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古色古香的平遥端阳节

  我的老妈今年高寿85岁。8年前的2004年,当老人听说韩国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端阳节”定成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时,焦急地说:“端阳节”要真的让外国人给“端”走了,咱中国人可咋办?如今,我国把端阳节定为举国欢庆的法定节假日,老人格外高兴。端阳节前,逮着机会就会给后辈儿孙讲述过端阳的风俗民情。我呢,也已近古稀之年,老妈的讲述勾起了我的回忆,故乡当年过端阳的情景如一幅幅彩图呈现在眼前。

    我的故乡是山西省平遥县。那里因地处黄土高原,不似湖广江河纵横,端阳便见不到龙舟竞渡的壮观景象。但平遥的端阳节庆,体现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古色古香却丝毫不减。

    平遥不产竹,无糯米,平遥的粽子以当地的苇叶作皮,马莲作包扎带,裹软黄米,馅为红枣与豇豆。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称豇豆“乃豆中之上品”。红枣、豇豆营养价值都很高。这样的粽子糖枣甜润,苇叶清香,养胃健脾,鲜美可口。

    美食须与神仙共享。旧时,端阳清晨,我的父老乡亲们都要在诸如天地爷、灶王爷、财神爷、菩萨爷龛或牌位前烧三炷高香,贡品就是香粽。闻一多先生考证说,端阳节起源于吴越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包粽子是为了祭龙。平遥端阳供献诸神香粽,与此能无关联?

    端阳节吃粽子,更多乡亲知道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古代诗人屈原。《襄阳风俗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上祭之。屈通梦告妻,所祭之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意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说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

    “五色丝食粽”,现在平遥依然,但已不再作为食品,只是保留了它的象征意义。在平遥,端阳节前一两日,各家的女人们都要制作“五色丝粽”。方法是:先将圪帛(旧布平铺,用糨糊粘叠加几层,贴于墙,晒干后取下,是做布鞋底的原料)、硬纸片折剪作大拇指甲盖大小的粽子状,内放几粒软黄米,四角粘金纸,后用赤橙黄绿蓝等各色丝线缠绕,但忌白线,黑线,遂成“五色丝粽”。“五色丝粽”上有彩色丝线作带,下有彩色丝线作穗,四角金光闪闪,是端阳节给儿童的礼品。仿“五色丝粽”,女人们用花布缝制成各式香包。香包内装朱砂、雄黄、丁香、细辛等药物和香料,向外溢着芬芳。这也是给孩子们端阳节佩戴的饰物。“五色丝粽”、香包一般佩戴五天,表示时间已经进入农历五月。当年,端阳清晨急等母亲给自己佩戴“五色丝粽”与香包,戴上后随即跑出院门与小伙伴比美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日。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过节不忘尊师。端阳这天,我们这些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小儿郎们,人人手里都提着三五个粽子,要送先生品尝。这成了通向我们侯郭村初级小学所在地——文昌庙路上的一道风景线,而学堂先生的办公室里,则成了百家粽子的展览会。

雄黄酒

    平遥人爱看戏,《白蛇传》家喻户晓。受法海和尚蛊惑,许仙与白娘子对饮雄黄酒,使白娘子现了蛇精原形。我的父老乡亲们世代相传雄黄酒有驱虫、驱散湿热毒气的功能。于是就有了端阳节用雄黄酒在孩子们身上点画的乡俗。

    我童年时,每逢端阳,二奶奶必配制雄黄酒。先取小块雄黄研碎,放入碗底,加白酒搅拌,待雄黄溶解,雄黄酒就制成了。我、哥哥、堂妹、弟弟等被大人们吆喝到二奶奶房间。二奶奶一手端着倒满雄黄酒的酒盅,一手拿一根竹筷蘸酒依次给我们点画。先是脸蛋,一边一点。再是额头,在上面画个吉祥如意的万字或寿字。连两个耳朵眼也不放过,要各点一点。我们这些男孩子,还得搂起背心,让往肚脐上点。二奶奶说,点上这雄黄酒呀,毒虫就远远躲开了,毒气就不能近身了,娃娃们就不会生病了。用不完的雄黄酒就洒到庭院里。

    五月端阳,时值初夏,气温渐高,瘴瘟气起。苍蝇、蚊子、跳蚤、蛇、蝎、蜈蚣等害虫、毒虫一起跑了出来。雄黄,一种矿物,成分为硫化砷。《本草纲目》中说:“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人佩之,鬼神不能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敢伤。”我的父老乡亲们用雄黄酒除害辟邪,不无科学道理。

    平遥各地都有艾生长。艾,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也可作杀虫药。

    我的父老乡亲们对艾情有独钟。端阳节,在给诸神的供品中摆有艾;在小男孩的耳朵上和小女孩的发卡上夹有艾;在老大娘的盘头上戴有艾……李时珍说,端阳节采的艾,药力最强。他夸赞,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强调“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炙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艾老了,乡亲们仍视之为宝。他们把艾蒿编成粗细不等的艾蒿绳,晒干后备用。细绳是吸旱烟的点火捻子,经久不灭,且旱烟因艾蒿抽来更香。粗绳则在家人围坐院中吃晚饭时点燃,青烟袅袅,其驱除蚊蝇的效力绝不逊于今日的蚊香。

    羞于启齿的是乡亲们的用艾绒团炙眼。某人火眼肿痛,他的家人就去寻找新鲜的狗屎堆。在杂草丛生处找着了,便用铁锹带浅土层将狗屎挪窝。在裸露的新土上,摆七个晒干的核桃大的艾绒团。请七位老太太来,每人持双瓣香点燃,依次去边吹边用双瓣香点燃艾绒团。眼病患者趴在艾绒团上,主动接受烟的熏烤。一边熏,老太太一边问:“炙甚呢?”患者答:“炙眼呢。”又问:“要甚呢?”患者又答:“要好呢。”老太太们还念念有词:“一股风(把眼病)刮去了,狗屎盘盘(把眼病)替代了。”七个艾绒团熏完,患者便自觉清爽许多。这应了《本草纲目》所述:用艾“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这是旧时穷人用的穷办法,很不雅。现时药店里各种眼药应有尽有,还有专门的眼科医院,用艾绒团炙治眼疾的做法早已不复存在。

“百线”与护身符

    平遥讲究:端阳节要给儿童扎“百线”。“百线”用五色或七色丝线合股拧成,仍忌白线、黑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百线”扎于手腕,如翡翠手镯;扎于脚腕,似彩玉脚镯;扎于脖颈,像五彩项链。天真活泼的儿童戴美丽漂亮的“五色丝粽”,挂香气扑鼻的香包,扎花花绿绿的“百线”,甚是好看。我在童年时和小伙伴都扎过“百线”。

    扎“百线”,在我国古已有之。据古籍记载,早在明代就有端阳节时在脖子上扎彩带的风俗流传,时人称这彩带为“端午索”。平遥土话中“百线”与“避邪”谐音。给儿童扎“百线”,取“避邪”义。

    端阳节,我的父老乡亲们除家家门上插艾外,还要在门楣上贴道士画的“符”,也为“避邪”。老太太们还有把“符”叠成笔架形状,戴在盘头上的。而香包中装“符”的,这香包就成了小主人的“护身符”。贴“符”、戴“符”、佩“护身符”,这些具有迷信色彩的乡俗,在上世纪50年代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浪潮下,已被荡涤得一干二净,难见踪影了。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刘大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年01月16日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