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南的灶火

  在晋南农村,锅灶也叫灶火。灶火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蒸馍有蒸馍灶火,做饭有做饭灶火,做豆腐有做豆腐灶火,做粉条有做粉条灶火,做芝麻糖有芝麻糖灶火,熬农药有熬农药用的灶火,红白喜事用的串灶,爆米花用的小炉灶,还有隔山灶、双眼回风灶、马蹄回风灶、冲灶、油灶、炕灶、来回能搬动的小型灶,现时用的蜂窝煤炉灶、液化气灶、太阳能灶家用锅炉,还有最新科学技术研制出来省时、省人、省燃料改造的各式各样新型灶,灶火太多,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灶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各有用场,除了专业作坊用的灶火外,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做饭炒菜用的灶火,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灶火。可以说,哪个房间住人,哪个房间就有灶火。
  灶火是用土坯和泥巴垒起来的,垒灶火时以锅的型号定灶火底盘大小、灶身高矮、灶膛内部宽窄。锅的型号大,灶火底盘铺的就大,锅台自然升高,锅的型号小,灶火的根基铺的就小,锅台也随之低矮。锅是圆形的,可是灶火从底盘砌起到成型为锅台都是方形,砌灶火时摊上泥巴,铺一层土坯,一层一层垒至30厘米高开始盘灶膛,右侧留一搭风箱的通风道,再从前边留一掏灰的通道,掏灰通道和灶火口上下对齐,灶火的中心有一个搭炉篦的圆筒,这是风底,灶火盘成时安装上锅,锅底中心正好和灶火中心的炉篦不偏不离,上下相对,拉起风箱烧起火来,强火总在对准锅的中心燃烧,经风箱一吹,满灶膛的火拥挤得严严实实,火的强度加大,锅里的水很快就烧开了。蒸馍用的锅一般尺码是二尺二至二尺四的,做饭时用的铫子一般尺码是尺八的,这是大铫子,家庭人口少的,用的是尺二的或一尺的小铫子。红白喜事吃饭人多,专门盘的串灶,串灶比较特殊,灶底以25度的倾斜度一字排开五至六个铫子,前边这个铫子直接接触风底,受火面积大,过油、做汤、炒菜都是这个铫子代劳,第二个铫子由于烧火的时间长了水能烧开,后边的几个铫子因为长时间烧火,里边的水逐个都能烧热,可供炒菜做汤的热水,还能和前边第一个铫子做好的汤菜在不到开饭时间调换,保持热量。
  晋南农村的上房一般不设灶房,厢房门房都可设灶房,不论门房还是两边厢房,进了屋里边有个套间,一堵缩墙把外屋和套间隔离,外屋紧靠墙盘着一个灶火,这个灶火通向套间里的土炕,每次做饭烧火土炕就被烧热了,余烟从房顶烟囱排出,饭也做熟了,土炕也烧热了,做饭取暖两全其美。但这也有弊端,因为经常在屋内烧火做饭,年长日久烟熏火燎,屋内四壁连同房顶被熏得黑洞洞的,为了避免烟熏火燎,有的家庭使用隔山灶。隔山灶是灶火在一个房子里盘着,土炕在另一座房子里盘着,这个灶里的热能通过另一座房子的炕,它们不是一个整体,所以叫隔山灶。小型灶能随便挪动,很是方便,夏天天热怕太阳晒,用四根立柱横担几根棍棒,搭个临时饭棚,上边用些树枝柴草蔽荫遮光,把小型灶置于棚下,做临时饭厦(晋南方言即厨房),这和清朝诗人吴嘉纪的一首《七绝》说“白头灶户底草房”很像。专业作坊大都是马蹄回风灶,用的特大型锅,这种灶风大火力强,不用专人拉风箱烧火,但这灶必须烧煤炭。
  灶火灶火,有灶必须烧火,灶膛没有火是烧不熟饭的。说起做饭,在旧社会确实难煞家庭主妇,提起做饭,着实有三难:一难没米下锅;二难灶火没有柴烧;三难没有火种引火。没米下锅和没有柴烧,掌柜的出去向人家接也罢借也罢,总要想办法解决的,哪怕是糠菜拿回来都要生的做成熟的;做饭时没有火种火源,总不能叫人家掌柜的给解决吧?那时火种很缺,集市上不见卖的,每到做饭时家庭主妇就熬煎了:到哪儿去接火引火呢?总不能像原始人钻木取火吧,也不能把古希腊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请来,上天把火种偷来吧!所以每到做饭时,火源火种是一大难题。这时,主妇们便走到院子里东张西望,看邻舍谁家烟囱先冒烟,拿上一疙瘩废旧棉花套子去人家的灶火点燃,回来用比较细软的柴夹住轻拉风箱,火即引燃,这才烧火做饭。在晋南,每个灶火要搭配一个风箱,风箱的把手是一根30厘米长的竖杆,竖杆安着两根和风箱自身长短差不多的横杆,横杆的一头接着风箱内部的风板,每当烧火时手把竖杆拉出来送进去,都能发出呼呼呼的风,使灶膛里的火乘风燃烧得更旺。因为风箱是两根横杆,所以人都风趣地说这是拉二股弦子,做饭时得一人专门拉二股弦子,另一人做洗菜、切菜、和面、擀面的工作。由于火源困难,主妇们又不能天天顿顿做饭时都到别人家点火引火,人们为保留火种,也想尽了办法:夏天田野长着一种蒿草叫火蒿,柔软缠绵,从田野里割些回来,拧成像绳子一样长的火捻,晒干使用;或是秋天收回的玉米拔去苞取玉米缨子,也拧成长长的火捻,晒干点着,做饭时也用些废棉花套子点燃引火。从前我家邻居一老汉,晚年时就是夏天割火蒿、秋天用玉米缨拧火捻拿到集会上变卖,做这行生意。再一个办法就是撇火,就是用火镰撇打火石引燃烧纸取火。火镰是从集会上购买的,是专门撇火使用的,火石是上山割柴刈草时从山上拣来的。我们村有个山梁全是灰白色的石头,这种石头就叫火石,人们把这个山梁叫火石梁,从火石梁拣回的火石撇出的火火星亮、稠,火量大。火镰有了,火石有了,没有引火的烧纸还是撇打不出火的,即使撇出火怎么能引着呢?这就得染烧纸,把废旧棉花套子清洗干净,与辣子把同时放在锅里煎煮,经过长时间煮沸捞出沥净,再经晾晒干,撇火时撕下一点点,两只手把它撕得绒绒的,撇火时左手拿着火石,拇指摁着撕绒的烧纸,右手拿火镰使劲撇打火石,每撇打一下就会出现一串串微火星,偶而一粒微火星溅到烧纸上,烧纸很快引燃,迅速把它夹裹在废旧棉花套子上就能引燃强火,放在做饭的灶火里。做饭撇火,晚上点灯也是撇火,有时叮当叮当撇打好半天火星就是不上点,碰巧了有时一下成功,碰不巧干着急没办法,气得人黑夜连灯也不点了。有一首童谣这样唱道:“酸枣树,弯弯根,我爹给我买件大红裙,什么花,枣花,张家嫁到李家,李家撇火不耐心,黑夜睡觉不点灯,蝎子蜇得胯疼,哼哼唧唧天不明,赶明眼睛出个疔。”那时集会上还卖一种火纸,深黄色,厚厚的,用法是折叠成手指宽四层,人都叫这为“火萌”,撇出的火也可引到火萌上,或从火捻上把火萌点着,轻轻一吹能吹出火苗,用劲过小是吹不着的,用劲过大也吹不出火苗,会吹的人用劲适当,一下就吹出火苗来了。买火纸要付出经济代价,所以大部分人宁愿撇火或使用火捻,都不购买火纸。那时吸烟人因没有打火机而为难,凡吸烟的人都随身携带一套撇火工具,或点着一截火捻,走到哪儿带到哪儿,那时火源就是这样艰难,主妇们提起做饭引火能不熬煎吗?
  解放后火柴慢慢上市了,但人们的经济还不富裕,购买力不强,为了节俭,宁撇火也不舍得买盒火柴使用,即使购买一盒火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擦一根火柴的,所以这盒火柴在家里也就长期成为“急救品”了。我家隔壁邻居一个老太太是我的远门奶奶,过光景非常节俭,头年腊月二十四从附近石门集会上购买了一盒“钟楼”牌火柴,到第二年腊月二十三,火柴盒里还有七根火柴,他的儿子是个烟鬼,坐下来一吸烟,地下就是一堆烟灰,村里人送他绰号就叫“一堆灰”,他吸烟要用火,做饭、点灯要用火,用火这么频繁,一年一盒火柴都没用完,可想而知人们对火的使用是多么仔细。
  解放后我们国家火柴大量生产、供应,完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但缺火、火源困难的日子很长一段时期在人们的思想里久久没有消失,以至用火镰撇火还延续了好几年。集会上大量销售火柴都不舍得购买。
  日历一页一页掀过,黄历一本一本过完,旧黄历再也不能看了。如今农村气象万千,主妇们再不用东张西望看谁家烟囱先冒烟,再不用拿块棉花套子到别人家点火,再不用火镰叮当叮当地撇打火石取火了。现在由火柴进化到打火机,汽油打火机、汽体打火机、电子打火机都用过了,锅台上随时都放有一盒火柴或一个打火机,引火做饭非常便利。
  农村的灶火、锅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用泥抹光,后来人们嫌泥抹得粗糙,不美观,就用水泥把锅台灶面抹得光溜溜的,既美观又卫生。现在,晋南农村的灶火又有新的进展,锅台四周和灶面全镶有乳白色磁砖,看起来卫生、整洁、美观、漂亮。大部分家庭只留一个蒸馍用的大锅灶,做饭炒菜用蜂窝煤灶。蜂窝煤灶方便,节省场地、燃料,还省人工,再不用一人专门拉二股弦子了,而且体积小,随便搬来挪去都行,一个家庭五、六口人吃饭全可应承过来。通向套间的灶火也已经扒掉,换上了液化气,做饭炒菜要用火时,用手一拧,呼呼发出强烈的火苗。套间的炕也扒掉了,换上席梦思,烟熏火燎、四壁黑洞洞的房屋重新粉刷,彻底改变了做饭的环境。
  农村的灶火和做饭的灶膛里火的引发并不引人注目,但它的变化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也是农村向城市靠近迈出的第一步。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2003年4期;本文作者:赵鹏飞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26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