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源远流长,这就是三晋文化)
沿着梁思成的路走山西

  沿着梁先生当年骑着毛驴考察的路,看一看山西的古建,一直是我们这些建卒的心愿。佛光寺,南禅寺,木塔……这些都是我们心里的圣殿,再加上对梁先生的敬意,山西成了一生非去一次的地方。
  这次出行当然不仅仅是古建考察,更是一次旅行,我们的目标当然不能放过壶口瀑布,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我们大学同学六人在成都踏上了北行的火车,另外一个同学由上海西进,大家相约在临汾汇合——从那里展开我们的山西之行。



壶口瀑布

  “不到黄河不死心”,所以不管再这么艰苦,这次出行壶口瀑布是一定得去的。其实瀑布离我们的住处——临汾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约莫需要五个钟头以上的车程。没找到合适的旅行社,等到我们先坐班车再转上包车到达瀑布的时候,已过了下午三点时分。
  远远望去,壶口瀑布完全不起眼。黄褐色的河床、黄褐色的河流,夹在山间,显得非常平缓。继而随着一步一步的靠近,瀑布的轰鸣声渐响,来到跟前,蓦地,地面露出一条巨大的裂缝,百多米宽的黄河在这里忽然被收束到30来米,滔滔的黄龙在这里猛地向下跌去,河水四溅,扬起金色水雾,加上雷鸣般的震响,直似地动山摇。
  骤然,我想到了《黄河绝恋》中的宁静,她的美,还有黄河的狂野。



平遥古城

  不知道当年梁先生考察山西时,是没有到过平遥,还是当时古城的保护没有引起建筑界足够的重视,总之平遥古城是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倾力劝说之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据说,当年阮教授正带着学生在邻近一个县搞测绘,碰巧听到平遥政府正在将古城内的马路拓宽,准备大搞建设。,立马,阮教授赶去阻止,好说歹说古城才幸免于难。今天若从西城门入城,你可以发现入城后的道路已被拓宽了,那便是当年的“刀疤”,幸好,真是幸好只有那么短短一两百米呀。
  我们是从临汾赶到平遥的。在临汾踏上火车时是夜里十点多了,到平遥的站台已近深夜一点。幸好,又是幸好,先前我们打电话定房的长泰永客栈的程老板开着一辆小摩托已等在站外多时了。他果然没有失约。
  古城内没有路灯,漆黑一片,如若没人领路,我们决计是没办法向前挪动一步的,自然心里对程老板是说不出的感激。在这种游人如织的季节,我们仅仅是打个电话定了房间,连订金也没交,却能享受到如此的待遇——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体会平遥人的温情。
  长泰永客栈是一个典型的晋商四合院,不大,却保存得很好。夜里的她,宁静而神秘。我们一大群人围在院子里,趁着月光,吃完了在平遥的第一顿饭。我们的客房在二楼,是正堂的夹层,只有两个很小的窗户,视线和通风不是很好,而且的得七个人拼在五张床睡,但那晚每个人却睡得分外的香甜。
  几天里,一路狂奔,好容易给逮上了个温柔窝,总要好好享受番吧,这一觉醒来可已是日上树梢。推门出去一看,我们竟然就住在市楼之下。明清街早已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拉车的、吆喝的乱成一片,高墙深院沿着明清街一个一个过去,红红绿绿的招牌也是鳞次栉比。
  我也去过丽江,一样的古城,两样的感觉。平遥显得更大气,开阔、直接,就象北方的汉子。丽江是江南的淑女,婉约而含蓄。
  平遥、丽江两城同在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她们也是我国至今唯一两座以整个城镇的身份进入遗产清单的城市。丽江地处云南,古时属蛮荒之地,她的建设更随意、自由些,甚至整个城市从没建过城墙,纳西人特有的东巴文化维持着古城的完整。平遥却近靠政治中心,人们受的是礼教,严肃的循规蹈矩,完全按照型制的标准建设县城,平面规则,道路宽敞。



南禅寺

  从太原出发,我们的车径直开到了五台山山门下,一打听才知道车早过了我们的目的地—南禅寺和佛光寺了。回去的车程约莫要一个钟头,南禅、佛光两寺根本便是属于台外的寺庙。如今,是进?是退?面对五台山五十三元的进山费和紧张的行程,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即刻调头朝回赶。
  搭上回程的过路车,我们在五台县豆村镇落了脚。佛光寺离这里有五公里,南禅寺还有五十公里。匆匆找了家旅店搁下行李,我们便立刻包了辆车驶向那一直在心中的圣地——南禅寺了。
  南禅寺地处五台县城南21公里处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是一座很小的禅宗寺庙,坐北朝南,大殿是一座小型殿堂。一座地处偏远之地的小庙,千百年来,几乎给人们遗忘掉了,甚至连这次清华学生追寻梁思成当年考察的活动也似乎忘记了她。或许也正是这偏僻吧,致使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能够一直保存到今日。
  我们是从寺庙的侧门进去的,慢慢地,一道道门在我们的面前打开,从此我们便漫步在了一场梦里。面前的殿堂对我们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考研的时候不知道多少次将她的立面、平面、剖面一笔一笔画在笔记本上。然而,今天这一群虔诚的建卒就真正地来到了她的面前呀,我们的心里又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第一次真正的体验唐风,舒展的形体,硕大的斗拱,与她面对面,闻听着她千年来一如既往的深沉的呼吸,感受着她与众不同的魅力。侧脚、升起、大的正吻,还有深远的出挑,一座活生生的唐代建筑就栩栩站在我们面前,伸手可及。
  堂内有十七尊唐代彩塑,圆润丰满,神态自然,和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双腿盘坐的释迦牟尼佛像居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分列左右,天王、金刚矫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形象都很生动。佛坛四周,满刻精美的花纹、莲瓣都是唐代砖雕艺术的珍品。
  临行前很特意带上的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这下派上了用场,无意间对前辈学者们的敬意也油然而生。上个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来到五台山考察古建,无意中林先生在南禅寺大殿的大梁中发现一行字,仔细一看,上面竟记载这座大殿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当时这座大殿成了当时唐代建筑的实物孤本。
  守寺的大爷好像不是太友好,寺院的门是一道一道给锁着的,他给我们开门时也从没笑过。在拍照过程中,大爷一直严肃的守护在那里,寸步不离。司机抽烟时他会马上令他灭掉,至于在正殿内拍上一张照那可是万万不可。虽然如今的寺庙已没了香火,少了关注,然而南禅寺有他的守护也倒让人放心不少,但愿若干年后, 这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依然屹立,不倒。



佛光寺

  佛光寺距离豆村镇五公里,在一座小山之上,风水选址极佳。来山西这么多天,印象中这里一直是秃山枯水,但佛光寺倒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整个寺庙,安详宁静,好几棵百年老树默默地伫立在那里,庭院中盛开的鲜花也给古老的寺院点上些须亮色。
  上到佛光寺大殿要得先经过一个约70度的陡阶,这一段路里你仅仅能看到是蓝天和绿树,之后便是一个拱门,尔后上到平台,豁然之间一座大殿便展现面前。短时间内,一个从压抑、灰暗的狭窄空间到舒畅、明亮的开阔平台的空间转换,更是大大加深了大殿的雄伟。
  一如所知的雄壮。巨大、坚固、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梁架、藻井,甚至是柱础上的雕花都无时无刻不向这群千里迢迢来向她朝圣的建筑学子们显露自己大气的唐风。
  大殿的平台略显小了一点,无法舒服地拍到大殿的正面全景,我们只能寻找到当年梁先生那一经典角的角度(大殿转角处)来上一张。在这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彻底弄清楚了斗拱的构造,“外出七铺作双超双下昂,第一三跳偷心”,那些书本中晦涩的描述现在看来却变得如此的真切、简单。对建筑人来讲,看一看真切的实例实在是比熟读一百遍书本好许多。
  1937年6月,梁思成先生以敦煌第六一窟的“五台山图”作为指导,自定了一条“非常规”的路线,与妻子林徽因先生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几名成员进入五台山地区,探索名刹。到达五台县城,队伍不入台怀,折而北往,直接奔赴南台外围。那年,在这条线路上他们的第一个发现,后来也成为他们一生中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就是这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寺院——佛光寺。梁先生后来自称“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寺院正殿魁伟整饬,为晚唐时期原物。在寺院中营造学社的成员还发现了唐代石刻经两座、唐塑像三十余尊、宋中叶大殿一座,以及唐、宋年间的壁画。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成员们完成了对大殿的测绘工作,这些完整的正、立、剖面图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唐代建筑的经典例图。费慰梅女士在她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对他们的这次工作如此称赞道:“1937年初夏梁氏夫妇发现的他们早就梦寐以求的高级奖赏——一座尚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是他们作为中国建筑史学者的最高成就”。



悬空寺

  悬空寺在我们的心中一直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她不仅选址奇特,而且更是我国少有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
  我们赶到悬空寺正是一大早,阳光恰好照在寺庙的建筑之上,这可真是幸运,因为寺庙本身坐西向东,正面又有山峰遮挡,因此一天之中仅仅有3个多钟头的阳光能直射到寺庙。这也是一天中拍摄悬空寺最好的时段。
  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楼阁就架在刀削斧劈的绝壁之上,或者,说是粘在峭壁上更贴切些吧。数十根纤弱的木柱将层层的殿宇支撑在黄褐色的岩石上,视觉与心理上的失重感让观者无不胆战心寒。
  悬空寺始建于公元六世纪北魏后期,后又经过数次翻修。现在的建筑多是清朝以来的作品。入了庙门,穿过一个平台,我们便开始了空中之旅。寺院的数座建筑是由一条极其狭窄的木制通道顺次串联起来的。通道象栈道一样朝峭壁外伸出,也就是架在半空中,人踏在上面,脚下木板吱吱作响,从木板间的缝隙中偷偷瞥上一眼,便可直看到深深的崖底,难怪一到这里大家便不由自主地提紧脚跟,憋住呼吸了,我也直后悔当初怎么没买上一个保险呢。
  全寺最大的建筑是三观殿,这也是整个寺院最为宽敞的场所。大殿靠峭壁这方朝里凿了许多石窟,通过向石壁借用空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半是房子半是洞,半在空中半于地的独特景观。虽然殿堂里光线微弱,但我们看到佛像却是庄严依旧。
  据说悬空寺里的每根垂柱都是经过仔细计算的,结构上完全能很好支撑住上面的殿宇。这些木梁木柱也都是经过桐油的浸泡,能驱虫防腐。但为何一座好好的寺院会选建在峭壁之上呢?据说过去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沿途的庙宇本来十分方便过往的香客。然而,流过峭壁底部的浑河水喜怒无常。一遇暴雨便泛滥成灾。那时人们认为这是一条金龙造成的祸害,于是想到求助于佛的帮助,就建了这座庙宇来躲避传说中怪兽的祸害。



佛宫寺释迦塔

  我们的车从恒山到应县,还没进城,远远的就看见木塔了。
  木塔就在城内,塔前新修了一片草地,轴线上还建了一条仿古街。从牌坊、仿古街、草坪再到木塔,让人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逐渐向那座伟大的作品接近。一个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木塔,就好像应县城里一个和蔼的长者,早已经深深扎入应县人生活之中,成为应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今绝无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檐式纯木结构塔。全塔五层六檐,如果加上内里四层暗层,可以算是九层。塔高67.3米,比北京有名的白塔还要高出16.4米。木塔至今已历经940多年的风雨,即使在强烈的地震和炮弹的轰击之下,也岿然不动,令人称奇的是整个建筑仅仅是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以50多种斗拱的垫托接联砌建而成,这里你是找不到任何的钉铆的。
  梁思成先生发现木塔是1933年左右的事。当时一篇日本学者的报道引起梁先生的注意,说山西应县地区有一座11世纪的宝塔,内藏一些精致的佛像。在准备去这么远一个地方之前,梁先生决定先问问宝塔是否依然存在。当时没法找到去过那里的人,更没法打长途,梁先生只好写了一封信给当地邮局局长,请他找一个当地的摄影师拍几张宝塔的照片,然后再寄回来,并答应送给摄影师一些礼物作为回报。后来,梁先生在莫宗江先生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了应县。梁先生后来写道,“当我们达到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的一个地方时,我蓦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下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那是在附近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这座在盐碱地上的一个贫穷的城镇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梁先生还说,木塔“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在周遭的黑暗中的一个亮点。后来我弄清楚了,这就是那近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
  这次山西之行让我们最为震撼的莫过于这座佛宫寺释迦塔,我们总算明白了什么才能算作真正的高层建筑。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蓝天白云衬着深色的木塔,风铃被吹得叮当作响,燕子围着木塔叽叽喳喳地飞舞,周围又是如此的静谧,这样的场景让我几乎不能挪动自己的步伐。坐在山门的台阶上,仰望着面前这座高耸入云、雄浑古朴的木塔,一层层古典建筑中特有的木梁、斗拱,一层层在阳光中发亮的挑出的屋檐,还有那一层层古朴的栏杆。慢慢地细嚼自心底发出的震撼,细细地享受暖暖的阳光,还有弥漫在周遭空间中的风声、铃声、鸟声,尽量品味着上天慷慨的赐予。
  我们能上到塔的第三层。塔上北风极大,人在上面相机都端不稳。木塔本身柱有侧脚,我们发现靠北的柱倾斜得很厉害,可见风货载对木塔的影响很大。



晋祠

  我们就是打着看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来晋祠的。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一座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
  圣母殿为宋代作品,处于祠堂的最后处。殿前廊柱上有八条木雕盘龙,据说也为宋代遗物。大殿斗拱繁琐,屋顶华丽,但相比而言,我却更喜欢唐风的南禅、佛光两寺,朴素自然,完全以结构本身去体现力量的美。殿堂内有四十来尊彩塑,主像便是圣母,端坐于木制神龛之中,神态端庄,两端还有侍从相陪,秀丽生动。
  飞梁是座横跨于鱼沼之上的十字形桥梁,东、西两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与岸边相连。飞梁完全通过立于水中的34根小八角石柱的斗拱、梁枋来撑托桥面,如此的巨梁结构,据说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孤例。
  晋祠三绝——宋代泥塑、难老泉、周代古柏也是极具吸引力,特别是那尊双面佳人的侍女像,从不同的方向看过去,一个是笑脸,另一个是苦脸,颇是有趣。
  据说,梁先生第一次细赏晋祠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梁先生在探访古建中有一个习惯,即对“名胜”多怀疑——最是“名胜”最易遭“重修”的大毁坏,所以他虽知道大名鼎鼎的晋祠离太原近在咫尺,但也从未预备去访“胜”。但是某次,梁先生在公共汽车绕过晋祠背后的路中,惊奇地看到晋祠中一角正殿的侧影,竟爱不忍释,并断定此“名胜”仍为“古迹”无疑。梁先生说“我们惭愧不应因其列为名胜而定其不古”,而后他与同伴相约在一个月后的归途中至此下车,“虽不能详察或测量,至少亦得浏览摄影,略考其年代结构”。



结语

  山西之行,圆了一个梦,也加添了对我们这些建筑学子对梁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敬意。
  因为时间关系,非常遗憾,没能去云岗石窟。但,我想,我们还是会再回来的。

本文作者:7wei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1-06-18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旅晋游记