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民间艺术中的农业文化

  山西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剪纸、礼馍、民间绘画、泥塑等民间艺术形式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山西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是山西农耕文化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重要基因片断。人们在劳作之余,或在生活礼俗中进行艺术创造,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山西人民的聪明智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剪纸文化

    我国剪纸的历史以发明造纸为界,最早不会超过汉代。但是汉以前的剪纸以什么形式出现?在 《荆楚岁时记》中记的“剪彩”、“镂金箔”,指的是五彩之丝绢和极薄的金片。两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剪纸、剪绢、金箔并存的现象,这说明在纸未发明之前,剪纸是用绢、金银箔、金属片、皮革、树叶等材料来进行创作的。

    山西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奇葩。内容丰富,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丘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

    春节是人们对 “物候历法”认识上的纪念活动,因此显得尤为隆重。其时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核桃”,(“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承袭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驱疫逐鬼、辟邪禳灾的原意。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窗明几净,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别有一番风韵。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

    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山西历来降雨量少,尤其春季十年九旱。旧时,遇到久旱不雨,人们无力自救,便寄希望于龙,到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

    春天,万物复苏,毒虫一类也四处活动,稍不留神便受其害。传统习俗年年在这个时候,人们剪“鸡啄蝎子”、“七星剑斩蝎子”。有的则要贴“符”,“符”上刻印有:“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四盅,送蝎千里化为尘。”端午节兴贴“虎除五毒”的剪纸,也与上述的心理因素是一样的,都是人们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冀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平衡。

    用于人生礼仪的剪纸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做长辈的为这个新生命都得庆贺一番。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意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如果是女婴,则压一张红纸,喻意洪福齐天。

    孩子长大,父母为儿女的成婚大礼竭尽全力,祝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这种心愿从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中可见其踪迹。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礼花”亦称“喜花”,自然悦目好看,充满喜气,而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来说,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此外,“鼠闹葡萄”、“鼠拽瓜瓜”、“鼠拉鸡子”、“石榴鱼”、“抓髻娃”为内容构成的剪纸也同样含有生殖繁衍之意。

    多少年来,山西人对剪纸中特有的恒稳趋同的题材,浪漫放达的形式结构,朴素明晰的象征寓意是明白的、理解的、接受的。由此而知,民间剪纸中凝结了承传久远的集体心智,在作品中表现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与丰富的心理。

    礼馍文化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外缘山脉环绕,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宜种植小麦和五谷杂粮。面粉是山西人的主食,蒸、煮、烧、烤、炸等多种制作方法与食法,形成了灿烂的面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礼馍艺术与习俗文化,是山西农耕文化中的明珠,承载着太多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山西人民太多的向往和追求。礼馍是在礼仪庆典、岁时节日民俗生活中用面粉特意加工、装饰过的食品。说起“礼”,民间的讲究实在是多。在人们的交往中,作为“礼”的使者,最普遍亦最能体现感情与内涵的,莫过于老百姓亲自捏出的礼馍。“礼”的物化,就是人们崇尚的“人情”。这种以礼传情的方式惟独彬彬有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维系人与人的亲近,家与家族间的和谐,村寨之间的热情友善,是民族凝聚力传统的、美的表现方式,它在民间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岁时节日习俗中的礼馍

    “过年”,民间都这样称呼。“年”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年的礼馍也就大不一样了。正月初一为“过年”日,但准备过年的时间就长了。腊月廿三,传统习俗为祭灶日,也称“小年”,祭灶的礼馍用代表果类的红枣和面粉相间盘曲成云纹、如意纹,还有昂首跃起的二龙。形制像一座山,人们管它叫“枣山”。

    清明,是农事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中能作为节日过的只有“清明节”。清明节与“寒食节”相连。山西寒食节(清明的前一日)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每逢清明节,乡村百姓蒸“寒燕儿”或叫“子推燕”,与柳枝串起来,悬于房梁上。用柳枝串起,一是介子推抱柳焚身,以“柳”纪念这位忠臣,教化子孙尽忠尽孝,不忘养育之恩。二是在山西这个季节只有柳树才发芽变绿,是穿“寒燕儿”的好材料。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此时,人们携带花馍祭茔,缅怀故人,同时在这农闲季节,蒸上形态各异的面羊、面鱼、面虎、面狮、面娃娃等,探望长者,关怀晚辈。

    中秋佳节正值粮登场、谷入仓、瓜果满园、蔬菜成熟的丰收季节,百姓焙制精美的月饼,祭月、拜月、赏月,合家团圆,以欢悦、虔诚的心情感谢上苍的恩赐。

    乡村盖房是件大事,新房起架、上梁时主人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除梁上画“八卦图”、钉“鸟鸡”、挂彩、贴楹联、燃爆竹外,还要蒸上很大的花馍祭祀。上梁馍形似“蒙古包”,其上装饰纹样多数是宝贵的牡丹花和“万字”、“双盘长纹”,寓意“延绵不断”。一家盖房邻里亲友也要蒸礼馍赠送,谓“祝贺”、“添喜”、“扶梁”。新房落成,乔迁之喜,要蒸大贡,酬谢五土。邻里也要携带不同的礼馍或楹联来祝贺,俗称“暖房”。

    人生礼仪习俗中的礼馍

    礼馍有食用与观赏之分,白事的礼馍一般是供观赏,其他礼仪的礼馍以食用为主。观赏的礼馍重在敷色、彩绘、彩纸装饰,追求精细美观,食用的礼馍保持了质地美,绵颖憨实,其本身就具有朴素的原始美。

    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等。家中添丁增口是一家人的喜事,旧时老辈人在孕妇临产时,要请捏礼馍的高手捏一双形似乳房的馍,并在其上装饰童男童女,人们管它叫“催产娃娃”、“下奶馍馍”,供奉在送子娘娘的牌位前,祈祷孕妇顺产,母子平安。在蒸 “催产娃娃”、“下奶馍馍”时,用牛奶或羊奶、鸡蛋、面粉和面,馍中包红糖或枣泥、核桃仁、葡萄干、芝麻等,礼馍实际上成为富有营养的食品。

    外婆要给外孙蒸一个硕大的虎形馍,置于婴儿的卧室。百姓视虎为保护神,让其与娃娃做伴,保佑孩子平安,这种人之最朴素的保护自身和孩子健康成长的本能和追求平安、喜乐的愿望,是民俗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也寄托了长辈的拳拳之心。

    满月,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的头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此俗所捏的礼馍甚是讲究。舅舅要做内圆直径半尺、外圆直径尺许的“囫囵”,在圆形的囫囵馍上捏十二属相,娃娃是属什么的,就在那一相上点个红点明示。上捏枝叶盘根、米粮囤、石榴、佛手,希望孩子茁壮成长。

    周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出生纪念日,它的隆重程度与满月相同,又多了一项娃娃 “抓周”的仪式。过十二岁生日时为开锁,称大生日,家人极为重视,这一天欢宴亲友,舅舅家要蒸一尊能戴在孩子颈项的囫囵礼馍,然后让其坐在圆形的笸箩里,头上撑着圆形伞,嘴里咬着圆形烧饼,手上拿着锣或钹。所用之物均为圆形,取圆满之意。自此,他将步入青年时代。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成婚之日,新郎食过昭示混沌初开的“混沌馍”后,理发修面作一番美容,从头至脚,里里外外更新衣,披红戴花,并向祖先和用10公斤面粉专为新娘蒸的“上头糕”行礼叩拜,再携其登门迎亲。“上头糕”的形制为圆形,似生日蛋糕,以云纹裹红枣叠成半尺厚的基座,其上捏制十二生肖、十二种花、十二种果,以及男女人形,花团锦簇,意蕴深刻。由专人抬着“上头糕”在锣鼓喧天的乐曲声中送到女方家。此时新娘才进行洗面开脸、梳发挽髻等一系列作新娘的仪式。送“上头糕”之俗,源于早先男女婚配无法律作保障,婚变事件时有发生,女子一旦开脸挽髻后就意味着自己已有归宿,若遇婚变不幸之事将苦熬终生。故而人们视“上头糕”为神圣的聘娶证据。

    闺女要出嫁,做母亲的要蒸一对石榴与桃形或者双鱼形的礼馍随嫁女带走,置于洞房俗称“宫食”。“宫食”是缘于旧时新媳妇初进夫家门,一来受拘束,二来表示斯文,当人不便多食,这就免不了忍饥挨饿。细心的母亲依自己的体验,蒸上这样的礼馍以备女儿饥时食用。由于“宫食”是专为新婚夫妇蒸的,故此,礼馍上多数装饰着石榴、瓜蝶、花鸟、蝙蝠、柿子、如意等纹样,寓意榴开百籽,瓜瓞绵绵,多福多寿,诸事如意。

    人们都希望自己或别人“福寿双全”。所以,人生旅途跨入花甲之年,过生日谓“过寿”。晚辈儿孙怀着尊敬、行孝的心情为长者贺寿,让老人感受到儿女的孝敬、行孝的心情为长者贺寿,来者多带寓意长寿的桃形馍,馍上装饰着仙鹤、松柏枝叶,谓“松龄鹤寿”。

    寿终正寝、人殒离世,尽管人们寄托哀思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以礼馍表示祭奠,在民间极为普遍。丧俗中的礼馍内容丰富,以“走兽馍”居多,像牛头、羊头等,“走兽馍”的形制有大有小,而且浓墨重彩,并伴以花纸装饰。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01108;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11-19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