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方言里的乡愁

  一、听到家乡话好像回到家 

    726日,世界语创立日,到了9月份又会迎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但一方水土一方音,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风俗、地理等信息都依附在语言当中。而如今年轻人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却大部分不会讲甚至听不懂家乡的方言。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是不是也要警惕方言消亡。如方言消失,乡音变味,乡愁必将无所依托。有朋友说,在国外,说着家乡话,就仿佛回到了老家……

策划人:薛

倒歇倒歇山西方言

    记者街头采访市民:你对目前钓鱼岛局势有什么看法?

    市民:我可以用方言吗?

    记者:可以。

    市民:@#$%&*@#$%&*@#$%&*@#$%&*……

    记者:能用普通话解释下吗?

    市民:冷静对待双边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情谊源远流长。

    大约两年前,有这样一个段子在网络上疯传。太原、大同、吕梁、晋城等山西各地网民,纷纷套用这个桥段,用五花八门的方言进行吐槽,有的甚至用上了自己县里的方言。有意思的是,身为山西人,看着这些方言,很多时候都不明就里。

    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中间还有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地响;北以古长城与内蒙古为界,西、南以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自古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因为这些地理原因,有着相对封闭的特点。这也使得在近现代官方大力推广官话和普通话的大潮中,山西方言还能保持着古典的声韵系统,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平上去入”是汉语真正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诗词格律的基础。在现今流传的普通话中,入声全部消失。但在山西方言中,古入声调大面积地存在。正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学界认为应当另立“晋语”,成为一个独立的方言片区。这正是山西方言的一大价值所在。

    726日,世界语创立日。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也有着同一个梦想,但是因为语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隔阂始终存在,被誉为“国际普通话”的世界语,是人类同一种语言的希冀。出于汉语规范化的目的,我国规定,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有世界语创立日,也有普通话宣传周,但却几乎没有与方言相关的纪念日。人类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但方言的诞生和繁茂,也从来不会听从官方的意愿。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等信息都是依附在语言当中的,而流传了千百年的晋语,当然是打开和了解山西的密码。

    翻一翻文学典籍。山西方言总是能和你不期而遇。“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如此写道,但“悄悄冥冥”这个形神兼备的词,我们至今常常说起。“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晋东南口语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这成为他创作的一大特色。听一听民歌戏曲。“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外好车马”,如果用普通话唱出,让人觉得异样。山西戏曲的各路梆子,无论唱词还是道白,只有方言土语唱出,才让人觉得正宗和亲切。

    看一看影视作品。荧屏之上,全国方言荟萃,但山西方言的登台机会极少。贾樟柯纪录片似的电影倒是例外,他抽丝剥茧般关注的人物,往往是沉重生活的缩影。山西方言显然不只是忧郁的缩影,还有狂放的一面。瞧一瞧体育比赛。在CBA赛场上叫响的“闹他”,已经是山西球迷的标志,成为山西篮球文化的代表。球迷对这个富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口号极为珍爱,甚至和外界就“闹他”有无粗俗意味展开激辩,一度搬出古文字学家为自己撑腰。

    舌尖上的山西,应该是面食和醋吗?不,首先应该是山西方言。

本报记者 李清伟 /

雁北:我还没地方“跌歇”呢

    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我出生在雁北农村,从小说着怀仁话长大,二十几年间从未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然而,自从与男友恋爱后,由于南北方言不同而导致的语言隔阂,却让我体会到方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因了这,开始关注家乡话。

    我的故乡怀仁是上世纪90年代划给朔州市的,由于历史与地域原因,其方言属大同语系。大同的方言很生动形象,对外地人来说却比较难于理解。我与男友因为方言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现在想来都忍俊不禁——

    两次“圪闹”

    因为这个词,让男友懵了两次。

    一次是还在重庆上大学时,男朋友周末去找我,我正躺在床上不舒服,他摸着我的头关切地问:“怎么了?”我可能是烧得有点糊涂了,随口来了句家乡话,“你今天一个人去朝天门玩吧!我心上这阵儿可圪闹得厉害呢。不仅心里,而且肚里也圪闹的。”“你说什么呀?”他因为没听懂,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意思,结果被我臭骂了一顿。几天后一解释,圪闹就是心烦,肚子不舒服的意思,他才恍然理解我那天发火的原因。

    另一次是我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见父母。父亲因为急着出门,指着门口的一大堆建筑垃圾对他说:“你如果上午没啥事,就把地上的那堆圪闹弄一弄。”他没明白,眼睛直直地看着我爸,想问似乎又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他只知道圪闹是心烦、不舒服的意思,怎么又出来“圪闹”了。我为此笑了好半天。

    事后他对我说,你们怀仁人怎么就和“圪闹”干上了?处处是圪闹!

    重庆找“跌歇处”

    我在重庆上大学时,有次我二姨去云南旅游顺便转道重庆看我。不巧她到的那天下午正好有场外教现场交流会,系主任要求一个都不准缺席。无奈之余,只好让男友去火车站接二姨。

    晚上,男友为尽地主之谊,同时也为第一次见我长辈作表示,请我们在外面吃饭。席间,二姨和我拉呱路上情景,她说:“我是和一朋友一起来的,我们一出重庆站,好家伙!比咱们老家可大多了,我们两个人转悠了半天啦,还不知道该往哪跌歇呢。正好这时,小强这孩子找来了。”二姨的朋友随口就说,“你有了跌歇处了,我还没地方跌歇呢。”小强睁着大眼睛听了半天没说话,二姨以为他为难呢。闹了半天他没听懂。说着,我们几个一起笑了。吃完饭,为了取笑男友,我故意扮起鬼脸说:“小强,给我姨的朋友也寻个跌歇处吧!”

    几天后,我还一本正经地给男友讲:“‘跌歇’在大同话里读音都很短促,它是个动词,意思相当于居住、停留、栖身。”

    姥姥在太原

    2010年在山西日报实习的那段日子,姥姥有次来太原看我,周末我陪她上街逛逛,男友也一道去的。

    走到海子边一家地摊前,姥姥看上一件白衬衫,就对服务员说:“买个白不()散子。”服务员没听太明白,我随手指了一下衬衫,服务员一想这是要衬衫,就顺手拿了一件,没看到有点皱。姥姥说:“这咋格出了?”我顺口说道:“你扑拉扑拉就展了。”男友又是半天反应不过来,笑得我半天直不起腰来,他气得对我说:你赶紧翻译一下呀!我扮作老学究的模样,慢悠悠地说:“‘格出’者,皱巴巴也。”

    晚上吃饭,我做得有点多了,考虑到男人能吃,姥姥就对小强说:“把那点饭给啥噶了。”“啊?”他又是大懵。这次我没有捉弄他,一边笑一边对他说,就是一次性把剩下的东西全吃掉,不要浪费。

    哪知刚吃完饭,停电了。姥姥又对小强说:“有曲灯儿没?”小强赶忙问:“什么灯?现在什么灯都没用,菜园村全线停电。”我听了大笑。气得男友直朝我翻白眼说:“唉!可惜你这个外国语大学的高才生,学了四年外语,现在却干了翻译大同话的差事。呜呼哀哉!”

见习记者 张晓利

保德:“直二可哪各”呀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小时候,每当母亲跟我说起老家,总会说起这几句民谣。保德地处山西的西北部,父母都是保德人,出来几十年,乡音未改。母亲说这几句民谣时,像在唱歌,又有点古人拉长音调背诗的感觉。

    记忆里,我没说过保德话。不过母亲说,刚来太原时我说的就是保德话,那时候太小,所以不记得了。虽然每天跟说家乡话的父母在一起,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那熟悉的音调还是渐渐远离了我。

    有时看到同学跟自己的父母说家乡话,转过头又跟外人说普通话,不禁心生羡慕,但回到家时,仍转换不来。

    有一次,院里的几个孩子在一起聊天,聊起了家乡话,每个人都展示了一两句,我却羞涩得说不出来。那些话是那么熟悉,它们藏在心里,哽在喉头,应该一张嘴就会跑出来,可我就是说不出来。不过,只要有人说保德话,我一下就能听出来。

    上中学时,跟着三舅回了趟老家。那是我记事后第一次回老家。走在哪里,听到的都是那种熟悉的腔调,反而是我说话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有小孩学我说话,他们调皮又好玩的腔调,往往会招来大人的笑骂。

    老家人说的保德话自然更加“土”,更加原汁原味:昨来咧(怎么了);郭香(好看,漂亮);可哪各呀(去哪呀);直二(今天);悉板灰(很糟糕)……很多话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虽然凭借父母多年的熏陶能猜出一些,但会错意、闹笑话的时候也不少。有一次,姥姥说中午要给我吃“红顿儿”,自认为那是一种没吃过的主食,不由开始期待。等到吃饭时,才知道“红顿儿”是我非常熟悉的一种蔬菜——豆角。不过,“红顿儿”确实好吃,不像城市里的豆角,水水的、寡寡的。

    父母虽然一直都说保德话,但入乡随俗,还是有了一些改变。回了趟老家,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回来后跟母亲学说,竟把母亲逗乐了,时不时地也说说那些早已丢弃的家乡词汇。那时,于我而言,这些话只是好玩,但对于母亲来说,应该还包含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女儿从小在姥姥家生活,学说话时,也带有点保德口音,为此,我专门提醒母亲,说话要尽量标准一些。母亲也觉得该让孩子说普通话,所以在教女儿儿歌、认图片时,就格外注意,但还是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她教女儿看动物图片,“乐特。”女儿跟着母亲认真地说:“乐特。”我在一旁犯开了嘀咕,“乐特”是个什么东西?探头一看,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母亲说的是“骆驼”!看来有些话还真是改不了,比如说枣儿,母亲从来都是家乡的标准发音“昨儿”。如今女儿已经十几岁,说的是普通话,但调皮时还会故意学姥姥说话。在她看来,学说家乡话是一件有趣的事,能让姥姥开心。

    有时,女儿也缠着我教她说保德话,我依然是小时候那种感觉,“定懂”半天,说不出来,“问你姥姥去!”唉,看来,我还真是“悉板灰”,连老家话也说不了。

本报记者

临汾:你的笔“菜佛儿低哈”

    临汾方言:“错哈吧!”亲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的大学同学小睿,是吕梁离石人。大三的时候,我们一起在临汾的一个小杂志周刊实习,上司王老师是临汾市尧都区土生土长的河西人,所以满口都是河西话。

    实习的第一天上午,王老师交给我和小睿的第一个任务,是校对一篇文章。由于是第一次接到任务,所以我们都非常认真,生怕校错一个字。800字左右的小短文,被我们翻来覆去地看了3遍,足足校了半个小时。校完后,由于我手头还有其他工作,所以小睿信心满满地拿着校好的文章给王老师检查,王老师端坐在桌前,看了一眼文章,便对小睿说了一个字:“错!”小睿不知所措地“啊”了一声,王老师又看了几行,对着小睿又说:“错啊!”小睿赶忙跑过去问:“王老师,哪里错了?我看了三遍呢。”听了这话,王老师哈哈大笑,指着沙发对小睿说:“错哈!错哈!”小睿这才领悟到,王老师说的是临汾方言,其实是让她坐下的意思。

    还有一天中午,我和小睿正准备下班去吃饭,同办公室的刘哥突然急匆匆地跑来,对小睿说:“睿睿,我用一哈你滴叉子。”小睿一脸错愕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跟刘哥说:“刘哥,我一般不自带餐具的,没有叉子啊。”我赶忙上前解释,其实刘哥是想借小睿的车子骑一骑。听了解释,小睿笑得前仰后合,直说临汾方言真有意思!

    有趣的事可不止这些,在校对文章时,小睿喜欢转笔,有一天,一个不小心,笔掉了下去,小睿问我:“笔呢?去哪了?”刘哥不紧不慢地说:“菜佛儿低哈哩。”小睿笑笑,看着我说:“翻译一下吧。”我指指凳子下面,刘哥的那句话可以翻译为:在凳子底下呢!

王伟婷

太原方言情景剧

    时间:上世纪90年代末

    地点:太原新建路南口

    人物:两位太原女孩

    事件:双方偶遇

    “哎,你做森个呀?”(偶遇惊喜地)

    “奥,恶去填龙大萨了么!”

    “去填龙做森了?”

    “恶想买个被面儿了么。”

    “买被面儿?买被面做森了?奥,我资道冽,你四要结红呀对哇?哎,哪天把你家内口子领来让恶们参观参观哇!”

    (娇羞地)“看你宰人,索的点森了哇,恶们买个被面儿么,就四结红呀,还要参观森么内口子,告给你哇,狗才有对象了。”

    “哎呀,跟你开个玩笑哇,倒恼冽,看你外架套哇!”

晋城方言改编剧

悄给迷迷呢俺走蓝

就跟咋悄给迷迷能来

俺悄给迷迷呢忽闪闪手

跟西伴儿聂云彩说拜拜

聂河边上的柳树

是傍和会聂新媳妇儿

水里头的漂亮影影儿

在咋聂心里头忽漾

烂泥上聂青荇儿

光不撵撵能在水底下忽摇

在康河软不乎乎聂水里

咋铁劳心了当根水草

——晋城话版《再别康桥》(节选)

 

二:纯正古老的方言难寻觅

 

    过去农村人口相对稳定,方言变化速度较慢,再加之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随着务工的父母进城上学,都受普通话教育,因此,再过几十年有些农村就不会有人再说方言了。

专访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

乔全生:抢救方言就是延续文化

    乔全生教授是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我省方言学会会长,他长期关注、研究晋方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在专业领域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着方言这种古老文化。

    三晋都市报: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山西现存的方言大概有多少种?

    乔全生:首先要说明,山西方言和晋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晋语是学术概念,作为全国十大方言之一在1985年时正式提出。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之分,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和多数官话中已不复存在,多在官话之外的其他方言中存在,晋语是保留入声的其中之一。因此,我们把山西以及山西周边一些地区,凡发音中依然保留入声的语言都叫做晋语。这些地区包括山西大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南部以及陕西北部,总共有五省区的190多个县市。

    而一般人平时所说的山西方言其实是个地理概念,包括晋南方言、晋中方言、吕梁方言、晋东南方言、晋北方言五大类,这其中又以晋中方言和吕梁方言保留的古音为最多,其他三个方言区因为与官话区接壤,均不同程度受到官话发音的影响。晋语中也有一个县例外,比如广灵县方言中就无入声,因此我们将之归入河北的官话。而晋南方言中的临汾方言与运城方言虽然属于山西方言,但不属于晋语。

    方言研究中的很多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在以山西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其他地区的方言,这样才能考证并真正认识晋语的现状以及它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

    三晋都市报: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方言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乔全生: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居住人口来自全国、全省各地,且以青年人为主体,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快更好沟通的需求,他们之间必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才能便于交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言走向统一是势所必然。因此我们看到,各地的方言已呈萎缩之势,在很多平川和交通发达的地区,老年人的话与青年人的话已有明显差别。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山区,越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方言发音就越纯正,会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方言的面貌。年轻人的口音可能在外出求学或打工的过程中一点点消磨掉了。

    过去农村人口相对稳定,方言变化速度较慢,再加之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随着务工的父母进城上学,都受普通话教育,因此,再过几十年有些农村就不会有人再说方言了。在我们做调查的过程中,那些越是听起来很土的方言,就越古老。口语中很多发音有音无字,当地人也写不出,只能专门考证。如果这些最土的方言没有了,就意味着最古的语言就没有了。

    三晋都市报:很多古字可能已经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消失掉了,这会给你们的记录与考证工作带来困难吗?

    乔全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和我的团队着手这项工作,我们到县里为当地的方言留档、拍照,用国际音标标记当地的土音、土话,除了记音之外,还要记当地方言的词汇、语法、民谚俗语。记音最难,而考证与发音相对应的字,确实更难,比如在晋南方言中有一个发音和“炸”一样的字,形容头发散开、张开,现代人很容易就望文生义地认为是这个字,其实不是,它的写法是“奓”。

    再比如,太原话中说车要调转方向,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掉头”或者“调头”,其实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斢头”。太原多数饭店将“羊的内脏”写成“羊杂割”,其实是“羊杂合”,“合”在这里读“割”的音,但不是“割”字。从学术角度去考证语音,找出那个本字,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一旦找到了,乐趣也很多。

    三晋都市报: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乔全生:自从我们团队开展这项工作以来,已为近40个县写了方言的专书,详细地记录了当地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未来我们将继续这项工作,打算在十年之内,这个数字能壮大到80-100本。这样,就算是未来有一天方言消失了,但附着在每个方言之上的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延续下去。

    三晋都市报:这个延续,具体指什么?

    乔全生:方言既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丰富而完整地保存了汉语中古老的读音、词汇、语义,保存着古老的民俗事象,它的存在对于现代人来说在为古文献与古诗文作注时,有着巨大的学术意义。礼失而求诸野。一个方言的消失,很可能意味着一个文化链的消失。为了不让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轻易消失,抢救方言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

    三晋都市报:在抢救方言的过程中,您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乔全生:对于方言的逐渐消失,人们普遍无意识,这样在我们调查与记录的过程中,一些老乡就会觉得被占用了时间,成为了某种负担。而即便是有抢救意识的人,也会觉得无能为力,身边进城的孩子越来越多,讲方言的人已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在我的团队里,虽然每年都会有新人加入,但我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有四分之三都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培养人才的工作得一直持续下去。我理解年轻人的选择,我也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深怀信心,毕竟文化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只有比同时代的人多付出,才有可能让自己所做的这项工作在多年后显现出它的文化价值来,才有可能多给后人留一些货真价实的东西。

见习记者 葛慧敏

人见人爱的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是太原地区传统曲艺之一。莲花落这一演唱曲艺由来已久,由于太原莲花落是以人们日常生活故事入曲的,因此内容也变得多姿多彩。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晋中莲花落突出的代表艺人是李连根。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拜李连根为师,学习晋中莲花落的表演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把它定名为了“太原莲花落”。曹强先生表演的诸多脍炙人口的节目,如《窦仙姑》《小丁开车》《卖花生》《长生秘诀》《看车祸》《为甚要嫁他》等,将太原方言的活泼与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至今日,莲花落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快乐。“哎,快来买是快来挑,饿的这花生是仁仁小,大花生是小仁仁,小花生是没仁仁,随便你拣来是随便你挑,仁仁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烂佬你的心,烂佬你的肺,碰坏了俺妈的‘磕踢跪’……”这曲莲花落《立竿见影》很多人都很熟悉,它把太原话的幽默,太原人的风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久久回味。

    太原话是幽默的,就像北京人认为京腔是美丽的,广东人认为粤语是流行的。

    太原莲花落表演者一般为一人,自说自唱,伴奏乐器是右手的两片大竹板和左手的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所谓“有板有眼”就是左右手配合默契的结果。

本报综合

影视作品中的山西方言

    贾樟柯或许是中国最有城市气质的一位导演,《小武》作为他的处女长片,影片不但围绕着故乡山西汾阳的一个故事展开,也同时使用山西方言作为电影主要语言。从《小武》《站台》到无国界的《世界》再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贾樟柯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却享誉世界。

    在近几年,说着山西方言的影视剧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吕梁英雄传》……

    在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里,林永健操着一口地道的“山西话”,不仅让山西观众感到亲切,而且让很多人都以为林永健是山西人。其实,林永健会说“山西话”,完全得益于《吕梁英雄传》,正是因为这部戏给他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关,他才能在更多反映山西题材的影视剧中现学现卖。

    在林永健饰演的许多人物中,方言几乎成了他塑造人物性格的招牌,因此在《吕》剧中,他就成了边说日语边说“山西话”的翻译官。不过他怎么能学啥像啥呢?林永健自己给出答案,那就是要深入生活,“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逛农贸市场,观察生活在各个角落里的普通人,听他们砍价、聊天,不知不觉中就学会很多东西。”林永健说了,他很喜欢山西方言,“实在、利索,非常好听!”

    杜淳携手苗圃在《走西口》中拼命学习起山西话。“额奈呢!(我爱你)”杜淳一边笑一边迫不及待地展示他的学习成果,“山西话很有特点,拐弯的音比较多,所以把握住语音、语调才是重点,不过晋中和晋南的话也有不少区别的。”于是杜淳刻意多与剧中的山西演员接触,向他们讨教学习山西话的诀窍,“虽然这次《走西口》并非同期配音,但语言是理解角色的重要一环。”

本报综合

文学作品中的山西方言

    打开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等作家的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山药蛋派”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当代中国文坛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为了表达的需要,“山药蛋派”作品常常恰当而贴切地运用一些山西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对人物的刻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西戎的《抽约》中有这样一段话:“(五阎王)好像要打架似的高声喊道:‘……马栓子,咱今天一锤打了个露明窟。丑事做到后头,丑话说到前头,既然你娃娃说出这话来,我那租子嘛,立地就要,一颗不能短欠!’”

    “五阎王”是当地一霸,放高利贷、抢占农民田地,无恶不作。句中一些方言词语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五阎王”阴险、虚伪以及蛮横、霸道的“阎王气”。

    有些方言词语反映了农村的风俗民情。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对小二黑的介绍:“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说到他的漂亮,那不止是在刘家峧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哪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

    “扮故事”,是山西农村一些地方在春节期间搞的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也叫“闹社火”或“闹红火”。小二黑就是在这种活动中吸引了姑娘们的眼球。一个“扮故事”,山西农村的风情跃然纸上。

    有些方言俗语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习俗。如胡正《几度元宵》中,梁玉仙劝翠叶说:“不要等他了。等也等不上,等也是白等。你这么好一个闺女,怎么不往远处看,不往高处走!放着现成的和子饭不吃,偏要蒸酸窝窝头!”

    “放着现成的和子饭不吃,偏要蒸酸窝窝头”,是山西民间的一句惯用语,意思是有好日子不去过,却偏偏要找着吃苦受穷受累。从句中可以看出,小米、面条加蔬菜做成的“和子饭”在当时的山西农村是上等饭食,而用豆渣等做成的粗糙、松散的“酸窝窝头”,仅能果腹而已,是无法和“和子饭”相比的。

    在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方言,无疑可以增强作品的乡土气和表现力,但是,读者是否能够读懂这些方言所表达的意思,是对作家实力的检验。因此,“山药蛋派”的优秀作家,在运用方言时是很慎重的,对一些外地人不大明白的词语,常常会作一些适当的注解。如西戎《过节》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马家媳妇)说:“有甚法子呢?豆子剜不回来,干的一苗苗地往地里奔。我家他大‘难活’哩!不能动弹,唉!”……

    “天有不测风云,真是,本来人少,他大大又病了!不过,你家虽不是抗属,人手缺少,也能找互助队嘛!”崔二嫂见她眼睛湿湿的,忙安慰她说。

    马家媳妇向抗日家属崔二嫂诉苦,说丈夫“难活”,不能干活儿。崔二嫂在安慰马家媳妇时,把比较难懂的“难活”悄悄换成了“病了”,为这一通行地域较窄的方言词作了注解。“病了”一词从“能文能武”的崔二嫂嘴里说出,十分自然,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丝毫没有影响对话的表达效果。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说:“作家的本事在于把村俗的乡音土调点化为滋味十足的文学语言。”如何既保留浓郁的乡土气息,塑造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又不至于土话连篇,让人不知所云,“山药蛋派”作家作了有益的探索。

吴建生(转摘自《山西农民报》)

山西话测试

    (注:本测试中方言均为音译,本卷中之语言现象可能不限于太原地区,山西其他地区亦有使用)

单项选择题

    1.“的老”是身体的哪个部位:A B. C.胳膊 D.

    2.“割料”用于形容一个人:A.勤奋好学 B.不好相处,古怪 C.刁钻、顽固 D.热情好客

    3.“三一旦”是:A.一种特殊品种的鸡蛋 B.太原本地水果 C.一种老陈醋品牌 D.一种蔬菜

    4.“稀饭四”是:A.四碗稀饭 B.西红柿 C.太原街道名D.稀饭连锁店品牌

    5关于“歇心”的用法,下列运用最准确的是:A甲高考要报北大,分低失手,乙对甲说:“宰可歇心咧哇!”B.甲和乙赌博,甲输,乙对甲说:“宰可歇心咧哇!C妈妈告诫孩子要爱护玩具,孩子不听,将玩具弄坏,妈妈说:“宰可歇心咧哇!”D甲做饭,不慎切到手指,乙对甲说:“宰可歇心咧哇!”

    6“热脏”与下列哪个词词义最接近:A.泼散 B.砍川C.阿扎D.球迷醋眼

    7.下列哪一种食品与其他三种不同类:A.灌肠B.凉粉C.高粱白D.搓鱼鱼

    8.“共共”是一种:A.长条签状物B.球体 C.圆柱体D.立方体

    9妈妈看到孩子手中拿着泥巴,对孩子说:“娃娃,快把外东西砍了!”这里的“砍了”与下列哪个词意思最接近:A.“多了”B.“冒了”C.“吃了”D.“喝了”

    答案:单项选择题(DBDBCCCAB

    连线题(a-Eb-Dc-Ad-Be-Gf-Cg-F

孝义方言新编剧

    初中英语课,同学甲问同学乙:“‘街道’则几写了?”(“街道”怎么写)。同学乙回答:“thief。”同学丙奇道:“街道明明是street么。”同学乙崩溃:“我以为他问强盗了。”

    【注释:孝义方言,强盗发音同“街道”】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40726;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3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