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偏关的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劳动人民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为明事明理教人育人而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民间谚语的历史起源

    民间谚语究竟起于何时,无献可考。从民间谚语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内容来看,它一直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它所表现的内容是人民生活环境里的现实事物,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讲,它是与生俱来的。

    偏关位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偏关志》载:偏关为新石器遗址。夏禹时为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林胡族聚居之地,战国属燕赵,置儋林郡。秦汉时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五代北汉天会元年(957年)于韩光岭始筑严寒。宋以寨属杨家将火山军,后属辽金武州,置武宁县。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寨为关,因其地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同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偏头关北踞长城,西抱黄河,东联雁门,南卫宁武,明置总兵,兵设万余。为九边重镇之一。雍正三年,一关分三县,本关改称偏关县至今。

    因为有了这样的远古史实,就有了“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的老营堡”这样的民间谚语,还有“立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兵不离营盘马不离站,青桩不离黄河畔”、“一马不动,百马不摇”等谚语来描述紧张激烈的前朝战事。

    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谚语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人说“山曲儿”、“二人台”诞生于晋西北,一曲荡气回肠的《走西口》反映的是历史上劳动人民向北大迁徙时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地处晋西北的偏关“山曲儿”里这样唱道:“哥哥走来妹妹,泪蛋蛋滴在大门道”,“东弯弯流水西弯弯树,不见哥哥山挡住”,“哥哥走时天有些阴,响雷打闪不放心”,“远大青山起白雾,哥哥走在那为难处”。同样的事件,在偏关谚语里也有所反映,如“一天带上两天的干粮,夏天拿上冬天的衣裳”,“兑路不兑店”,“在家靠爹娘,出门靠墙墙”等,诸如此类的谚语不就是那时的偏关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历尽艰辛的真实写照吗?由此可见,谚语与民同生,与民同在,伴随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从古至今一路走来。

民间谚语的文化内涵

    抑恶扬善、安居乐业是民间文化的脊梁。在千百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处世逻辑。在原则问题上,谚语有着明确的要求,如“犯法的不做,反胃的不吃”,劝人一定要遵纪守法。在是非面前,认为不可以迁就的事决不迁就,如:“得礼不让人”,“直折不圪溜”,“宁输十亩地,不输一口气”,讲的是公理,要的是公平。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人们则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如“人家安,自家安,让人一步自然宽”,相互之间有了冤结,应尽量宽容对方,如“仇拿恩解”。人与人之间倡导和谐,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可感情用事。要循规导矩,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如“在家敬爷娘,何必远烧香”,“亲孙子,正根子”。这样,人们就时时处处将自己约束在大家认定的民俗公约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民俗推崇礼尚往来,和睦相处,这样的谚语如“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亲戚朋友顿唤顿,间壁两邻碗换碗”,“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偏关人淳朴憨厚的品质。人们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如“打高墙,喂恶狗,不如处处为朋友”,“有没见面的朋友,无没见面的冤家”。人与人要诚实相处,如“许下人,人等的;许下神,神等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品性不可能人人等齐,意见不可能处处一致,尤其在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中,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锅底没一把黑”。“清官难断家务事”,意在劝导人多加忍耐,不必较真,留一点时间和空间,以善举达到事情淡化和自我醒悟的效果。

民间谚语的语言艺术

    民间谚语是一种口头文学,句句皆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用语,如“宁教身受苦,不叫脸受制”,“好汉访好汉,孟良访焦赞”,“吹破鼻子耗破脸,一年四季不拾闲”,句句朴实无华,让人感觉自然、直率。

    一条谚语一般只用一两句话,如“穷家富路”,一句四字说的是人在家时衣食可俭省将就,如出门在外,一定要备足盘缠行李。又如“母壮儿肥”,指明只有母亲的健壮,才有子体的结实。“催命不催食”,表达的是人们生活中一种科学的膳食方式,食不可催,要细嚼慢咽。用命与食作对比,只用一个动词“催”,不仅用语简省,而且十分准确妥当地说出科学膳食的重要性。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对各种事物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但它在表述时,却一点也不抽象,而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之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过一冬,长一针;过一腊八,长一码”即用比喻手法,以一针、一民间的度量单位形容时间的长短,形象说明冬至过后白天开始变长,腊八过后白天渐长以及“夏至短,冬至长”的气候现象。又如“三个老婆一面锣,五个老婆一台戏”,用暗喻和递进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乡村妇女姐妹聚到一起的嬉闹场面。

    民间谚语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所以还具有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的特点。如“一眼高,一眼低,情人眼里出西施”,节奏上先是短句,后是长句,由弱到强,节拍分明,极富音乐美感。又如“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极像七言诗,不仅尾声押韵,而且音节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民间谚语的地方特色

    民间谚语表现的都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极具生活气息和地域特征,所用的语言,表述的事物,反映的观念,没有一样是他们不熟悉的生产生活圈子以外的东西。

    偏关方言在偏关民间谚语中比比皆是,如“久要香赢不吃亏”中的“香赢”是便宜的意思。“女人难活漾大气,男人难活唱大戏”中的“漾大气”,是放声大哭的意思。“圪都大个村子,谁不知谁圪根子”中的“圪都”是拳头的意思,“根子”是家底的意思。“村汉进城,事情麻零”中的“麻零”,是多而乱的意思。

    偏关属于小杂粮生产地区,糜黍谷子、豆类薯类、莜面胡油等都体现在谚语中,如“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饿断腰”,“不抱油篓,不沾油手”,“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参至腰”,“黑豆地里卧下牛,不嫌黑豆稠”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一些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观念的谚语不断涌现,如“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这些谚语因其折射人们生活中的新风新貌,而为人们所熟知,开始流传。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21130;本文作者:黄鹏高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年01月16日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