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sx.jpg (7462 字节)

  按:“十·一”期间,我们燕山石化小合唱团集体去山西太原旅游,同行的有张风琴、张健、张曼雪、赵静生、王义荣、黄河、杨毅、刘天更、咸秀中、于瑞海、李建强等11人。我们游览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晋祠、天龙山石窟等景点,于10月4日出发,10月7日返回,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假期,谨写此文以纪念。

  10月4日早晨,6:30我就早早地起来了,匆匆离开宿舍,直奔燕山火车站,要赶上7:50的去太原的火车。到了火车站,见到了我们此行的伙伴——燕山小合唱团的成员。我们这个团结的集体,成员来自燕化各单位,对演唱有着执著的热爱,一直在一起排练,曾经多次同台演出,活跃在燕山文艺界,表演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此次出行,共有11人参加。

  说起太原到燕山的距离,实在说不上“漫长”,但是我所说的“漫长”,是指时间来说的:我们从7:50上车出发,到达太原之时已经是22:00了,区区400多公里,我们用时14个多小时,难道不漫长吗?上了火车,我们找到座位,就开始张罗着打扑克,当然是“三先”、“黑枪”,剩下一人正好是我们管帐的会计师咸师傅,他不时低头沉思,合计着这次大概要花多少钱,有多少可能的项目……其他人则放开手脚,聊天、吃东西、打扑克,时而大呼小叫,时而手舞足蹈,又是一高兴还唱上几句,引得其他乘客为我们叫好,让我们“再来一个”,整个车厢成了我们的活动场,看来集体出行好处真多。

  列车平稳的西进,奔驰在崇山峻岭之间,不时地穿越隧道,所以窗外一会儿是阳光明媚的白天,一会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窗外的地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十渡、野三坡一带是险峻的山地,而到了涞源以西,却多以起伏不大的丘陵为主,多见土壤,石山就少见了,到了山西境内过了太行山脉,植被一下子少了许多,视野内是一望无际的晋中平原,平原上不时出现的沟壑,让你看到这个平原覆盖着很厚的黄土层。慢慢地看到了许多庄稼,以玉米为主,大概还有一星期就该收玉米了吧?而我的老家山东却早已开始种小麦了。再西行,看到了成片的向日葵,花盘饱含果实,羞涩地低着头,在阳光里亭亭玉立;偶尔也能见到水稻,那大概就是黄河附近了,黄河水的灌溉使这里的水稻长势很好。

  “三先”不久打累了,我们就四个人开始玩“拖拉机”。没想到两位女士都是第一次玩,越玩越上瘾,欲罢不能,即使我们边玩边数落她们,她们也毫不厌倦,其他人忙着吃饭喝水的时候,我们也正好玩得不亦乐乎。

  “你们也吃点东西吧”,别人招呼着。

  “没空,你们先吃。”我们头也不抬。

  旁边的伙伴一脸的狐疑:玩扑克怎么这么大的劲头?几年没玩了吧?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当我再向窗外望去的时候,已经是披星戴月的夜幕了。旁边的乘客的口音已经由大部分是普通话,变成口音很重的山西话了,看来目的地快到了。

  21:50左右,乘客纷纷动起来了,终点站马上就要到了,我们也开始收拾东西。窗外,灯火辉煌,车来车往,远处高层里的灯光与天上的星星相接,展现给我们一个幽远的浪漫景象,这就是太原了。伸伸懒腰,呼吸着窗外清凉的空气,我精神为之一振。太原,我们来了!



  在太原市的西南54公里处的祁县境内,有一个乔家堡,这就是清代全国闻名的晋商乔致庸的老家。从太原市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途公共汽车,我们来到了乔家堡,直奔乔家大院。

  说起乔家大院,你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如果你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对其有些了解了,这里就是这部电影的外景地。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城堡建筑群,占地9000多平方米,内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院墙高10多米,均为青砖和石灰浆砌成,气势宏伟。走进院内,有一条80多米长的甬道,甬道每侧有三个大院,每个院的结构又有所不同:左边的三个院布局较复杂,分正、偏两个小院,正院里厢房、正房俱全,均为五间,天井不大;偏院则是下人住的地方,又作为停车场(古代的马车)的大天井。两个院的尽头是相通的正房,房内陈列着各种珍宝,最主要的是犀牛望月镜、九龙屏风等;右边的三个院均为两进的四合院,层次较简单一些。所有地面都是方砖铺砌,保存完好,比故宫的地面还好,民间常说:“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此话果然不假,整个院落不仅工程浩大,而且一砖一瓦皆颇具匠心,各种雕花、飞檐及其它装饰物随处可见,都是难得的建筑艺术品。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是乔致庸的住宅,“在中”是乔致庸的堂名。说到乔家,咱们不得不提到其发家史。早在1750年左右,乔致庸的父亲乔贵发父母双亡,一贫如洗,寄居在舅父(?)家,四里乡邻都看不起他。一怒之下,乔贵发独身走西口,来到了内蒙古一带,与一姓秦的人在沙漠里养骆驼队,搞起了运输生意。稍有积蓄之后,他们来到包头,改作磨豆腐生意。有了一定资本之后,二人创办了“广盛公”字号,买卖范围也不断扩大,并且形成了规模。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广盛公”一度也因为一桩“买树梢”(相当于期货)生意血本无归陷入绝境,后来幸运地在黄豆生意上发了一笔。乔、秦二人为了铭记这次复兴,将字号改为“复盛公”,当时是1755年。

  一晃30年过去了,复盛公的生意涵盖了金融、服装、副食、粮食等12个领域,其分号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又创立了“复盛全”、“复盛广”等字号,复字号已经成为商业领域中响当当的名号了。乔贵发之子乔致庸时期,“复盛公”买卖更为红火,并且创办了“大德通”、“大德恒”两个票号(相当于私立银行),经营贷款等金融业务,因为其资金雄厚,很快成为全国信得过的票号。“复盛公”的发展带动了包头城的发展,所以当时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买卖富足了,乔致庸开始在老家祁县的乔家堡修建住宅。一期工程仅建设了一个院,后来又修建了其他各院,共建成了4个大院。复盛公传到乔致庸之孙乔映霞之时,日寇侵华,买卖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乔映霞还是在以前四个大院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个大院,而第六个大院因种种原因未能竣工,就形成了目前的乔家五个半大院的现状。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四世”,乔家终于在第五代乔映霞手里没落了。纵观其没落的原因,大体有三个:首先,民国时期官办银行的出现,限制了私有票号的规模,“大德恒”、“大德通”只好改为钱庄生意,买卖范围、规模大幅度减小;其次,日寇侵华时期,霸占了乔家的大部分买卖,使复盛公经受了巨大的损失;再次,新中国成立后,富商资本实行公私合营,使复盛公的发展走到了尽头。但是,复盛公还是坚持营业到1952年,才最后盘点、解散员工。经营了200年的复字号,终于作古了。

  站在乔家大院里,听着导游小姐述说着晋商的兴衰史,我的思绪也随着乔家的故事飞到了过去。这里的一石一木,静静地矗立,他们就是乔家繁盛与衰败的见证,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它们过去的风光……



  从乔家大院出来是10月5日上午11:30,我们又乘公共汽车向南40公里,来到了平遥县城。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带,汾河流贯其间。平遥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隶属冀州。明清时期,平遥商业发达,商贾云集,一度成为重要的的商贸集散地。清朝中期,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在平遥问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平遥城墙始建于北魏,明朝洪武年间又进行了扩建重修,至今还保存完好。城墙周长6.4公里,呈方形。墙高10米,宽5米,均为内部夯土、外包城砖结构。城墙四角都有箭楼,环城墙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3000弟子、72贤人。

  我们从下西门登上平遥古城城墙,看到了瓮城。所谓瓮城,就是在城墙上又多出一个门形的城,战斗的时候放敌人进入瓮城,将两重城门关闭,就把敌人困在瓮中,再从城墙上扔下滚木雷石,将其消灭。沿瓮城城墙架设着多尊火炮,威严的对着城外。在这里,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厮杀,也许只有这里的城墙才知道。我们沿着城墙顺时针向西走,看到很多游客一群一伙的从我们身边走过,大家高兴地谈论着城墙的奇特之处,而且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结构、这么完整的古城墙。城墙内侧表面是夯土,十分平整,有些地方已经长出了树木;城墙内侧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道砖砌排水沟沿墙而下,城墙表面自然向城内找坡,由内侧排水沟派到城墙下。城墙靠近城外一侧有矮墙及垛口,以备古代士兵守城的时候作为工事使用,每隔一段距离修有敌楼一座,敌楼部分的城墙向城外突出,使得墙顶通道的宽度不变。每座敌楼分上下两层,士兵登上敌楼可以了望远方,同时指挥近处的兵力进行及时的调整;敌楼之间也可以相互联络,使大家的遥相呼应,可以及时地应付各种意外。城楼里边的墙壁上镌刻着《孙子兵法》片段,72个敌楼凑到一起就成了完整的《孙子兵法》。四个箭楼位于城墙的四个角落,约为三层,为砖木结构,向天空挺拔着,与敌楼、垛口相映成趣。

  向城内望去,所有的建筑均为青色砖瓦,屋顶风格全面一致,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端,蔚为壮观。城内树木不多,房屋林立,但并不显得荒芜,却给人以整齐、肃穆的感觉。临近中午,城内炊烟袅袅升起,阵阵饭香飘上了城墙,提醒我们该吃午饭了。如果这是在古代,守城的士兵闻到饭香的时候,一定也盼着赶紧换班,他们也想回家、回营吃饭了……

  从北门(拱极门)下了城墙,我们走在城内主要干道之一的北大街上。街道两侧建筑都是青色的,围墙很高,显得路很窄(其实路也不宽)。路两侧的门洞嵌在厚实的墙里边,向门内望去可以看到窄小的天井,青色的各种建筑物。在三岔路口,可以看到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也有摆地摊儿的。这条大街除了地面是后来铺的沥青以外,其他建筑物均保持了原貌。因为路窄,两侧建筑物很高,所以显得这条路有些阴暗。北大街的尽头,是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三条干道的交汇点,东、西大街横贯全城,分别通向东门(亲翰们)、西门(凤仪门)。东、西大街很宽,在阳光下显得很开朗,同时这也是城里最繁华的地段,两边店铺林立,人来车往,热闹非凡。

  城内也有许多保存完整的其他景观,例如城隍庙、日昇昌、县衙、文庙、武庙、清虚观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参观了日昇昌,这就是中国第一家票号的所在了。日昇昌座落于西大街是由财东李大全、掌柜雷履泰于清道光年间创办,它是专营异地汇兑的私人银行。日昇昌占地1400平方米,是三进的院落,由临街的铺面、中停、后厅和东西厢房组成,结构紧凑,商业功能突出又具有民族特色,现已成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并已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从日昇昌出来,见东西大街上熙熙攘攘,各种特产、纪念品琳琅满目,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人随处可见,各种商业招牌应接不暇,好一派繁盛的景象。

  太阳偏西了,金色的光华照着这座古城,更显得庄严华贵。当我们乘车离开她的时候,我不时地回头望着,只想再看一眼这座古老而充满生气的古城。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离开平遥古城时,已经是10月5日17:00多了。

  太阳偏西了,光线很柔和,两边的景色很空旷。车内人很多,开车的希望多拉人,所以许多人都站着。我坐在离门很近的地方,周围全坐满了人,我的右侧是来自北京一位中年妇女,她同丈夫一起参观了平遥。我与她谈起了山西见闻,并且问他们如何回北京等。我的右侧是一位姑娘,看来也是从外地来旅游的,她一言不发,很沉静,可能有什么心事吧?

  天色渐暗了,汽车也赶了一半路。忽然有人问我身边的女孩:“你是韩国的吗?”只见她点点头,用很生硬的汉语回答说:“是的。”这时我才开始注意她,倒也看不出她象外国人,刚才她的沉默就可以解释了。听到她说汉语,我觉得很吃惊,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汉语最难学。我就试探的问:“韩国?South Kore a?”她点头称是,我相信了。

  “你们也是来旅游的吗?”我问。她一脸茫然,微笑的看着我,我语速太快了?她的汉语听力不太好?我就一字一顿、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的说:“你、们、也、是、来、旅、游、的、吗?”她这才轻松的点点头,微笑着说:“是的。”我想她肯定学过英语,而且我也很喜欢说英语,这下子终于有机会练习口语了,想到此处,心里很兴奋,随口说道:“Do you come here by yourself?(你一个人来的吗?)”她又是一脸茫然,有些吃惊的望着我,弄得我反倒不知所措了,难道她的英语听力也不好?于是,我就老老实实的用放慢语速的汉语,耐心的和她交谈起来。

  她来自北京语言学院,学汉语的,在中国已经两年了。她是自己放弃了国内的大学生活,来到北京,到语言学院学习汉语,然后打算毕业后留在中国。我很钦佩她的勇气和胆量,自己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其理由只是:她不喜欢她在韩国学习的专业——经济,并且不顾父母的劝说,自己决定着自己的生活道路。由此我又想到三年前我在大同云岗石窟碰到的一位瑞典女孩,她也是刚刚上大学一年级就只身来中国旅游。

  这位韩国女孩叫卢银荣,这次她是与她的两位日本籍同学一起来山西旅游的,先后游览了晋祠、悬空寺等景点,打算明天回北京。我们又谈了自己的爱好,什么运动啦,音乐啦等等。可惜有些时候我们都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来表达自己,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边说边比划,另一方则在一边认真地听,然后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自己听懂了。语言的隔阂阻挡不了交流的渴望,我们都力图使对方理解自己,力图听懂对方的意思。我忽然想起了思宇,他可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精通汉语和韩语的人,有他在,我们一定会谈的更加深入。

  在交谈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太原。我们下车道别,然后她就消失在夜幕中了。我们则背起行囊,准备再找一个住处,然后好好地吃顿晚饭,美美的睡个觉。

  我们很快找到了住处,又步行了很远,在“大草原火锅城”吃火锅。11个人围个大桌,很热闹,大家谈笑风生,一天的疲劳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好久没唱歌了,大家提议:晚饭后去“五一”广场唱歌去!这一决定一出,大家都鼓掌通过,引起了邻桌人众多的目光。

  太原的夜色很幽静,没有北京的喧嚣,车辆也不多,秩序很好。太原市有很多夜市,是行人密集的地方,其他地方冷冷清清,街道相当干净、整洁,路两旁的花卉色彩斑斓,静静地吐着幽香。“五一”广场很大,里边也是花团锦簇,又有凉亭小品,草坪的旁边摆着一排排的简易座位,很多人在那里吃着小吃聊天,还有来来往往不停步的游人,悠闲地散着步,一会儿就远去了。

  我们找了一处草坪,把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在白色石头凳子上,开始分声部站好,准备演唱我们最近排练的几首歌曲。这次一共来了11人,男高、男低各三人,女高、女低各二人,再加上张老师,就组成了完整的小合唱阵容。

  《同一首歌》舒缓优美的歌声首先回荡在夜空里。这是一首抒情歌曲,曲调平稳庄重,为四声部混声合唱。男女声深情地齐唱“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似乎把我们带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往日的欢乐不再,但却永远铭记可在我们心中,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回忆吧?“……阳光想渗透所有的语言,春天把美好的故事传说……”高声部、低声部相互呼应的特殊处理,使歌曲在此处达到高潮。我的思绪也沐浴在这优美的歌声里,往事不再,但我们依旧拥有阳光、春天,拥有希望、温暖。一曲唱罢,我默默不语,体味着词曲的意义,而我们周围也围了不少散步的群众,有的还给我们鼓掌叫好呢。

  之后,应当地群众的要求,我们为他们演唱了《阿拉木汗》、《祝酒歌》、《珊瑚颂》等。《阿拉木汗》如一段精彩的小品,短小而富有朝气,男女声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生动活泼。《珊瑚颂》则是女声小合唱,虽然只有四个人,却把优美的和声送到了每个人的耳边,我一边听,一边赞叹女声的演唱水平,确实高明得很。《祝酒歌》是一首充满热情的劲歌,曾经在全国传唱,经久不衰,此次我们则是用大合唱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女声的“美酒飘香歌声飞”刚刚出来,男声及时切入强调,之后男女声一起同步推进,平稳地结束的一段;第二段唱到“今天畅饮庆功酒”,歌曲渐强,逐渐地引入激动的情绪,直到结束句“咱重摆美酒再相会”时达到高潮。唱完这些歌曲,我们的心情格外的爽朗,一天来的疲劳一扫而光。热情的观众越来越多了,不时地为我们加油、鼓掌,我们很难拒绝这些听众。

  天色不早了,我们只好向大家告辞了,观众恋恋不舍地离去。我们步行在柔和的路灯下,在清凉的空气里,向着住处轻快地走着。明天,将又是繁忙而有趣的一天。



  10月6日早晨,我们天没亮就起了床,匆匆吃过早饭,搭乘长途公共汽车308 直奔晋祠。经过了半个小时的奔波,我们达到了离太原25公里晋祠。

  晋祠,位于悬瓮山下,是为奉祀西周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是一处集古建筑、雕塑、园林为一体的风景名胜。晋祠占地很大,层次复杂,有圣母殿、大雄宝殿、留山亭等多处景致,而最有名的则是晋祠三绝:圣母殿雕塑、难老泉、齐年柏。

  圣母殿重建于宋代,为木结构,雕梁画柱,威严高大,相传是为纪念唐叔虞的义母而建,中间巍然端坐、和蔼慈祥的是圣母,祭拜的人很多,希望消灾消难。圣母的两侧是多尊侍女像,是宋代塑成。侍女像制作很考究,颜色虽然退去了不少,但是依然看得出当时的鲜艳。这些侍女形态各异,分工、地位、丰腴、高矮都各不相同,又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听着导游小姐绘声绘色地描述每一位侍女的轶事,不禁为古代的工匠的匠心而叹服。在东侧有一位侍女,是一位歌女,她羞涩地微微低着头,表情非常独特:左半张脸喜笑颜开,而右半张脸却似刚刚流过泪,眼圈有些肿。也许这位侍女刚刚为圣母演唱过,所以她非常高兴,而又想到为圣母表演,是每个人毕生所期盼的,有些人则永远没有机会,而她却有幸为圣母演唱,心里怎能不激动呢?

  说起难老泉,想必谁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好像学习过一篇描写她的课文,但是却实在记不起来了,而且我也未曾想到她竟然就在这里!圣母殿的前面,有个石桥,桥下清水泛着涟漪,浮萍、睡莲铺开来,隐约看见红色的鱼在叶子的缝隙间戏水,这就是难老泉了。难老泉,早在《水经注》里就有记载,说它水质清澈,昼夜长流不息,故称其为“难老”。今天的难老泉仍在汩汩地流着,滋润着晋祠里的一草一木,果然是一股有灵性的泉水!泉水难老,而人生易老,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旧人已不再,泉水仍然充满着活力,不知疲倦的流淌。

  在圣母殿的东首,有一棵古柏,向西倾斜着,顽强的伸展着枝叶,很茂盛,只有多纹的树皮向人们提醒着它的年龄,大概它是最古老的柏树了。我们走近了,仔细的看这棵树的说明,才知道这棵树竟然已经3000岁了!这棵树就是晋祠的千年柏树——齐年柏了。它的树干周长大概有5米以上,树皮的纹理很清晰,向一个方向拧着。也许年老力衰,不知在何时它向西侧倾倒了,树枝架在了圣母殿的屋顶上,而今已经作了特别的支撑,使它倾斜着身体,恭敬地向圣母鞠着躬。柏树、泉水、圣母殿相互扶助着,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如今他们仍散发着青春,向我们诉说他们的辉煌和苦难。

  离开了晋祠,该吃午饭了,我们来到地摊上,尝尝山西的炒面、老陈醋,确实不同一般。下午,我们还要去天龙山石窟,所以只好每人吃一碗面,时间真是太紧张了!

  继10月6日下午我们游览了天龙山之后,我们晚上好好的休整了一番,早早的就都睡了,两天没有停脚,真的都累了,而且第二天还要早起,赶返回燕山的火车。

  来太原时间虽然不长,但这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是指那些旅游景点,而是这里的人情、气候以及其他许多因素。

  山西人大部分都是黝黑的脸,说话语速很快,口音较重但我能够勉强听懂。山西人嘴唇很有力,吐字有力且短促,给人的感觉像在吵架,不过习惯了就行了。如果你问路,他一定告诉你正确的,并且很热情。山西人很能容忍,有时候你和他较真,他却一笑置之。他们不拘小节,不会太多地说“谢谢”之类的客套话,但是绝对是热心肠。我们在乘坐308路公共汽车时,因为急刹车,一位男子后背不小心撞到了一位姑娘的脸上,还不轻,但是男子也丝毫没有表示道歉的意思,而女的也不以为然,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各下各的车,两不相干。不过有时候因为竞争激烈,他们也往往骗人,但是手段不怎么高明,只要你注意些就行了。这里的人脾气都很倔强,所以尽量避免和他们发生争执,但是较好的一点就是,无论争执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不会和你掺杂不清,过去就过去了。

  山西消费水平比较低,无论是餐饮业,还是旅游业。我们此行在太原住了3个晚上、3个宾馆,住宿费每人花了33元,第三天住在“铁道宾馆”,卫生条件很不错,公共淋浴,6人间,每人住宿费是10元。据说太原市的住宿费用很少能够超过50元/晚。但是一定要自己找宾馆,不要被别人带着去,那样容易上当。我们去晋祠是乘坐308路小公共汽车,行程25公里,车费为2元/人,大公共汽车也是2元,价位很理想。5日晚上在“大草原火锅城”吃火锅,11人吃得很饱,我们本以为怎么也得吃掉了220元以上,最后一结账,仅为159元,而且服务质量很高,饭店规模也很大。后来才知道,这里很多人的月收入仅为150元,我们吃掉了别人一个月的工资。

  山西特产不多,但是随处可见一片片的向日葵和枣园,也许这里的土质特别适合于这两种植物。这个时节大枣已经上市了,种类多,也很便宜。但是没有看到卖葵花籽的,可能来得太早了。晋中平原比较肥沃,作物还是以玉米居多,个别地方也有成片的水稻,那大概是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了。山西的面食花样很多,汤面、干面、炒面,应有尽有,风味独特,物美价廉,这几天我们没少吃。不过这里的面食、炒菜没有北京那么讲究,菜量很大,绝对让你吃个饱。

  10月7日一大早,我们乘坐着回燕山的火车,开始了将近一天的行程。火车缓缓地启动了,而太原还在睡梦里。望着慢慢远去的城市,我忽然想到:500年以前的洪洞县就是我们其中几个人的老家,而此次我们没有时间去洪洞县去看看,但是,我已经迷恋上了这块土地。也许这一生我不会再来山西,但是我会把我的见闻告诉我的朋友们,让他们有时间也去山西走走。

  再见了,太原;再见了,山西。

Owen 2000年10月17日10:54于办公室



后记

  在这次旅游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使我深有感触。这个集体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虽然他们之中最大的比我大25岁、最小的比我大6岁,但是我爱这个集体,我为自己属于她而骄傲!
  这次旅游,难忘我们的勤勤恳恳摄影师——黄河,他不仅技术高明,也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为大家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对其的谢意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还有我们的会计师——咸秀中,为大家精打细算,每笔帐都记得清清楚楚、简单明了,真是个有心人。

  回来之后,我们与其他没去山西的小合唱队员畅谈这次旅行时,他们都非常遗憾,表示下次一定要去。艺术团董玉春团长为自己的缺席道歉,因为他是这次旅游的发起人,并说下次去新疆、草原的时候一定去。

Owen 2000年10月28日12:52于办公室

太原道制作 http://taiyuandao.126.com ( 2000-11-0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