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3.jpg (7739 字节)

    散步入招提,茸茸碧草齐。
    初春寒未减,旧雪踏成泥。
    河抱龙沙曲,山衔雉堞低。
    梵声听未几,残日下林西。

    在这首诗里,清人冯云骧写的是大同华严寺初春的景色,我虽是夏日游览华严寺的,但也正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旧雪踏成泥”——游人真多!巍巍古寺,草木显荣,一派生机。

    人们对于云冈石窟是熟知的,而对上、下华严寺,虽不存有偏见,也并非默默无闻,但无论如何也没有云冈石窟那样声名显赫,远播海外。然而,这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庄严古刹,留给我的印象却颇深、颇深……

    华严寺,顾名思义,自然是佛教华严宗的寺庙。华严宗,做为佛教的一支,在我国佛教历史上,也算是颇有影响的流派。《辽史》曾有记载,辽代清宁八年,辽道宗皇帝巡视当时的西京平城——大同。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这个时间,恰好是宋代仁宗嘉佑七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到辽末的保大二年,华严寺遭劫难,曾毁于兵火,仅存下薄伽教藏殿。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华严寺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这个大殿,就是现存的大雄宝殿。

    华严寺,坐落于大同城内西南隅。这座凸起的寺庙,高耸于周围民房之上。单檐五脊顶的殿宇在红墙、灰瓦、黄绿色琉璃屋脊的装饰下,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显示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宏丽壮阔的气魄。

    华严寺的早晨,并不寂寥。等太阳斜照寺内时,院中游人已熙攘成群。人们三五结伴,喜形于色,争相往寺内深处走去。游人带来的炽热感情很快传导给了古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外国人、黄种人、白种人,日本、美国、英国的旅游客人让摄影机大张着机头,争相把这壮观的庭院景色、人们兴高彩烈的气氛摄入镜头……

    我随着人流穿过华严寺正门,进入上寺院中。

    上寺,前后两院由“降龙”、“伏虎”两个月门沟通。前院内,北门。横廊、云小堂、念怫堂整齐排列;后院内,禅堂、师房、客房端坐;左右,重楼阁南北对峙,登十二级高台,穿过牌楼,便是大华宝殿。

    院内,草花绽开,清香阵阵飘洒,在这雅致、整洁的院落里,浓郁的花香似乎在点燃着人们的幽思……。是啊,端坐在院中宽展高台上的大雄宝殿,不是那样令人联想到这云中郡的古代,这平城的往昔吗?就正殿的面东而向也与当年契丹族崇拜太阳的特殊习尚有关。把大华宝殿建在高台基上,那更是要与太阳对望了。

    大雄宝殿,是一座浑厚、威严、古朴的木结构建筑。红色的墙身,赏心悦目,色调明快,似在炫耀、烘托这古刹的苍老、巍峨。在耸起的单檐五脊顶部,黄蓝相间的,四米多高的鸱吻——琉璃兽头——骑在宽敞的屋脊上。这鸱吻尾部高高翘起,气势豪放,宛若雄狮,似在窥视平城的动静,富于动态感,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进入室内,一种在其它寺庙中从未有过的宽敞之感占据了心头。难怪人们说上寺大雄宝殿是辽、金时期国内现在最大的佛殿之一(据说另一座在辽宁义县,叫奉国寺大殿)。举目仰观,殿项造型精美、别致,天花板上构图规整、秀丽,色泽明快而协调,那龙腾凤舞、瑞气浮动、逼真功人的姿态,给殿内增添了不少色彩。

    殿内,正中居坐者为五方佛,尤以毗卢佛为大。五尊佛像,中间三尊为木雕,旁边两尊是泥塑。大约是塑造技巧极高的缘故吧,我并未分辨出木雕与泥塑的区别。五方佛,据说是明代作品,意指东、西、南、北、中,他们各自统治一方。这五尊佛像,金身佛面,威严中含有慈祥,为国内寺庙中罕见。

    在五方佛前左右两侧的砖台上,二十个天王南北两方站立,他们都是古代武士的形象。这些泥塑天王身躯前倾,姿态逼真,铠明甲亮。威武雄壮。有的武士身披甲胄,杀气腾腾,手持兵刃,俨然处于交战时的紧张状态,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在五方佛和天王像的背后墙上,绘满了巨幅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而且保存完好。画面上,笔触细腻,丰满,形象完整,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整个壁画,系统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白象投胎”、“隔墙撩象”、“出游四门”直至“立地成佛”的神话故事。这些壁画虽然是清代绘制,但整个画幅色泽犹新、线条流畅、质感强、画面清晰、别具风采。它与殿内群佛、殿顶的雕饰融成一体,使殿内弥漫着浓郁的佛教气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出殿门往北,殿墙上有四块石碑贴墙镶嵌,碑上石刻书法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朱熹手书的《易经》碑。步下月台,南楼廊下的一角石碑上,刻有明代著名艺术家、文学家、诗人文徵明的手书诗歌《太湖》、《涵村道中》二首,这“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书法、诗作碑刻能在大同华严寺保存下来,确是很难得的。

    听这里主人介绍,大雄宝殿木结构建筑采用减柱法,尽量减少内柱数目,以适应佛事活动的需要。而且,上、下寺大殿内斗拱变化多样,斜拱层叠,更显示出金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等我们步入下寺时,脑际还萦回着壁画、塑像、大殿,以及那高耸的屋脊……

    下寺,是与上寺相毗邻的另一处佛家院落。院内的薄伽教藏殿建于辽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这座殿,顶部为单檐九脊,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颇露古风。

    殿内,塑像密布。这些塑像造型优美,风格典雅,饱含动感,与主寺大雄宝殿气氛截然不同。这里,充满了森严、肃穆的气氛和浓郁的古色古香气息。

    殿内的三十一尊塑像,描绘了佛祖正给弟子讲经说法的情景。弟子、供养童子、胁侍菩萨那聚精会神的神态,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这些佛祖的佛经,使弟子们虔诚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菩萨、佛像表情生动,身体比例适度、姿态自然、造型优美、面目丰腴、体态各异、排列对称,不愧为我国古代泥塑中的珍品。

    在众多的菩萨中,有一尊胁侍菩萨合掌露齿,刻画细腻、入微。这尊菩萨身段线条优美,形体丰满、上身微裸、头饰华丽、长辫垂肩、面如满月、光脚立于莲花座上,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显得十分出众、动人,这是一位健美活泼的古代少女形象。这一着塑像含蓄内向,露齿也恰到好处。历来,这尊塑像一直受到中外游人的赞赏。

    薄伽教藏殿内,围墙还环立密布着重楼式木制藏经阁。这些藏经阁,用工精细、玲珑,雕造手法新颖,在拱形桥上建有“天宫楼阁”五间。这是我国国内现在唯一的玲珑剔透的辽代木构建筑,这些作品构成一幅精美、绮丽、动人的画卷,引起了游人们的联想和遐思……

    是啊,我们祖先辛勤、超人的劳动,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艺术财富,好像在这里提示后人:应当为社会创造性劳动,那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更充实,更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前者和后人……

    怀我着这样的心情步出下寺,心中默念着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想,今日之人,大可不必“独怆然而涕下”了。祖国的广阔天地,不是到处都能使你为创造性劳动而自由驰骋吗?我望着过往的游人,似乎觉得,这览物之情,已引起共鸣。人们,会将心底的感情激浪,化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实际行动,去奋发地工作,忘我地劳动。

太原道扫校制作 http://taiyuandao.126.com ( 2000-03-2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