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民间农耕工具的乡土情怀

  春天的犁耙在田野的额头刻下道道皱纹收藏一卷生命的画轴春光万里,生机无限,犁耙打开了生命的通道。正值春耕大忙时节,不由得想到了以前农村中最常见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的、极具农业特色的农具,比如镰刀啦、犁啦、扁担啦、锄头啦、石磨啦……农具中那深藏的浓浓乡土情怀,那绵延不断的思乡梦,让每一个与乡村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不断细细品味。

    “碾碎粮食的骨头/同时也被生活/吃掉坚硬躯体”;“直到把大山啃瘦/把父亲的手掌咬出骨头”。这是对石磨与锄头的解析,更是对农具唱出的赞歌。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具日渐被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所取代,曾经的农具褪变成了一幅生锈的画作,挂在每一个怀念它、记忆它的人们的心中。 

耕地整地工具(以耒耜、犁、耙、秧马为主)

浩瀚宇宙,苍茫大地,自然天体,星云凝聚,而成地球。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由江河湖泊、山川大地而构成。从细胞的水藻开始,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发展,演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出了能够思维、能够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灵”的人。

    有了地球,有了人,人类为了繁衍,为了生活,最大的问题是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这样就必须自食其力,从最初的渔猎为生到简易的石器与木质自作工具,到依赖广阔肥沃的土地完善自己的生存能力,从而诞生了——农具。从此,揭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新时代。

    开山造田,开荒种田,我们便有了农业,而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业和农具的诞生,结束了人类向社会索取,开始了人类向社会贡献的新时代。

    古代传说最新出现的农具是耒耜,为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而耒耜的发明者是炎帝,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能整体或部分迁徙,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频繁的迁徙,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炎帝通过观察野猪拱土的情形,潜心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琢磨,在材质上不断更新,才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在部落迁徙和拓展过程中,耕播工具和耕播技术很快传播到黄河和长江广大流域,并逐步形成北方以种植旱粮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就是这把拙朴的耒耜,在莽莽荒原上掘开了农耕文化的汩汩泉流。于是,炎帝部落成为炎帝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始作耒耜”的神农炎帝,则成为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

    耒耜,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唐朝诗人韩愈在《寄卢仝》诗中写道“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播种工具(以耧车为主)

    耧也叫耧车、耧犁、耩子。一种畜力条播机,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中耕除草工具(以铁锄为主)

    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铁锄,长10厘米,宽10.5厘米。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铁锄使用至今,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仍然是农耕当中不可缺少的农具之一。 

灌溉工具(以桔槔、辘轳、筒车为主)

    商代发明桔槔,桔槔始见于《墨子·备城门》,也作“颉皋”。长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工具,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却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周初使用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到春秋时期,辘轳已经流行。辘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汉代时,创制人力翻车,唐代时出现筒车。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但唐朝的筒车胜于隋朝的。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郁郁葱葱的山脉、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

    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这种提水工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灌溉机械。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收获工具(以镰刀、簸箕、风扇车为主)

    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秆的镰刀。镰刀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上世纪50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

    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簸箕由来于北魏时期。手工簸箕是甘肃省正宁县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去的。还有木扬锨、风扇车,其发明年代至迟不会晚于西汉时期。汉代史游《急就篇》有“碓石岂扇颓舂簸扬”说。此处之“扇”便是“扇车”。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加工工具(以石磨、纺车、弹弓为主)

    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是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用于使谷物等破碎、去皮或使场地、道路等变平。元代时,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的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20421;本文作者:李晓勤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年01月16日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