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sx.jpg (8492 字节)

  像我们这样窝在一辆大轿车里,尘土飞扬之间妄想用一天的功夫把山西游遍,是那种急匆匆走马观花式的“下等游客”。

  我多想在山西那些高墙深宅的院落旁多停留几天啊!坐下来发呆,找个路旁的小吃店喝两盅小酒,翻翻古旧的书页,看看夕阳,好让心情慢慢地慢慢地最后咕咚一声落入闲适中。平遥一定能给我这种感觉。可惜,我在平遥城里只坐了一碗“罐焖牛肉面”的功夫,就被电话催促着离开了。

  据说平遥古城的布局像“乌龟”,它是我国境内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登上城墙,顺着导游的点指望去,什么也看不明白,城中有名的双林寺、镇国寺都埋在屋檐的重重叠叠里。

  平遥的儒家气味极重。无论是城中的群体建筑,还是具体到小小的四合院,汉人“天人合一”的“礼”序思想都在建筑上得以表现,用那些套话说就是“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为尊”等。实际上,这种中规中矩、等级分明的布局有怎样的意味,我不但没兴趣,还有一点点莫名的怕。我想做的就是走在大街上,亲近一家又一家的民居、店铺,细细观察门的颜色和门楼上精巧的雕花,找话茬和现在的居民聊聊天。就这些。

  其实,哪里是平遥的“儒味”重,整个晋商时代的山西都冒着“儒味”,商人经商做生意因循的是儒家教化的仁义礼智信的经商之道,财主家森然的大院则讲求主次分明对称严谨的作风。

  山西过去多大财主,多大院。我这次去山西除了看平遥城“日升昌票号房”,还去了祁县的“渠家”、“乔家”和太谷县的“曹家”大院,共四家。据介绍,中国清朝期间排位前十几名的百万富翁都是山西的,这些富翁一年的收入相当于整个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按照这个意思猜想,山西过去建造过多少大院,又在倏忽间消失了多少这样的大院,无从追寻。

  那座因为拍《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名的“乔家在中堂”,原本一年的门票不到八千,乔家精雕细刻几代修成的大院曾一度人去楼空,成为当今时代没人注意的摆设。

  我们慕名来的时候,乔家大院门票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万,一片红火的景象。乔家应该说也是晋商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家先祖最早在包头打工,靠做小本买卖、倒腾一些土特产之类的发迹,后来,做起了大钱桩,开起了茶叶连锁店,大约也属于那种暴发户的类型。可当我在乔家大院的展览中,发现第六代兄弟20人中的学历竟然如此高的时候,觉得不敢轻易嘲笑人家。这20位兄弟中,11名大学生,获博士学位2人,硕士1人,多人从事教授、翻译、工程设计等,这些乔家后人很多活着,活得也很有尊严。

  民间有俗语:“富不过三代”。但是,山西名噪一时的晋商像乔家这样把产业积得很大,把子孙培养得很能行的人家却大有人在。很多票号、商行都是由于抗战或者建国后建立公有制等很多历史原因消失的,而绝对不是主要因为人的因素。

  乔家称得上是儒商。他们做生意讲信誉、重实效、善用人才,还讲究和气生财、勤俭持家、善待邻里乡亲、有求必应、认为吃亏就是占便宜。此外,乔家的家规甚是严厉。家规共有六条: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吸毒、不准贝者博、不准嫖娼、不准酗酒。乔家在家族中选定的继承人,就是恪守着这些经营之道和极端严厉的家法,把一个在全国拥有几百家分店的大产业有条不紊地做下去。

  由此看来,乔家大院里绝对不会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妻妾成群的样子,更不会把丫环雁儿给活活冻死。同样,他们在外面的生意场上想必也不会干猪肉注水、缺斤短两、诈钱就走的勾当。

  也正是由于乔家如此,一个很戏剧的事情发生在1949年土地改革时。当时,乔家的房子分给了当地的农民,可农民们不去住,都说乔家是好人,不能去住人家的房子。

  很多事情都像水一样流过了。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这些故事,一面又很生硬地理解着院墙上的梅兰菊竹,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很遥远。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善于一下子就爱上些什么,如眼下这一群群的院落。我和同去的人是不是都需要尽快地回到城市里去,我不知道。北京高楼林立的大街也许更适合我们,那些建筑粗糙又通俗,可更舒适些。

  唉,多想在山西那些高墙深宅的院落旁多停留几天啊!说这话的时候,山西的确像水从我眼前流过。

本文作者:李清影

太原道制作 http://taiyuandao.126.com ( 2000-09-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