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yg.jpg (7589 字节)

  偶然翻出一张满是尘土的照片,拂拭干净,是五年前在大同云冈照的。落日照在巨大的岩体上呈一片淡红,石窟里的佛像在夕阳下显得轮廓益发清晰俊美,左上角露出一隅蓝天。

  我是中秋那天到的云冈,下午一个接一个洞参观拍照,从昙曜五窟的巨佛到被梁思成呼为“云冈六美人”的飞天,又到海沙数的弟子菩萨及护法诸天像,匆匆掠过。黄昏时刻,本来寥寥无几的游人都走光了。在最边角处我发现了一个空的石窟,不知是当时未完工还是后来损毁了。一种力量鼓动我爬上去,坐在里面有种奇特的感觉,这位子好象专门为我留的。

  晚饭后独自一人到山顶,这里是一座规模宏伟的荒堡,大概从前是用来演兵会操的场所,正方形,四面有高大的门洞,可容纳一二千兵士,中间有点将台。圆月初升,黄土夯筑的城墙在最后一抹晚霞的瞬间变成了奇异的深绛红色。塞上的中秋已可以感到刺骨的冷风,远山渐渐变成黑色,繁星镶缀在深蓝的苍穹——那景色从小就对我是一种绝大诱惑,是孤寂在召唤。

  在山下旅馆里不眠的我终于没能抗拒那诱惑,夜半时分又一个人又走回月色下的石窟前。

  夜风很快冷却了我的手足四肢,侵入了我的心脾,清冷的月光溶进我体内,取代了粘稠的血液,无声地流动着。

  这些二三十米高的巨大佛龛是从整个山体上开凿出来的,那是一千六百年前的北魏。当时北方为游牧民族控制,南方的士大夫正在玄谈中腐烂,因此这里的雕像多数没“汉化”,用术语说,那是北印度健陀罗风格的。他们大都有细腰阔背的体形和深目高鼻的面庞,曾有朋友戏说:弊相和他们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有“蛮族”的基因。

  我没有追溯我的祖先是否是这些“蛮族”,但我对这些“蛮族”的印象倒是出奇的好。李渊父子有一半“蛮族”血统,我常常把大唐那气吞宇内的胸怀很大程度上归结为某种野性的冲力,那大概是由于没有对所谓“传统”的负担吧。

  再看这些造像,他们不是草原上萨满教的图腾,不是保佑五谷丰登的土地或龙王,对他们的塑造早已超出了寻常祈福的动机。我又讶异当时刚刚入主中原的“蛮族”首领,是什么使他们有如此远大的目光,通过卓越的组织能力,在这荒凉的石山上开凿出这些外来文化的表徵的?

  或许,他们本来就是“蛮族”,一切文化均是“外来”,因而无所顾忌。

  那张平和静谧的脸是如此让人着迷,我好象一柱香,久久地肃立在他面前。

  “你说话啊……”

  米开朗基罗扶曾经着他刚刚完成的摩西像的膝盖,这样低声呼唤。我不知道当时雕刻这尊大佛的无名大师们,是否也发出过这样的恳请。

  艺以载道,这是大师们的共识,也是大师和工匠的区别。

  当时众多西域高僧云集北方,图澄、罗什带来的大量经卷给这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或许也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达摩是空手来的,至多还有一本《楞伽》,他在尽情奚落了自以为是搞中国特色佛教的可怜巴巴的梁武帝后也到了北方,他的宗旨后来果真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一大宗——禅宗,但那是在后来的几百年迸发出雷火和电光的摩擦碰撞中形成的。随着各种语录和规范出现,在它形成时也就走向了僵死。它就象一颗彗星划出一道光华四射的长尾,至今照耀着人们,毕竟衰败的只是形式,而真理却是万古长新。

  宇宙间很多至理精微处已远超出了“思想”的范畴,徐梵澄先生曾呼为“精神哲学”,以前者只是后者的一小部分。魏晋时期关于“言意”的辩论或许也是有用的,宇宙间许多至理的确只能心领神会,“仲尼殁而微言绝”,“微言”的命运尚且如此,何况“于是乎书”留下的文字呢,用庄子的话说,已是古人的糟粕。

  艺术却常常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种的不足。古今人们的风俗在变,语言变习惯在变,而情感和智力却不曾迁移,激情和祈望也就寄寓在这些不朽中流传。而这些东西,“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生龙活虎的北朝和腐朽没落等级森严的南朝形成了鲜明对照,可惜历朝受汉人“正统”观念束缚的史学家一直都目为蛮夷,从来没给以应有的重视,更没评估那段历史对中国文化发展有如何的重要。孙中山曾希望练书法的人多习“北碑”,因其有“尚武”的精神,其实那就是带着羊膻味儿新鲜活力之表现。

  眼前似乎出现了当时开凿石窟的场面:一群来自不同部族的雕刻大师,他们有人可能刚刚放下牧人的长鞭,有人刚刚随着骆驼商队从远方到来,他们半裸着,太阳曝晒着他们古铜色的皮肤和发达的筋肉,抡开大锤叩凿顽固的石山。他们不是要建立当时统治者的庸俗纪念碑,他们要塑造一个时代的精神——一种百川归海般的自信和博大,使后来者也能对之感发兴起,精神亦随趋于高远。这正是“无用”的“大用”。

  那些中国人和这些西域高僧激烈辩论的场面不存在了——或许在今天西藏的寺院里还有些流风遗韵,五弦琵琶的歌声也早已消散了,精美的花纹和彩绘依然留在石壁上,那些石像和彩绘用几乎不被听见的声音告诉后人:他们曾启发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圆月西沉,当第一线曙光以轻快的步伐到达时,一切又复归于平静。

太原道制作 http://taiyuandao.126.com ( 2000-09-26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