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童谣忆旧“忽摇摇、坐车车”

  晚饭后,闲坐。随手从书柜中抽出一本《论语》,一翻,是《子罕》篇,看下去:“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在听到达巷的人对他“博学”的夸赞和“无所成名”的惋惜时,不无自嘲地对弟子们说的那句话颇为有趣:“我该坚持自己的哪个特长呢?是赶车呢?还是射箭呢?我看还是赶车吧!”几千年来颇受尊崇的伟人孔子,竟愿意把赶车当作自己的职业,这恐怕是谁也想不到的吧。而事实是,就在并不甚遥远的二三十年前,赶车的,或叫“车把式”,在农村仍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职业。

    小时候,有一则歇话是这样讲的:“忽摇摇、坐车车,麻狐咬了赶车的。留下二两纺花牛。纺下的线,匀调调;织下的布,平展展;……”其中前两句,说的就是赶车的。“养车挂马”,曾是旧日农村殷实人家的重要标志。一挂马车,既是富裕生活的象征,更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运输工具。选一个好的赶车的,远比现在挑一个汽车司机重要。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这个近千人的村庄,也仅有四五户人家养有马车。赶车的,是清一色的精壮小伙子。头上,是用两三块花毛巾拧的圪棱子,腰间,是细棉布缀了穗子的腰带,裤腰带上挂一个鱼儿刀刀,装扮就显得精神十足。大鞭子一甩,的!的!的!马车出村、回村,都会引来一群半大小子撵着跑,对神气十足的赶车的羡慕得不得了。

    记忆中,就享受过一回“忽摇摇、坐车车”的乐趣。大约五六岁时,农历七月初二,父亲与一个本家大伯说好,让我和母亲搭他家的马车去晋祠赶过一次庙会。天刚麻麻亮,马车就拉着我们出了村。赶车的是大伯家儿子,我称呼人家“贵海大大(哥哥)”。大人们坐在前后辕上,我和几个小伙伴被圈在车仓里。一路上,贵海大大嘴里“驾!驾!驾!”地吆喝着,手中的鞭子不时在空中一挥,脆脆地甩出一声响来,二十多里地,只觉得一会儿功夫,马车便停在了晋祠庙门口北侧的一棵大树下。由于年纪小,当时逛庙会的情景已全无印象。但坐马车出行,却是一生中唯一的一回,故尔尚有点滴记忆。

    麻狐,就是狼。把麻狐和赶车的联系起来,并不奇怪。别看赶车的挺风光,但这个职业的苦和累及其肩上的担子之重,却也是其它农活所少有的。那时候,上西山拉煤,出车常是半夜三更,沿途不仅山路崎岖,而且荒郊野外孤车一辆。要知道,那时候的麻狐是极为常见的。我小时候,村南是一大片上千亩的荒草滩,野狼出没,羊被叼走的事时有所闻。赶车的半路遇到麻狐,确是一件让人提心吊胆的事。不过,麻狐要咬到赶车的,却也不容易。光是赶车的手中那杆鞭子,三五只麻狐就近不了身。因而,除了歇话外,我还真没听说过麻狐咬了赶车的。

    大几十年过去了。我骑过丁零零的自行车,坐过嘀嘀嘀的汽车,乘过呜呜呜的火车,也搭过无声无息的飞机。而“忽摇摇、坐车车”仍值得我回忆。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20125;本文作者:郝妙海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年06月24日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