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面塑将风俗民情融入其中,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到的构思,做到了物象再现与意象营造相结合,达到了形神兼备。
捏面塑是个细活。面塑对发面要求很高,先把面揉好,醒一会儿再揉,几次三番,面才可以用来制作。面揉不到位,捏出的面食就会裂缝,影响美观。捏面塑没有教材,也没有图样,全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主要做法有搓、捻、擀、剪、切、捏、揪、压、挑、卷。捏好后,上锅用笼蒸制。出了笼要趁热上色,这样颜色艳丽,不易褪色。
在偏关有农历七月十五捏面塑、送面塑的习惯。这里还有个传说:据说元朝末年,“鞑子”欺压百姓,无恶不做。人们忍无可忍,计谋起义。为传达信息,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那天,以探亲为名,家家互送“面人人”,在“面人人”里面藏着纸条,通知各家在农历八月十五晚统一行动“杀鞑子”。从此,留下了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探亲赠送“面人人”的乡俗。
到了那天,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在叨啦说笑中,搓着捻着,剪着压着,一扎一挑,一会儿工夫,跃跃欲蹦的兔、威风凛凛的虎、温驯善良的羊、活蹦乱跳的鱼、引吭高歌的鸡就做好了。然后上锅急火蒸出,个个活灵活现,具有拙朴的美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的面塑,莲花上面扎一对童男童女,意喻“连生贵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给孙子、外孙捏的是“十人人”(十个面人),一直到外孙12岁为止。青年男女订婚也要互赠面塑。男方送女方的是属相,女方回赠男方的是鱼。在偏关,以往老人过生日,做女儿的会送这样一套面食来表达孝心:一般是一对7公斤左右的大寿桃,底端是一个敦实、漂亮的面座,代表根基牢靠、扎实。上面是一层菱形围成的圆,象征着一个大家庭圆圆满满、人丁兴旺;菱形上面放着一个大寿桃,周围点缀着妖艳的花卉。寿桃上面还要端坐“老寿星”和“麻姑”,以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