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源箍桶匠

  中国有两句流传甚广的俗语,一句叫“盖房请了个箍桶匠”,喻求人办事找错了对象。还有一句叫“箍桶的揽下盖庙”,其意是喻人不自量力,小工匠揽了大工程。这两句俗语说明当年在民间,箍桶匠曾和盖房的工匠一样普遍存在。40年前,本人也曾当过两年箍桶匠。只不过,箍的是掏大粪的茅桶,不是水桶。因为到上世纪50年代,在我们这儿,流传使用了不知多少年多少辈的木水桶,就被铁水桶取代了。

    我的家,在晋源区武家庄。当年,叫武家庄大队,有四个生产队,我家在四队。那时候,种田还是农家肥当家。因而,每个队都有六七辆毛驴车(小平车)天天进太原城掏粪。掏回后,根据季节,或直接泼到秧田(水稻)内;或直接施到菜田里;或存储到地头的茅窖中。每辆平车拉七只茅桶,全队就有四五十只茅桶通年使用。磕碰损坏,日久磨损,必须有专人修理补充。1969年,我返乡参加生产,正好队里木匠空缺。我曾自学过木匠手艺,于是被队长相中,安排到队里当了修茅桶的箍桶匠。不过,除修理茅桶外,也修理平车,做点队里的其他木杂活,正式名称还是木匠。箍桶毕竟不同于一般木活,必须有师傅指引。那时,三队的木匠姓阎,是个瘦瘦的老人(其实当时也就五十来岁,印象中有点老了)。四个队中数他箍桶手艺最好。于是,我们队长与三队队长协商,把他借过来,说是积存了些旧茅桶,让他帮忙修一下,实际是帮我聘了个师傅。就这样,我跟着阎师傅干了半个月,在他的指引下,从制作专用工具,到了解专门技术,我算是入了门。

    早年间,肩挑的茅桶和水桶,都有桶底、桶帮、桶耳和三道箍,且个头也差不多。而当时生产队使用的茅桶,是早年间大户人家马车拉的那种,个头要大,并且有盖。箍一个新茅桶,大约需以下一些工序:一是架箍,即将准备好的三道一道比一道直径稍大点的箍,根据桶的高度,用预先加工好的桶耳和架箍板固定好;二是上帮,帮板一般用松木,红松最好,因其变形较小。为了将桶箍成圆形,帮板条不能太宽。通过溜缝将帮板一块块拼到位。最后加工一块比其他帮板长约一尺的带锥度的紧板,用斧头砸入桶帮的最后一个缝隙中,将帮板挤紧,再用锯子将上下长出箍外的帮板锯齐,桶帮即大体完成。接下来要进行关键一步,即上桶盖。先用特制的木刨将桶内壁刨光,并在桶口内侧刨出一点斜度。后用两块约七八厘米厚的柳木板,在每块上先加工好桶耳的弧圈,再根据桶口的大小拼接在一起,细心地用削锯锯出大致的圆形。最后在桶口里侧用铅笔涂上黑,将盖盖上去砸紧,再退出来,用木锉将盖边上擦黑的地方锉去。再盖上,再退出,再锉。反复无数次,直到周边全部擦上黑,盖、帮接触严密。接下来用特制的蘑菇铆钉将盖板铆到榆木或槐木桶梁上,桶盖就算完成。最后一道上桶底比较容易。在桶帮的下沿内侧钉上一道底箍,削一个尺寸差不多的柳木板放进去即可。

    一只茅桶,质量好坏,全看桶盖。因其每天开启多次,既要严密不漏,又要开启方便,制作时有许多奥秘,是箍桶的关键。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1210;本文作者:郝妙海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07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