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08.jpg (7934 字节)

作者:ylf
摘自:BBS饮水思源站


题 记

  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去旅游,是内心深处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还是向往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苦旅》,学生时代的出游当然是“苦旅”了,囊中的羞涩与青春的精力不成正比,而我们玩的就是青春,在旅途中寻觅那一份青春的华彩。

  特意挑了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出游,只因为五月到处洋溢着生命,是万物生机盎然的时节,是庆祝自己存在的季节。此时,远离都市去名山大川去宣泄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在大自然中舒畅地呼吸,把郁闷和烦恼随风而逝!

  或许只是一种很普通的游玩,就这样踏上了旅途。之所以称散记,因为没有秋雨先生那样好的文笔和那样博深的文化底蕴,只是把琐碎的旅途经历,精心擦拭,让它发亮,在辉煌严肃的主题规范成一篇文章,以记录心情,记录感悟。

  如是我思,如是我行,如是我闻,如是我言!


五台山

  选择五台山,选择晋北,无非是为了一份陌生。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多佛教圣迹。而佛教这一古老的宗教,对于我们年轻的学生来说是有点遥远和陌生了,一个事物如果有了一份距离,就有它的神秘和吸引力了。

  在坐了七个小时的火车,凌晨四点,到了五台县。下车觉的气候特别寒冷,找了一个中巴车兼程进山。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而上,像一只小甲虫,四周都是大山,奇妙的是路旁有一条河,准确的说是一条小溪,潺潺的水声与汽车的轰鸣声间杂着。路旁不时闪出一些民居,多用土和石块堆砌而成的,多少有点破落的气氛。公路旁变化着的景物,使车上难耐的时间识趣地从窗外悄悄溜走。

  峰回路转,到处峰峦层叠,沟壑纵横,谷河漫流,林木葱翠,有诗云:"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六点钟到了山中央的台怀镇,五台,五台,顾名思义有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锋。入山后,更觉寒冷。四周一看,举目皆寺庙。五台山的佛教即有汉地佛教,又有藏传佛教。从汉代佛教刚传入中国,就开始在五台山建庙了,此后魏,齐,隋,唐,宋,元,明,清,屡经修建,扩建,才成了现在的规模。

  漫步在台怀镇的小街上,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上有不少的桥,桥的造型各异,但却无"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因为街旁都是商店饭馆。正如名山名水由于有点名气,就会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景致情怀扰乱。

  而我此时此地立于文明与文化之间,去追寻着一种情怀,去追寻为什么古人挑此处来倾泄自己的信仰,是山因寺名,还是寺因山名?

  移步换景,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寺前“殊像寺”。五台山是文殊显圣之处,而此寺正是供文殊。猛看有一匾上书“瑞相天然”,下有“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佛教徒根据佛经把菩萨请到山中定居,满足参拜的愿望,是多么的有人情味啊。五台山属四大皆空中的风,传说五台即象征文殊菩萨顶上五髻。

  在殊像寺旁边是普化寺,走过一条小桥,就到了,寺前影墙上书“南无阿弥陀佛”。此寺院从风格上看属净土宗寺院,净土宗属性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真如缘起”为世界观,承认冥冥中有超平一切彼岸性的精神实体,主尊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寺前有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寺三星图”,为建筑杰作。云来阁,有一联“兰宇既清竹林亦静,诸天不老大地长青”,后面联“绿水门前迎风起好弹万古琴,青山寺后立看宜作千秋画”,正迎合了普化寺背山面水的景色。此寺木刻精细,使人叹为观止。

  依着地图,在山后找到一景点——观音洞。依山建寺,当抬头一看,上为碧树掩殿角,下有卵石澄清流,有 347级台阶,台阶通山间两天然石洞。一进门,有一道斜斜的石径,寒山石径斜,游人奋发上。当和同伴奋力攀到顶处,凉风吹在脸上,眺望山下,真乃“绿树青山皆妙趣,白云芳草自知心”。两天然石洞有一为六世达赖在此静坐悟佛过。主佛为千手观音,有一老僧在入定。而我们急冲冲的走入殿堂,他微一叩首,吓得我慌忙双手合什,恐惊恼高僧。他等着来客结缘。正如世尊在灵山拈花,众菩萨皆默然,唯迦叶微笑,我一介凡夫,能否从他叩首中悟出什么来呢?沉思中,凭栏处,一阵风过,那山峦树木,亭台楼阁在淡淡的云烟间变幻着,时而清晰,时而飘渺,“四顾渺无际,天风飘我衣”。

  离此不远是南山寺,也是依山而建,与观音洞遥望。此寺院由佑圆寺,善德寺,南山寺三组建筑构成,气势磅礴,上下数层。有一影壁,上文“当初以来/混元一气天地回覆/日月光明分型变化/大逆虚空万赖圣人/性中觉密解决/善德无穷悬机高钓”,猛一抬头,一道非常长的石阶,有 108阶,如登天一般。石阶尽头是一牌坊,正面书“万缘之份以德为名未必成功,应处心劳动苦书非理判涛”。下书“月色天空,大理光明”;背书:光中天,有联云:月象光照清风露,白云飞开乐地天。山上庙宇群有一殿内有佛经33故事众壁画及五百罗汉像,可知这应该是清咸丰年后的作品,因咸丰后罗汉由十八增至五百。此殿左往生堂,右延生堂,布局严谨。墙沿图案大多是狮子,因为佛经中说:“佛亦作狮子吼,佛诞生一落地,七步莲花,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狮子在佛教中为神兽,比喻佛法威猛,摧毁一切邪魔。南山寺也是有宗,肯定“菩提”和“真如”,即是承认彼岸世界和彼岸性的最高精神实体。“万法皆空无我无人观自在,一尘不染非空非色见如来。”在山顶上是佑圆寺,建筑宏伟,环境幽雅,称莲宁琳宫,内有珍贵一千四百八十余副汉白玉石雕,石刻艺术的宝库,是浮雕艺术之奇葩,天上人间溶为一体,四望间而悠闲,山深世远月为朋,古寺僧闲云做伴。

  按图索骥,确定下一个目标为镇海寺,在莽莽群山间,不知路在何方,当问及僧侣时,他们指出有一条小径通镇海寺。我们踏上了山间的林荫小道,道旁有许多野花,有曲径通幽之感,在山旁竟发现了一块数米长的大冰块,在五月都没有化掉,不愧“清凉山”之名。越走越深,花渐渐的多起来了,多为野菊花,间或有玉簪花。漫地的野菊花在微风中尽情渲泄着自己的娇黄。真是春归无觅,尽转此间,明媚的阳光,清脆的鸟鸣,灿烂的花朵,都为我们而开展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小路的尽头,有几个民居,一派山间民居淳朴之风,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在晒着太阳,几个小孩在嬉戏,而我们几个旅人闯进这个小天地,就好象进入了桃花源的渔夫一样,只是过客,匆匆而匆匆,不在他们恬静的生活留下任何涟漪。

  指顾间,镇海寺到了。镇海寺是传说顺治出家,康熙来此寻父的地方。寺宇建在两山环抱,二水合流的山丘上,风水称“二龙戏珠”,四面满山遍谷的千年古松,漫天倾翠,不愧藏龙之处。走过一个“普度桥”就到了。寺门有一联:“暮鼓唤起梦中人,晨钟惊醒名利客”,让人觉悟世事无常,法轮常转。

  爬了半天山,走了半天路,终于想到了归路,去台怀镇的寺庙群去看看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大白塔位于塔院寺,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塔,高达75.3米,阙高如云,为清凉第一胜境,与佛足碑,文殊发塔,山海楼,荟萃一堂。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寺。中国佛寺搬用通用性极强的院落式,便于舍室为寺善举,南北朝的风格就是以塔为中心,殿为附属的成组宗教性建筑群,直到隋唐草有塔为中心蜕变为以佛阁为中心的。中轴线上大慈延寿宝殿有一长联“青山巍巍俯仰天地世态晨钟暮鼓悟真谛,大河滔滔沉浮千古人物黄叶秋风是天机。”把五台山的环境和僧侣们在此目的描绘的恰到好处。仰望大白塔。塔周围挂满了风铃在玎玲作响,清脆悦耳,心绪也不由的静了许多。猛然发现庙堂有众多的庙联,如“放下万缘入妙观理趣,不存一念得正觉圆融。”“发菩提心由定生慧,趣解脱道以戒为师。”这些对联智慧地阐述了佛经中的义理思想。

  塔院寺是一个很大的寺,东顾西转,来到了它的后院,有一偏殿叫“五观堂”,不由好奇心顿生,透过窗户一看,才知是斋房。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还是记下了门框上的对联:

  “客来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
  “云水蒸茶山中味,雪花煮粥天上香。”
  “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常存金易化。”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

  联联皆妙,字字玲珑,可见皆出名士高僧之手。

  穿过塔院寺,即是一个山峰,此处与古印度灵鹫峰相似,又是五台的中心。寺庙集中,百步皆殿,十步逢僧,游历匆匆,就不一一道来。山水本自传,游人已忘虑;碧水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时间不够了,我们之行只如蜻蜓点水一般,但从心理和精神上,已经受益非浅,也许那些把没有去的景点变成一份悬念,一份美丽的想象,以待未来。也许没有机会再来了,悬念变成了遗憾。漫漫旅途中,收获和寻找,究竟那个过程更动人呢?带着疑问,背上行囊,我又悄悄的上路了。


路 上

  已经买好了早晨六点半去大同的车票,早晨一起来,惊讶昨天下午还是厚厚的乌云已经消散的差不多了,或许昨晚都已春风化雨,降临这人间。在远处山上,已结成白雪与晨曦相映,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如东山魁吾的远山般,淡淡的,沉没在无限的苍穹中。

  山中不知道哪个角落传来安详的晨钟,悠远而寂寥,在这一至为庄严的大音希声的清晨,唤起一种如梦如幻,天地澄明的感动,如听天籁清音,阳光如一派神性光照,我惟有沉默和感动。五台的清晨,天籁和地气交汇的时候,天人合一的时刻,让我这个习惯了缩在被子里等阳光爬上脸腮的人,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感受。

  暂时放弃了对伟大的颂扬,而踏上了旅途,还是曲折奇险的山路,忽地急转几个“S”性弯,忽地看前方的道路慢慢地从视线下方升出来,忽地见悬崖和峭壁只有一线间。车在大山中穿行,我们在车中,颠上颠下,猛一回头,来路不知何处。仰望群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只是无言的大自然逼着我不有自主产生的感觉。

  别了,五台山。初升的太阳在前方向我们微笑,沐浴在晨光中的汽车缓慢地在大山中移动着。颠簸使已经有点疲惫的我昏昏欲睡,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目的地也一点点的近了,近了……

  忽然,车上的人都激动起来,把梦周公的我惊醒,车停了,怎么回事?

  啊,我想窗外看了一看,原来悬空寺到了,善解人意的司机故意停了几分钟。真的不知道五台山到大同要经过恒山,而北岳恒山乃华北群山之首,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的恒山十八景之首就是悬空寺。四处张望,原来公路正位于一个峡谷中,两旁都是高山。此处有一水库,叫金龙口。悬空寺就在悬崖上,上接云端,下临深谷,极其险要,我们只能远远观看,只见神楼仙阁,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恒山是道教圣地。又离五台山近,故悬空寺上有释,道,儒三教殿,颇为奇观。可见中国的宗教汇合性之强。在双峰相持形成的峡谷的公路上,抬头眺望恒山主峰天岭锋,颇有云深不知处的味道。

  就在感慨和叹息间,车子又继续前行。过了此山,道路就平缓了。远处大同在向我们招手着。


大 同

  中午时分,车子终于驶入大同城了。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大同是个古城。古称平城,曾是北魏的国都,辽金的陪都,富有历史的底蕴。山环采掠,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全晋而供。南北朝的历史是一个对绝大多数的人都很陌生的断代史。而那时候,正是佛教相当广泛传播的时候。在南方和北方,佛教不约而同地受到皇室的重视。并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而北朝佛教偏重于禅修,正如这山这水一般。

  如今的大同,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城市,由于山西盛产煤,誉为“煤都”,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古城换新颜。我们是该庆幸呢?还是感叹古文明的遥远呢?

  我们迅速地到达了云岗石窟,这中国三大石窟瑰宝之一。云岗石窟位于西郊之武周山南麓,面对武周河,有五十三洞,五万一千多个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命县曜和尚主持而开凿的。“凿山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常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自新眺”历经百年,才形成现在的景观。

  走进去,面对武周山大大小小的石窟,真如走进一个神话。一天一山明明净净。石像气魄雄伟,让人不由对历史和艺术的产物,肃然起敬。艺术魅力之不朽正在于它超越时空,保持其永恒的感染力。佛教的早期场所就是石窟居室式,中置塔等象征物供信徒环绕礼拜。四周小龛式居室供僧人居住。就形成了石窟艺术,是古建筑中艺术精品。

  北魏是鲜卑贵族创立的王朝,为了更好的统治,就大肆在武周山(他们称为神山)造了石窟雕佛,开始凿五窟,象征北魏前五个皇帝。(道武帝:拓跋硅;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此中五个皇帝最有名的拓跋焘就不得不说一下,拓跋焘是北魏唯一禁佛的皇帝,却以其卓绝武功,统一北方,进入中原,曾统60万大军南下,渡淮水,直抵瓜步,威逼建康。使江淮一带几十万人口尽失。南朝北部边境防御能力削弱,南北朝开始呈南弱北强的趋势,而正是这个英武的皇帝在晚年垂危之际,忽然对自己禁佛主张有了悔意。不由感慨一个再坚强的人内心有时侯也是很矛盾的。

  云岗石窟分三部分。其中东段为470——525年凿的,北魏已经入主中原,国力日渐强盛,一到四窟气势磅礴。正因为此,平城离中原太远,不利统治。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迁都,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也使石凿重点由大同转移到洛阳,其中第四窟就因此没有完工,为后人研究石窟修凿方法和程序,提供了实物证据,东段有一些佛像是唐代补刻的。中段诸洞较为完整,其中五六窟,有清顺治年间修的庙宇掩护着不受风日之侵削,窟内有壁画,内窟有石刻“佛传图”,形象描绘了释迦牟尼由腋下产生,净饭骑象回城,阿斯妥占象,我佛长大,宫中迎亲,出游四方,沙门点化,佛祖出门,六年苦修,讲经说法等一连串故事。内壁,外壁,佛光,藻井都刻了成群的飞天,非常活泼生动,展示佛教徒幻想的极乐世界。五六窟壁墙最薄处,只隔两公分,且两壁布满佛像,其雕刻工艺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七八窟是中期作品,门拱有两护法天神,为东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骑白牛,手托日月,持弓箭,葡萄,指因果轮回迂流不断的竖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具多,虽然说左为燃灯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弥勒佛,但三个佛像相貌相近,皆为北魏风格;二佛对坐像也较多,是讲述多宝和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对坐的故事。九到十三五个窟清代加了彩塑包泥,但在维修的过程在墙壁和佛身打了很多洞眼,使维修反而成了一次破坏。十二窟是最有特色的一窟,刻天宫伎乐像,所持乐器有箜篌,琵琶,排箫,笛,鼓,反映当时的民乐器的风格。还有一个小细节,即古代工匠在佛像的手臂下往往雕了一个托臂力士以支撑沉重的手臂,使力学和美学在佛像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而早期石窟,如“昙曜五窟”,由于没有什么经验,往往用一石柱支撑手臂,而全无美感。十四,十五窟为万佛窟,一排排小坐佛,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十六到二十为“昙曜五窟”,是公元460——465年间雕刻的,象征着北魏五帝。其中十九窟的三世佛,有二佛藏在两旁的耳洞里,颇为新颖。二十窟主佛是一个露天大佛,为云岗石窟的标志,之所以露天是由于辽代地震是窟前支柱和遮盖都坍塌了。西二十一到四十五为民间在北魏迁都自己雕刻的,由于是民间行为,故没有前二十窟那么大和整齐,却类型繁杂,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雕的有大有小的石窟。云岗石窟,背山面水,雕刻的佛像多用拟人高超的手法,被赋予了人的天性和表情,甚至衣服的花纹也是北魏当时人穿的衣饰纹,众像亦璎珞庄严,大小,姿势及窟顶花纹鸟兽,式样各不相同。站在中段,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世界,各具精严,使游人如梦如天宫,只有一种奇异的情感在心灵深处升起,降落,不断回荡,默默地看着它们,说出来重要,没有说出来的更重要,许多强烈感受和难于言表的情绪,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满满的体验。

  边走边看,有点累了,有点倦了,坐在边上的石凳上,耳旁只有山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一切是这么宁静,凝神仰首,闭目体味自然和石窟的沧桑恒变,地老天荒与广袤深沉,体味着自我与万物同归,心灵深处有一点点悸动,一点点,就足够了。

  归去来兮,我们终将离去,回头看夕阳吻红了武周山,自己如豁然开朗的禅者,心底深处有一种感觉,淡淡的,却不可说,不可说。只能用陶潜的诗句做为结尾。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太原道制作 http://taiyuandao.126.com ( 2000-05-1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