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汾西方言“出灯”解

  “出灯”是什么?这是山西汾西的方言土语,意即火柴。早年的老人们,一直把火柴叫作“出灯”,随后,则又有“洋出灯”、“洋火”等叫法。为何如此称说火柴?这其实没什么奇怪,因为对火柴的叫法,历来就有许多种。如清福格《听雨丛谈》中的一则笔记,就对此作了这样的述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就是说,当时的京师,人们把火柴叫作“取灯”,市场上有卖,且他认为这个名称很雅致。他还引《辍耕录》,说杭州人称火柴为“发烛”,又叫作“火”,其制法是“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磺涂木片顶分许”。又引陶《清异录》,说“引火奴”、“火寸”亦是说火柴。
  可以看出,在火柴的这若干名称中,“出灯”与“取灯”最为相近,是否“出灯”是“取灯”的变音呢?
  把火柴叫作“出灯”,初看显得土里土气,但这个叫法,实在是极为传神。“出灯”说明人们用得着灯了,需要灯出现了,而灯所以为灯,在于它有照明的功能,但只有把它点着之后,才可照明,谁来把灯点亮?用什么来把灯点着?有火才可把它点亮,“出灯”正是可把灯点着的东西,所以,“出灯”一词,正是对这里一系列逻辑关系的陈述,简单的这么一个名称,即对其作用和功能,做出了高度概括,既形象又生动,但又不那么直白。所以我认为,“出灯”较之“京师”的“取灯”之谓,要更胜一筹。
  高粱,别称蜀黍、芦粟等,一年生草本,被农民誉为“铁杆庄稼”的高产作物。高粱浑身都是宝,谷粒供食用、做醋、酿酒、制饴糖、做饲料,高粱的穗可做扫帚,嫩叶及幼苗经阴干青贮,或晒干后还可搭配作饲料。上世纪70年代,我在小店区洛阳村学校教书,那里的生产队搞副业,就是用高粱秆、根烧成的草木灰作原料,熬制土盐、火硝。
  “立夏种茭子,小满种直谷”,农民依照农事谚语,适时种着像狼尾茭、疙瘩穗、离石黄等老品种的高粱。每年七八月的大暑、立秋、处暑,正是红高粱吐穗怀肚肚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大家结伴去割草,经常去高粱地里认黑霉霉,黑霉霉是高粱的一种病,听大人说是由于种子被捂着的结果,重茬地里长的要更多些。黑霉霉嫩时能吃,老了长成黑色霉粉状就不能吃了。我们在高粱地里穿梭,嘴里还念叨着当时流行的民谣:“黑霉霉蹩脖脖,认不得捏一捏,再认不得扒一扒,巡田的过来甩一刮”。因为一旦扒开不是黑霉霉,而是即将吐穗的高粱,这棵高粱就被毁了,所以,巡田的就怕有人到地里认黑霉霉。孩子们也最怕碰上巡田的,轻则挨打,重则要受罚。
  我们把认上的黑霉霉插在裤腰带上,快速走出高粱地,一屁股坐在柳树下,挨个剥了皮,美滋滋地吃着,弄得黑嘴黑脸。
  “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处暑一过,若高粱还不出穗的话,就长不成了,只能割了喂牛,这时黑霉霉也很少了。
  在我的记忆里,高粱、玉米、小麦、糜子都会生出黑霉霉,据说只有糜子的黑霉霉能吃,但毕竟很少了,其它庄稼的黑霉霉是不能吃的。

太原晚报20110808 刘建武

  “出灯”、“取灯”辩

  “天龙·晋风”版8月8日登了刘建武先生的一篇《“出灯”解》,认为“出灯”较之“京师”的“取灯”之谓,更胜一筹。我却认为不尽然。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太原南郊)有一句流传极广的民谣:叫“洋que(音近缺)灯儿洋旱烟,宣统坐了三二年”,其出现的背景和确切的含义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但却说明“洋que灯儿”或“que灯儿”的叫法在我们这儿曾普遍存在。当时,直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这个“que”字究竟是“缺”还是“屈”、“曲”,(在我们这儿这几个字说出来都是que)或其他什么字。直到后来见到“取灯儿”才豁然开朗。这个“取”字,音意太合乎我的想象了。再后来,才知道火柴是我国发明,古书中屡屡提及。而“取灯儿”一词,也是古已有之。《古今杂剧·李云卿得悟升真二》:“用黄线香一根,去东华门外边一个铜钱买一把取灯儿点着线香,以取灯儿烧之,其火自明。”而在近代的一些著录中,如王俭先生所著《平定话》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即收有“取灯儿”一词。刘建武先生说的是汾西方言,由于文中没有注音,不知在汾西,这个“出灯”的出字又是如何读,如果真是读“chu”,我真要又一次惊叹山西方言的丰富多彩了。
  然而,我认为,即便在汾西读“chu”,如果指的是火柴,“取灯儿”也要比“出灯儿”形象贴切得多。汉文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着中华文化。有些字的深层含意,尤其在民间,要比它的字面意义丰富得多。像“灯”,在好多地方,似乎都有火的意思。像民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火和灯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取灯儿”是干啥用的,实际是取火用的。划一根“取灯儿”,既可以点灯照明,也可以燃柴做饭,还可以引火取暖。小时候,爷爷在炕洞里塞一把干苇皮,然后用“取灯儿”引燃,再续上茭杆或玉茭杆,炕洞里火苗闪闪,屋内有了亮光,炕也一阵阵热了起来。至今回想起来,仍温馨得很。这个物件的使用使人们取得光明,取得温暖,叫“取灯儿”再贴切不过。清福格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我举双手称赞。
  以上看法,一家之言。望刘建武先生及广大读者指正。

太原晚报20110815 郝妙海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07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