮山剪纸艺人如郑洪峨、乔金录等,一生精研此道,孜孜以求,曾获得“中国剪纸艺术大师”“中国剪纸名人”“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等殊荣,堪称浮山剪纸艺术的标志性人物。

    20069月,一座以剪纸研究、收藏、展览、培训、制作为核心的“东方艺术博览馆”在浮山县竣工,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定格于某个瞬间,并沿着时间的漫长索道,有了传承久远的无限可能。脱胎于民俗,丰富了民俗

    无论如何,我们对剪纸都不会陌生。它特别像是岁月的流程,给记忆增添了几道艳丽的轨迹。那大红的窗花,那寓示吉祥、幸福、安康的喜字和寿字,就是证明。抬头看我们的天际线,时间或匆促或匀缓,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过去的各种版本。我们在回味中找到了纪念时光流转的不同方式。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就是浮山剪纸艺术得以传承的基本元素。尽管艺术水平有高低层次,但老少皆宜,表现形式既简单又灵活,所以,剪纸才能流传于全县各处,且世代不衰,自成花园。

    如同流传于我国许多区域的剪纸艺术一样,在浮山县,多数剪纸作品都是从民俗中脱胎、衍化而来。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浮山剪纸与当地深厚的民俗活动一脉相承。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非常多的浮山剪纸图样都搭配着一个美妙的传说,我们追本溯源,可以看到时空的演变,风物的更迭,而在强烈的象征色彩中,我们现在基本能断定:浮山剪纸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带着一丝人为的神秘气息。(一)

  譬如在对“蛇盘兔”图案的诠释中,当地人就曾引入图腾说。相传,在原始社会,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与以兔为图腾的部落产生了矛盾,互相厮杀不休。幸亏两位明智的酋长怜惜生灵,通过谈判,使双方和好,并合而为一,从此后,新部落慢慢兴旺强盛起来。而“蛇兔团结”也作为佳话流传至今。民间谚云“蛇盘兔,必定富”,是美满幸福的象征;用于男婚女嫁时,如果新郎属兔,新娘属蛇,就认为是再好不过的姻缘。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把这一形象化的心愿制作成剪纸,张贴在洞房里、嫁妆上,或刺绣在锦被上,既给人以喜庆之感,又有美好的寓意。

    在浮山当地,将民俗融进剪纸的范例不胜枚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浮山民俗与剪纸》中,收录了100多幅浮山传统剪纸式样,排在首位的是一幅反映地震的剪纸。传说海中鳌鱼翻身,天地为动,便是地震。大翻身大震,小翻身小震。为了降服鳌鱼,人演化为神。这个神叫观母娘娘,她法术高明,把鳌鱼压在身下,叫它永世不能翻身。这个故事世代相传,传来传去,形成习俗。到了新年之际,许多人家就把“观母娘娘坐鳌鱼”的图案贴在大门上,象征着平安吉祥。

    有经验和灵性的浮山剪纸艺人都懂得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他们把民俗看成是孕育剪纸的沃土。在他们的创作中,民俗文化的气氛一以贯之地附丽于其剪纸作品中。

    浮山民俗剪纸品类繁多,有表现节令变化的《春牛图》《甘露图》,以及描绘神话的《牛郎配织女》,还有为老人祝寿的《福禄寿三祥》《松鹤延年》。2005年,乔金录先生就以一幅《松鹤延年》获得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等五家单位联合颁发的“世界和平书画摄影艺术展”金奖。

    在浮山,流行最广的剪纸图案是“雄鸡叼蝎子”和“老君斩蝎子”。这种剪纸在农历四月里常会见到,因为这时正是蝎子刚从冬眠中复苏过来的时候。至于婚丧大事中,剪纸的运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而到了春节,用于贺岁的剪纸花色品种更是五彩缤纷,其品类之多,蔚为大观。

    剪纸艺术与民间习俗互为融通,互相影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民间艺术景观。比如,在浮山农村,有一类常见的剪纸图案,是母亲用来点化初嫁的女儿的。一幅是两个精致的花碗紧紧扣在一起,严丝合缝,上为夫、下为妻,十分合套,这是结婚与和好的意思。另一幅是从生育比喻出发,用莲花比喻新娘,用鱼儿比喻新郎,鱼吻莲,莲生子。或者是鱼戏莲,笙出子,子抓鸡。“笙”就是“生”,“鸡”就是男孩,妇女们常常用这幅剪纸覆盖嫁妆。如果拿来封脸盆,盆内要放3个红枣、3个核桃,“枣”谐音“早”,“核桃”寓意“白胖”,与剪纸合在一起,便是早生贵子的意思。由于这类剪纸形象逼真,充满了谐趣,所以慢慢超越了本身的艺术范畴,成了民俗的一部分。(二)

  根植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浮山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相传魏晋时期,民间女子即有剪彩帛为花鸟贴插头鬓之风尚。至唐时,更有用纸剪制飞鸟花虫贴于窗户的习俗。明清时期,县内剪纸艺术趋于高潮。剪艺根植于民间,昔日凡成年女子多能为之,亦有专事此艺在市场销售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周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的剪裁艺术品。但剪纸的诞生却是与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从剪桐叶、缣帛、彩绢、金箔直至蔡侯纸的出现,剪的艺术世代相袭、传承,不断演变、创新,延续至今。”(《高原山花红烂漫》,张宗载、段改芳文,后者为我省剪纸研究专家)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60年左右)5幅团花剪纸。这5幅作品在今天看来,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作品,它们距今有1500多年的漫长历史。

    浮山剪纸的鼎盛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剪风之盛,已达普及。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妇,还是十几岁的姑娘,都能拿起剪刀,裁剪出各种各样的纹样、图形,这些剪纸作品,有着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它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记录着手工的文脉。据说,在当地乡村,能否精通剪纸艺术,往往是衡量一个新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而,当妈妈的要尽力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女儿。至今,在浮山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剪纸口诀,譬如:“一剪高天明月亮,二剪兔儿灵芝草,三剪凤凰双展翅,四剪鱼儿水上飘,五剪五百真罗汉,六剪松柏叶儿尖,七剪生、七剪肖,八剪嫦娥手儿巧,九剪仙女下凡来,十剪菊花傲霜开。”

    浮山剪纸品类繁多,共有300多种,且民间还有不少绝活等待挖掘。就其用途而言,举凡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生活百态,几乎无所不及。包括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无处不见剪纸图样,另外,还广泛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浮山县属丘陵地带,气候干旱,交通不便。然而正如古人所言,“芝兰生于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因袭发展千百年,浮山剪纸形成了质朴、粗犷的基本特色。剪纸艺人们手中的剪刀如同一只神奇的指挥棒,甚至就是他们加长的手和内心情感流淌的通畅渠道,他们的剪纸图案产生出一种朴茂并美的艺术气质,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三)

  传统的浮山剪纸讲究多点透视、单摆平放。老艺人高青果、乔凤英的剪纸作品多是这种表现手法。高青果创作的《姜诗跃鲤》,故事出自后汉。大意是,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顺尤笃。有一天,母亲病了,想喝鱼汤。因为距江遥远,夫妻二人甚为愁烦。又一日,舍旁突冒泉水,夫妇二人凿石开井,鲤鱼跃出。作者为了使读者一眼能看到这么多情节,便把房里房外、天上地下的一切物象统统暴露于画面。而乔凤英的《蔡顺哭棺》,对物象的处理办法是远大近小,目的是为了不至于使物象被遮挡,这是民间剪纸中常用的手法。另外,浮山剪纸装饰性强,在镂空和线条连接上很有特点。一位剪纸老艺人保存的清代窗花《摇钱树》镂空就很明显。土地、石头本来都是实体,却偏偏剪些窟窿,使之镂空,充分透光。这是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的,不能因为贴窗花而堵塞光线,只有镂空才能达到装饰和透光两全其美的效果。如果把剪纸作为刺绣底样,那就与窗花截然不同了。为了铺排和调剂色块,一般采用阴刻手法,将大面积留为黑色调子;同时,为了线条连接,构图丰满,主体的周围加以必要的烘托,而不及窗花那样洗练。

    对称折叠剪纸,在浮山剪纸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这类剪纸一般用于嫁妆。因为是结婚,要求剪纸图案成双成对,艺人们便采取折叠法,使所有图案对称起来。我们通常看到的有对莲、对鸡、对石榴、对绣球、对鸳鸯、对牡丹,以及狮子相对、龙凤相对、麒麟相对等。

    自古以来,民间剪纸都是彼此临摹,互为增益,可总也不乏创作能手,所以才有新品种的出现,剪纸艺术因此而花样翻新,异彩纷呈。我省剪纸艺术家段改芳曾说:“浮山剪纸蕴藏之深,巧手之众,其中王宝珍可谓超群出众。老人从艺60多个寒暑,剪技的娴熟程度是惊人的,经她手剪的人物生动传神,狮子、老虎、牛马、龙凤等生灵是可爱的,在艺术处理上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例如她剪的虎,多姿多态惹人喜爱,虎的面部似花非花、似叶非叶,经过抽象处理,使‘虎象’光彩熠熠,其塑造特色古朴中见俏丽,豪放中存细微,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宝珍作品不仅深受专家推崇,而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作品“猪八戒背媳妇”,1986年曾在山西省举办的剪纸大汇剪比赛中获一等奖。她制作的人物剪纸大胆夸张,想象力丰富,体现出浮山剪纸的显著特色。譬如有几幅就夸张到了惊人的地步,一只眼睛占去了半个脸,虽然失真,却很精神。(四)

  荣光于当世,传承以久远

    浮山剪纸,是以民间艺人们为主要传承对象的。那些已经故去的剪纸艺人们,他(她)们并不曾认为自己亲手创造的这些珍宝是艺术,但爱美的天性和对美的感知能力,绝非欺世盗名者所能心领神会。有许多一生连自己名字都不识的剪纸艺人,却天生有着对美的神奇创造力。许多年过去了,浮山剪纸走到了今天,我们还能记住他(她)们的名字吗?

    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出现了南张村邢登昆、西王村汪九明、桥北村原月娥、史壁村杨萍、市民王秀英,以及我们已经提及的几位老艺人等剪纸能手。1984年,浮山县文化局编印了《中国浮山剪纸》,其中就收录了活跃在当地的三四十位剪纸能手的作品。

    传统的浮山剪纸以剪裁为主,较少使用刻刀,并且其剪纸作品多是单色。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举办剪纸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剪纸新手,他们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由单色剪纸发展到套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使当地的剪纸艺术得到了飞跃式发展。1979年,浮山县二轻局建立了剪纸工厂,有24种产品出口国外,出口量达10万余套。在发展势头最好的1980年,需求量达到130多万件。艺人们忙不胜忙,由剪刀剪变为刻刀刻,由自己剪自己用变为商品化生产。

    1986年,山西省文化厅授予浮山县“剪纸艺术之乡”荣誉称号。199312月,浮山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在浮山剪纸艺术界,应该被记录的名字还有:美术师赵俊杰,剪纸能手梁春兰、李天、董海涛、周月英、张桂忠等。1998年,农民剪纸能手梁春兰应邀赴澳大利亚讲学,并举办了剪纸展销。1999年春节期间,梁春兰、王淑参加了山西省农民绝活大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而郑红峨和乔金录则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郑红峨,曾获“中国剪纸艺术大师”“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已形成了以古代科学家、花瓶、老虎、农事图为代表作的10多个剪纸品种,《农事图》(与赵俊杰合作)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乔金录,曾获“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中国剪纸名人”“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作品现存“十二生肖”“喜”“寿”等图案300余种,在剪纸创作中最大特点是:用一把剪刀完成一幅画面。

    这几位剪纸艺人是浮山剪纸的代表人物,但浮山本土目前从事剪纸的艺人,数来数去,竟然只找出不到10位。一边是剪纸之乡的盛名,一边是寥寥无几的剪纸艺人,反差如此之大,让人难以理解。

    而今,剪纸艺术早已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剪纸之乡还能不能剪出当年的盛名呢?

    由浮山县政府供地,剪纸艺术家郑红峨自筹资金兴建的东方艺术博览馆于2006927日竣工。东方艺术博览馆占地2000平方米,设艺术展示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和艺术制作中心三大建筑。博览馆是集收藏、展览、研究、培训、制作、销售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场所,但其核心还是一个商业性的民间剪纸博物馆。

    无论怎么说,目前浮山剪纸所获得的所有荣耀,将无可置疑地融入剪纸之乡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但艺术精神的继承,绝不是模仿和复制。如何使浮山剪纸传承久远,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正所谓愈深入,愈复杂;愈复杂,愈缠绵。博大精深的浮山剪纸文化,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完)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0923;本文作者:闫文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3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