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人“倒歇话”

  我的家在太原河西,我们这儿的乡亲,上点年纪的人,对“倒歇话”这个词都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伴随着大人们娓娓动听的“歇话”熬过漫漫长夜,一天天长大的。

    故乡的“歇话”,含义十分广泛。其中有一部分是民间传说。这些传说,除流传范围较广的,如“七仙女”、“牛郎织女”、“白娘子与许仙”等,更多的是流传在当地的,如“王尚书嫁闺女”、“晋祠铁汉过黄河”等民间传说。晋祠的水母娘娘,是我们邻村大福寺(金胜村)人,叫柳春英。关于她勤劳善良、福泽乡民、坐化成仙的传说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便成了“倒歇话”时的一个重要话题。

    “歇话”还有一部分,其实就是谜语。聪明的长辈将身边的物件编个谜,让孩子们猜。如“一溜黑狗,打杀不走”是“炕沿”;“一个不来来,过来过咯摸揣揣”是“门搭搭”;“旺好好,旺好好,坐的倒比站的高”是“狗”;“半天阴里一个庙,庙里有鬼没神道”是树上的“老鸦窝”;“喔不窿同掉进去,水淋不拉提上来”是用桶从井中打水等。这类歇话,生动形象,能勾起孩子们动脑筋的兴趣,启迪心智,日积月累,代代相传,成了歇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歇话”的主体部分,似乎按现在的语言文体根本归不了类。有些人叫它“童谣”或“儿歌”,有些人叫它“摇篮曲”,其实都不太准确。童谣和儿歌,尽管可以唱也可以念,但它是孩子们的专利;“摇篮曲”则是大人为孩子入眠而哼或唱的。故乡的这一类“歇话”则要大人孩子互动,大多是一问一答,且都有动作。如“一背背,两背背,背的老娘啊走一回;老娘问你几岁咧,和咱的绵羊羔羔同岁咧;绵羊羔羔在啊勒吃草?庙儿后背吃草;甚草?尖草;雀(念qiao)儿过来搬倒,燕儿过来扶起;养下(念ha)的娃娃叫怪甚?叫怪全喜,全喜全喜你过来,捎过一疙瘩咸菜来。”在“倒”这一段“歇话”时,孩子们大都趴在大人背上,大人在前后晃动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孩子也会不时插上一句。再比如:“拉锯,扯锯,解板,割柜,老娘啊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唤女婿,不害羞的牛牛(孩子名)也要去。没穿的,没戴的,夹袄儿套了怪砍肩只。”“倒”这一段“歇话”时,大人孩子要面对面坐下,双手互拉,一来一往,大人说,孩子也说。再比如,我们这儿早年间晚饭吃一种在稀饭中加一些玉米面熬成的糊糊饭,熬成后烫嘴不能吃,大人拿双筷子在碗中边搅和边念叨“东凉凉,西凉凉,一凉凉成个大绵羊。”如碗中正好搅出个大气泡来,孩子便会拍手笑起来。

    我认为,“歇话”就是民间传承的口头语言,像民间的谚语、歇后语都可以叫做“歇话”。在我们这儿至今都把互相之间的语言交流叫做“倒歇”,如见有两人正谈话,会问:“你俩倒歇甚咧?”如邀请某人去家中坐,会说:“到俺伙倒歇倒歇走吧。”经多少辈人“倒”来“倒”去,一些语言不断提炼,不断升华,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和认可,从而故意继续 “倒”下去,便成了“歇话”。“歇话”如果整理成书面文字,便也不成其为“歇话”了。而“歇话”一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传承的土地,也就“倒”不下去了。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郝妙海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2-11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