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俗称野羊或鹿子,居草食动物鹿科类。狍子分欧洲狍和亚洲狍两大族系,居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袍子在我国分布极广,主要生息在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的天山山脉。在我省则多见于偏关、岢岚、神池、五寨等西八县的山林中。我市临山的岔口、草庄头、原相、大南坪、阁上、嘉乐泉等地的林区和山谷中,常能见到其出没的蹄印和身影,皆居于亚洲狍。
狍子体形似鹿而略小于鹿,雄性有枝叉状头角,头角每年进入小雪前脱落,然后长新角。新角的生成比较迟慢,由初始的柿饼盖到和尚头,在到黄瓜条逐渐成角。其中,和尚头人称“小鹿茸”,透明的软角内充满晶液状血浆,是一种难得的人体滋补用药。
狍子耳宽且圆,颈与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臀部与肚底体毛发白,尾长2至3厘米,并隐与体毛内。除春秋两季,毛为褐黄色外,夏冬之间毛色各异。夏毛短而薄,为棕黄色,进入冬季后,则换上褐灰色的厚装,是兽类中唯一的换季动物。
狍子生性胆小,常栖息于背阴处的疏林中,只在晨昏之时到山崖或向阳的坡地上跑动觅食。喜食沙棘、银条、马茹茹的嫩枝及地表外的青草。为调节食欲,进入立夏后,常到带碱性的土场下添食盐碱。
狍子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凡下雨或降雪前,竟不顾任何险情四处疯狂觅食,平时草饱水足后,便潜入林中静卧树丛下开始闭目反刍。
狍子于白露前后发情求偶,发情时会发出怪异的犬吠声勾引异性交配。妊娠期为8个月,次年3至4月间产羔,每胎1至2崽。幼崽出生后开始试着站立行走,每降一次雨腿骨强健一次。为防食肉类动物侵害,母狍对幼崽的哺乳都是在安全地带进行的。一旦发现险情会示意幼崽潜入林间,自己则舍身将来犯之敌引离险地,并以一跃跨越5米的飞速逃之夭夭。可见动物中的母爱。
幼崽出生半月后,随着体骨的健壮,母狍会带其入群,狍群是以母氏为主体的,繁殖力极强,如同羊一样,母母生母母,三年两头一股股。尽管如此,狍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前景仍不十分看好,除了受食肉类动物的侵害外,人类也对其构成了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视频上出现的镜头中,常有人以营利为目的,不择手段盗杀野生动物,使得原本平静的山林平添了几分杀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